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 > 產教如何雙向發力,解決人才供需「兩張皮」

產教如何雙向發力,解決人才供需「兩張皮」

●李和平(全國政協委員、安徽省政協副主席、安徽省教育廳廳長):

通過人力資源供給側結構改革來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技術技能型人才支撐,是一個時代的課題,需要全社會共同努力來破解。在過去探索的基礎之上,我們要進一步按照國務院辦公廳《關於深化產教融合的若干意見》和六部委《職業學校校企合作促進辦法》的要求向前推進,中國技術技能型人才的培養,中國大國工匠的成長,乃至我們的中國製造,一定會取得長足的進步。職業教育的前途無量,職教人才處處綻放光彩。

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是職業教育辦學的基本模式,是培養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術技能人才的內在要求,也是辦好職業教育的關鍵所在。只有推動職業院校和企業在人才培養、技術創新、就業創業、社會服務、文化傳承等方面深度合作,共建機構、共享資源,共同制定招生招工方案、人才培養方案、共同開展技術研究和產品研發,才能培養符合新時代要求的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全面提升中國企業核心競爭力,加快建設製造強國。

人力資源開發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一項重要內容。當前,我國人才的教育供給在結構和質量上還不能完全適應產業的需求,這一問題受到社會各方的廣泛關注,也是全國兩會代表委員的熱點議題。3月13日晚,全國政協委員、安徽省政協副主席、安徽省教育廳廳長李和平,全國政協委員、民建中央常委、中華職教社副理事長、四川國弘現代教育投資公司董事長蘇華做客中國教育報刊社「兩會E政錄」,共同探討教育與產業如何雙向發力,解決人才供需「兩張皮」問題。

產教融合匯聚經濟發展新動能

記者:我們知道,2017年12月,國務院辦公廳出台了《關於深化產教融合的若干意見》,提出了深化產教融合的制度框架。深化產教融合對於推進人力資源供給側改革有怎樣的意義?

李和平:當前,我國經濟快速發展,傳統產業面臨改造升級,戰略性新興產業也抓緊布局,新業態、新工種、新崗位不斷湧現,這些都對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在這樣的背景下,職業院校必須快速跟上企業的發展,敏銳地感知到企業對人才的需求,這就需要調動兩個主體的積極性,促進人才培養供給側和產業需求側結構要素全方位融合,培養大批高素質創新人才和技術技能人才,為加快建設實體經濟、科技創新、現代金融、人力資源協同發展的產業體系,增強產業核心競爭力,匯聚發展新動能提供有力支撐。

蘇華:當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最為需要的應用型、技術技能型人才不僅十分緊缺,而且人才供給和市場需求存在結構性矛盾,技術技能人才的培養在課程體系、師資水平和培養質量等方面都不能適應企業的需求。造成這種情況的重要原因在於我國職業院校專業特色不明顯,雙師型師資緊缺,缺乏與行業、企業和區域發展需求緊密結合的機制,特別是在產教融合、校企共育技術技能人才方面亟待提升。要解決這些問題,正如《意見》所指出的,深化產教融合,促進教育鏈、人才鏈與產業鏈、創新鏈有機銜接,是當前的迫切要求,對新形勢下全面提高教育質量、擴大就業創業、推進經濟轉型升級、培育經濟發展新動能具有重要意義。

記者:請問蘇華委員,您作為一名辦學者,所掌舵的職業院校在與企業合作中碰到了哪些困難?

蘇華:儘管近年來我國職業教育得到較好發展,但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依然突出。對於我們西部職業院校來說,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某種程度上還停留在表面層次。主要困難有:一是當前我們職業院校的教師大多數畢業於普通院校,缺乏企業實踐經驗,有實際操作經驗的「雙師型」教師比較缺乏;二是西部企業參與學校專業規劃、教材開發、教學設計、課程設置、實習實訓等人才培養環節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比較低;三是職業教育的院校布局、特色建設、專業設置等方面不盡合理,質量有待提高。

進一步明確產教融合各方責任

記者:為了貫徹國務院辦公廳的意見,今年2月份,教育部等六部門印發了《職業學校校企合作促進辦法》,提出建立「校企主導、政府推動、行業指導、學校企業雙主體實施」的校企合作機制。由「政府主導」轉為「校企主導」,無疑是一個重大的政策變化。政府由「主導」變為「推動」,政府應該做哪些事情呢?

李和平:產教融合、校企合作說了很多年,也做了很多探索,可為什麼效果一直不佳?一定是在體制機制出了問題。這次國辦的《意見》和六部門的《辦法》就做了重新調整。過去我們說「政府主導」,而現在變成了「校企主導」,政府退後一步變成了「推動」。為什麼要這樣?因為現在不論校企合作也好,產教融合也好,誰是主體?一定是學校和企業,而不是政府。政府要從主導地位退出,但現階段政府又不能完全退出,所以退到哪兒呢?退到「推動」的位置,主要是規劃、引導、評價和政策支持。換句話說,政府要做的事就是告訴企業、告訴學校,我在引導什麼,我在推動什麼,我在發展什麼,只有這樣才可能把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做好。

蘇華:推動政府職能轉變,變主導為推動,政府工作的重點要放在頂層設計和制度安排上,做好以下幾件事:一是把規劃職業教育發展與制定實施產業發展、重大項目布局同步進行,推動職業院校專業建設與區域產業轉型升級相適應。二是推動職業教育法修法進程,明確行業企業在職業教育中的主體作用和功能定位,政府根據第三方評價對職業院校撥付生均經費。三是完善企業技術人員、高技能人才到職業院校擔任專兼職教師的相關政策,將企業開展職業教育的情況納入企業社會責任報告。

記者:為了儘快進入「蜜月期」,學校和企業都要採取哪些措施?

李和平:在校企合作中學校的主要問題出在哪兒呢?學校要麼不知道企業需要什麼樣的人才,要麼知道卻培養不出來,既有主觀原因也有客觀原因,因此學校要做的一是轉變觀念,二是提高培養水平。而企業的問題在於,在現有的用工制度下,企業沒有培養人的責任,用人不願意花成本,只是因為「兩張皮」的問題沒有解決,企業選人也很難。所以需要有一種制度設計,能夠讓企業知道自己在人才培養上的職責,約束企業有效地去履行職責,和學校一起形成人才培養合力。

蘇華:學校要做的事,一是把企業引入校園、產品引入實訓、工程師引入課堂,同時讓教師進入車間、學生進入工段、教學進入現場,通過「三引三進」,形成校企一體、產教協同育人。二是把崇尚勞動、敬業守信、精益求精、敢於創新的工匠精神和立德樹人要求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培養職業技能和職業精神高度融合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造就一批教學名師、技能大師和教育家。

記者:在我國,行業組織一直發展得不夠好,所以很多行業組織難以行使行業指導的職能。如何才能更好地發揮行業組織的指導作用?

李和平:在西方發達國家,行業組織的能量非常大。我國要想真正發揮行業組織的指導作用,必須進一步推動「放管服」改革。為什麼行業組織發展不起來?為什麼企業的主體地位確立不起來?為什麼學校的辦學自主權難以行使?主要原因是政府管多了,法人地位落實不到位。要實現這種轉變,本質上要改造我們的社會治理結構,確立企業和學校的法人主體地位,形成一種扁平化的運作機制,這樣行業組織自然會壯大起來。

蘇華:要提升行業組織的權威,建立以行業為主導的職業教育質量第三方評價機制是一條路徑,將行業調研、行業規劃、職業資格標準、技能等級考核等納入行業協會職能範圍,支持行業組織開展人才需求預測、校企合作對接、教育教學指導等服務。

把脈產教融合幾種形式的「痛點」

記者:《職業學校校企合作促進辦法》中提到,要進行產教融合型企業的試點。如何理解這個試點的意義?

李和平:我感到,探索產教融合型企業,可能是一種帶有根本性變革的探索。為此我們可以看看德國,它的職業教育主體並不是我國這種所謂政府辦的學校,而是企業。我國職業教育的發展,要充分借鑒德國等發達國家的經驗,最終讓企業來辦學,而不是政府來辦學。到那一天,政府恐怕連「推動」的職能都要退出來,這樣才可能把職業教育辦好。我們現在老是在討論「兩張皮」,為什麼是「兩張皮」呢?因為學校和企業最多是聯合,而不是感情和利益的共同體。國家提出試點產教融合型企業,我相信只要有鼓勵政策,會得到企業的響應,企業要生存發展,一定會按照企業和產業發展的要求去設計人才培養的課程體系,去設計人才培養模式,去配製教育資源,去強化教育管理。

記者:您提到了德國的經驗,在德國的職業教育中有一個特別重要的角色,就是教育型企業。並非所有的企業都能參與職業教育,而是需要通過認證,拿到教育型企業這樣一個資格。我國試點產教融合型企業是否也需要這種資格認證?試點中要注意哪些問題?

李和平:是的,在德國這種教育型企業的認證標準比較高。我國產教融合型企業也需要借鑒這種認證標準。

蘇華:關於產教融合型企業的試點,國家可以通過財政支持、減免稅收等措施,鼓勵企業尤其是大型國企率先參與。在試點企業的帶動下,逐步推動企業成為職教資源的供給者和人才培養的主體,實現從職業學院開放辦學到校企共建生態系統的轉變,實現從校企訂單模式向校企共建互動平台的轉變,實現按照企業的生產過程、工作過程來設計人才培養方案和課程教學。另外,為了推動試點工作,還需要在社會上大力弘揚胸懷產業報國理想、勇於創新創造的企業家精神。

記者:在校企合作中,職教集團、現代學徒制等都是比較好的實現形式。但我們也看到,目前1400多家職教集團中,90%以上為鬆散的非法人組織,牽頭單位多為職業院校,企業的主導作用尚未發揮出來。現代學徒制在試點過程中也面臨不少難題。如何進一步深化這些產教融合之舉?

李和平:確實,這幾年職教集團發展比較快,數量不少。在我們安徽省,職教集團的數量也很多,但這些職教集團離真正實現集團化辦學的目標還相差較遠。根本問題在於,職教集團沒有成為一個利益共同體,沒有真正意義上的共同理想追求和工作要求,所以效果不是很好。因此,我們要從體制機制上來改變這種狀況,使得各利益相關方都能產生真正的動力,都具有共同的價值追求。還有現代學徒制,現代學徒制好,好就好在它這種師傅帶徒弟的方式,對學徒技術技能的培養非常有效,還有對職業素養的培養,效果也非常好。但是為什麼推行起來有難度呢?一樣的道理,沒有調動起各方的積極性,特別是企業的積極性。我們要讓校企之間從組合到融合,到化合,從物理反應到化學反應,最後共同為人才培養服務。職教集團下一步科學化發展的方向也應該是這個方向,想辦法構建起真正的利益共同體,按照各自的能力、各自資源供給的可能、各自的職責,共同來推動人才培養。我想這應該是未來努力的方向。

蘇華:一直以來,國家教育主管部門大力支持職業教育集團發展。2015年教育部印發的《關於深入推進職業教育集團化辦學的意見》,對職業教育集團化辦學的發展目標、實現形式、體制機制、政策保障等做出了明確要求。近年來,我國緊密型職業教育集團發展步伐較慢,主要原因在於職業教育院校和行業企業還需要進一步協調和統籌,保障人才培養質量與經濟效益的實現。因此我建議:一是進一步健全對集團化辦學的服務和支持體系,建設好集團化辦學數據統計與公共信息服務平台。二是遴選和推廣一批合作緊密、運轉規範、成效顯著的示範性職業教育集團,為各地深入推進集團化辦學提供經驗。三是圍繞「一帶一路」倡議和「中國製造2025」等戰略的實施,推動有條件的行業企業、職業院校,組建一批緊密對接國家重大產業發展的大型職業教育集團,進一步提升職業教育服務國家戰略的能力和水平。

要充分發揮現代學徒制的重要作用,關鍵要走出一條符合中國國情的特色化發展道路。當前,我國目前的教育管理體制、運行機制、財政制度和人事制度等,還不適應推行現代學徒制帶來的培養目標、課程體系、學習方式、評價模式等方面的重大變革要求,建議對現代學徒制的試點進一步放開政策,鼓勵基層大膽創新,為頂層設計提供更多的經驗,營造有利於促進產教融合的環境。

《中國教育報》2018年03月19日第5版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教育新聞網 的精彩文章:

依法治教 立法先行
2018年學校體育要做哪些事

TAG:中國教育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