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日本文化中的中國烙印

日本文化中的中國烙印

中日兩國不僅在地緣上一衣帶水,在文化上更是一線相聯——甚至中國現代失卻了的許多文明因子都還可以在今天的日本找到,所謂「禮失求諸野」是也。其中,又尤以唐代文化對日本影響最深。

從七世紀開始,中日兩國互派使者,打開了兩國文化交流的直接通道。而大規模頻繁的文化交流則始於唐代。631年(貞觀五年),日本派出了由留學生和學問僧組成的第一次「遣唐使」。到838年(開成三年)止,日本派出遣唐使共十三次,另有派到唐朝的「迎入唐使」和「送客唐使」共三次。唐初,日本派出的遣唐使團一般不超過二百人,從8世紀初起,人數大增,如717年、733年和838年派出的三次遣唐使,人數均在550人以上。遣唐使的貢獻首先應該是引進唐朝的典章律令,從而推動日本社會制度的革新。在長安的考察學習中,遣唐使博覽群書,如饑似渴;回國後仿行唐朝教育制度,開設各類學校授學,培養了大批人才。 遣唐使在文化上的主要任務是考察、了解和引進大唐文明,由於這些遣唐使的努力,使得日本在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生產技術以至生活風尚等方面都受到中國的深刻影響。具體說來,體現在以下這些方面。

在政治方面,在留學唐朝回國人的策動下,645年,以中大兄弟皇子為核心的政治集團為了剷除日益驕橫的蘇我氏一族,發動革新政變,更改國號為大化:頒布詔書實行新政,建立起中央集權的天皇制國家,仿照隋唐的經濟政治制度進行改革,史稱"大化改新"。其主要內容是:在中央設二官、八省、一台,地方設國、郡、里分別由國司,郡司,里長治理,廢除世襲氏,姓貴族的稱號臣、連、國造、伴造等,制定官制和冠位制。新政中以唐朝的制度為藍本,制定了《大寶律令》,《養老律令》,以法律確認了新的封建經濟政治制度。日本仿照隋唐制度,改革了從中央到地方的官制,還仿隋唐科舉制,採取通過考試的辦法選官。同時,他們還照搬了唐朝的班田制和租庸調製,建立了中央集權的政治制度,完成了日本社會向中央集權國家的過渡。尤其是仿照唐朝建立起的中央集權的政治制度,更是構築起完善的天皇制官僚體系。天皇制官僚體系的建立,對後世日本的政治體制有著深刻的影響。

在經濟方面,改革了土地制度。仿造唐朝租庸調製頒布了《班田收授法》,規定授田人民必須擔負租庸調製。《班田收授法》的頒布,抑制土地兼并,解除豪族對部民的奴役,固定農民的租稅和徭役負擔,並承認農民宅地,園地的私有權和山林池沼的使用權,這些,極大地促進了日本經濟的發展,隨著改革深入,中日經濟政治交流也日益密切。大化改新後,日本古代社會關係發生重大變化,氏族和奴隸主的統治最後崩潰。建立起為新生產關係開闢道路的政治上層建築。日本社會從此過渡到傳統威權社會。

當然,唐代文化對日本的影響更集中地體現在文化方面。日本廣泛地汲取唐文化,來提高日本文化藝術水平,遣唐使每次是滿載而歸,帶去大量漢籍佛經,朝野上下競相誦讀唐詩漢文,白居易等著名詩人的詩集在日本廣泛流傳。遣唐使還輸入唐朝書法、繪畫、雕像、音樂、舞蹈等藝術。唐文化的傳播不僅靠的是外在因素,還在於日本人所具有的廣泛吸收的優點,他們善於利用別國的經驗來改善自己,奈良時代是中日文化交流的新高潮,新的農業制度,班田制度促進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由中國傳入的先進農業技術廣為流傳,一些先進的生產工具廣泛使用;這些工具中,有許多是由中國傳入,如钁钁,又稱"唐钁",它是當時中國傳入的大型鋤。由於日本人的博採眾長,使他們在建築、服飾、醫學、文字等方面受益匪淺。現在的日本還保留著一些唐朝遺風,而在文化交流中影響最大的莫過於文字和語言。日本人民利用中國漢字的標音表意基礎上創造了日本假名字母--片假名和平假名,大大推動了日本文化的發展,於此同時,"唐訛"、"唐墨","唐物"等名稱在日本語言中大量出現,極大地豐富了日本的辭彙。同時儒學和道家精神也同時在日本蔓延開來,深深地影響了日本的文化與人們的思想。 從以上看來,可以說日本文明大部分都是來源於唐朝的文化,所以日本與中國的關係是密不可分的,中國文化已經深深地烙進了日本的歷史裡。

從歷史上看,在1000多年的時間裡,日本大量吸收了中國的大唐文化。1868年德川政權崩潰、明治維新開始後,日本進入了「文明開化」時期。在這個時期,日本按照11個世紀前全盤接受中國文化的方法引進西方的文明,並取得了巨大的效果,為建設一個現代化的國家奠定了基礎。任何一種文化的形成與發展都要受許多因素的影響,本國的和外國的歷史,以及佛教、儒教甚至基督教都曾對日本文化起過作用,日本在變化,但是卻從未真正脫離其最古老的本土文化根源。

以上這種情況可以從今日日本社會的許多現象看出來。現在電視、空調、汽車、電腦、出國度假等已深深地滲入了日本的普通家庭,日本人的生活表面變得無可辨認了。儘管如此,在現代化的帷幕背後仍舊保留了許多屬於日本本土文化的東西,從深層分析看,日本仍是一個傳統的國家。例如,他們愛吃生冷的食物,比較崇尚原味;喜好素淡的顏色和天然情趣;家族勢力、家族意識和集團意識很強;民間信仰和巫術特盛;日本男人已諾必誠慷慨赴死的武士道精神;女子對男子的溫順和依賴;想發財,能發財,但發了財以後又不知所措等等,都可以從中國的唐代文化中尋出它們的根本。

相反,在它的母國中國,這些文化元素卻式微得幾乎無從尋覓——至於原因,恐怕得歸結為日本文化傳統一直沒有中斷,而他的文化母國中國卻有兩次被異族征服統治的歲月(元、清)。因此,中國文化的因素在本土,呈流失趨勢,而在我們的近鄰日本,卻保存完好,這種情形有些象陶淵明在《桃花詩》中描繪:秦人在桃花源中躲過了戰亂,所以還能保持秦時的風俗習慣,所謂「嬴氏亂天紀,賢者避其世。黃綺之商山,伊人亦云逝。往跡浸復湮,來徑遂蕪廢。相命肆農耕,日入從所憩。桑竹垂餘蔭,菽稷隨時藝。春蠶收長絲,秋熟靡王稅。荒路曖交通,雞犬互鳴吠。俎豆猶古法,衣裳無新制。」——禮失求諸野,抑此之謂矣?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長三角民間智庫論壇 的精彩文章:

血腥劇烈的47衡陽保衛戰

TAG:長三角民間智庫論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