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慈禧太后的「幸」與「不幸」

慈禧太后的「幸」與「不幸」

作為晚清長期的實際最高統治者,慈禧太后與中國近代化歷程關係密切。雖然學界中有肯定慈禧太后對中國近代化所做的積極貢獻,但大多數研究結果對這一問題的看法是毀多於譽。

近代中國都認為慈禧太后是被多重妖魔化的政治人物:康有為、梁啟超等將1898年政治變革失敗的原因歸罪於皇太后,將其描寫為一個弄權的老太太,一個只知道欺負可憐養子的惡婦;革命黨人孫中山、章炳麟等出於革命大義,將慈禧太后視為近代中國一切罪惡的淵藪;即便到了後來,馬克思主義史學家為了論證「半殖民半封建」的政治判斷,接受孫中山、康有為等人的看法,對晚清幾十年政治發展持批判態度,對於慈禧太后基本否定;至於民間野史,大都根據這幾種史觀編排慈禧太后的故事,甚者以男權主義立場予以惡意攻擊。但是作為一個女人,慈禧太后既是幸運的又是不幸的。

慈禧太后,葉赫那拉氏,十七歲時以秀女入宮,稍後晉陞為蘭貴人,再後被冊封為懿貴妃。後來,懿貴妃為咸豐帝生下惟一的皇子載淳,也就是後來的同治帝。母憑子貴,這個年輕的女人自然在宮中漸漸得寵,地位漸漸高升漸漸鞏固。

蘭貴人是幸運的,因為風流的咸豐帝畢竟讓她懷上了龍種,而且是惟一的。當這個小皇子出生的時候,蘭貴人剛剛二十一歲,她的夫君也不過二十五歲。

好景不長。「苦命的」咸豐帝因為缺少世界視野,與洋人沒有打過交道,在內患太平天國鬧事尚未根除的時候,竟然又偏聽偏信,因為駐京公使及擴大開放、增加通商口岸等問題與列強鬧起了彆扭。對英法聯軍要求增加天津為通商口岸和各帶五千精兵進京換約的要求不爽,發誓要御駕親征,決一勝負。

9 月 18 日,雙方談判決裂,中方竟順手扣押了對方談判代表巴夏禮及其隨員數十人,引發災難性後果。英法聯軍與清軍全面衝突,清方漸漸不支。咸豐帝只得自圓明園逃亡熱河,流亡中咸豐帝心力交瘁與體能大量消耗,1861年8月22日一命嗚呼,撒手人寰,年僅三十。

此時,懿貴妃年僅二十六,漫長的守寡生活從此開始。懿貴妃很快被小皇兒尊為皇太后。年輕的皇太后變成了西太后,和另一位年輕的東太后一起掌管著這個國家。然而,咸豐帝死前留下了政治安排,任命的八個顧命大臣不僅是輔佐小皇帝,也是用來約束兩個皇太后的,兩個年輕的寡婦並不能被顧命大臣所看得上。尤其是懿貴妃,肅順,為了取得控制朝廷的全部權力,在咸豐帝在世時就建議除掉懿貴妃;咸豐帝去世後,甚至計劃僱用武士圖謀兵變,誅殺懿貴妃。所以,懿貴妃與八大臣特別是肅順之間,已經是你死我活非此即彼的態勢,勢不兩立,必有一死。

1872年,同治帝十七歲長大成人,可以親政。慈禧太后也準備撤簾歸政,頤養天年。然而遺憾的是,僅僅三年時間,慈禧太后的這個獨生子,咸豐帝的惟一龍種同治帝竟然於1875年一命嗚呼,英年早逝,滿打滿算還不到二十周歲。這一年,慈禧太后年四十,正應了中國的一句老話,女人的最大不幸是青年喪夫,中年喪子。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隱記天涯 的精彩文章:

齊桓公霸業系列之與晉文公對比
曹爽伐蜀的失敗之路,到底哪裡走錯了?——人才

TAG:隱記天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