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霍金,回到了屬於他的星球

霍金,回到了屬於他的星球

英國BBC等外媒14日報道,知名物理學家史蒂芬·霍金去世,享年76歲。

斯蒂芬·威廉·霍金(Stephen William Hawking),1942年1月8日出生於英國牛津,英國劍橋大學著名物理學家,現代最偉大的物理學家之一。

曾有記者問過霍金讓他最感動的事情是什麼,霍金在回答記者說,讓他感動的事,大概是遙遠的相似性。

我們都是宇宙里的塵埃,消散到宇宙之間,抵達各個星球。所以相似,也因此存在。

1

放養,養成天才

作為一個被貼上這個世紀最偉大的理論物理學家標籤的史蒂芬霍金,在中國,他更多的活在思想品德課堂與學生的作文里。

大家知道他是一個天才,這個天才是怎樣被養成的呢?

史蒂芬·霍金1942年1月8日出生,這天有些不尋常,義大利天文學家伽利略去世300周年紀念日就是這一天。

這個天才當時是一個正常人,還沒有身殘志堅。他父母自己工作也很忙,對他就兩個字:放養。

父親弗蘭克研究熱帶病,經常在非洲工作,二戰爆發以後英國看中他這個人才,召他進醫學研究所,在那裡碰到了霍金老媽伊莎貝爾。

伊莎貝爾是蘇格蘭人,是個學霸,在那個女孩不太上大學的時代,伊莎貝爾不但進了牛津,還連讀了三個專業 :哲學、政治和經濟學,比霍金父親還要牛。

伊莎貝爾不愛待家裡,先干過稅務稽查員,好不容易找到一家醫學研究所當秘書,在這裡碰到了霍金老爸。

弗蘭克長得高大,很害羞,好在說起非洲的冒險工作很激動,總算吸引到女方,兩人結婚,住在倫敦郊外。

這對小夫妻組成了鎮上智商最高,最古怪的家庭。

霍金在他最有名的《時間簡史》里寫過:他最早的記憶是兩歲半被父母送進託兒所,一直號啕大哭,結果父母中午就把他接回家,一年半內都沒再送託兒所。

他家整幢三層樓,沒有裝修、沒啥傢具,更沒有軟飾,從來不收拾。房子里只有一堆堆的書,還在地下室養蜜蜂,其他地方光禿禿。

2

在窮人家,男孩也要富養?

霍金父母不僅放養霍金,而且在只有貴族才開得起車的年代,他家明明沒啥錢,居然買了輛二手計程車。

鄰居們經常看見他們一家人坐在巨大的車廂里呼嘯而去,估計是拓展自由活動的天地;

一家人經常出門旅行,父親還經常跑到非洲工作,但他每天寫日記、寫小說,帶回來給霍金看。管娃的都是老媽伊莎貝爾,她很有政治思想,支持自由黨。兩大知識分子形象種在霍金心裡,他讀書非常用功。

霍金這麼用功,在中學成績沒進過前二十,但霍金父母從不過問他成績,也不逼他考前幾名。

不僅是物質上的豐富,霍金爸媽更注重精神上的富足。

他們一家人都不愛說話,在餐桌上也經常是爸爸媽媽、霍金和兩妹妹每個人捧本書邊看邊吃完。

對霍金一直是這樣即富養也放養,由他自己在房間對著一堆堆書發獃。

3

天才需要自由

他長得矮小,手腳很不靈活,幹什麼都比同學慢,寫字也全是草書。

更要命的是,說話太快動不動甩一大堆,不知道他在說什麼,好在他老爸弗蘭克自己說不清話,也沒批評過他。

重點是,當時還沒露出真容的霍金碰到了好老師,是個年輕的數學碩士、亞美尼亞人Dick Tahta,覺得他是個天才小子,讓他有了強大自信心。

後來他同學邁克回憶,在聖爾班斯中學是霍金的黃金時期,會跑會跳會騎自行車成績一般,但老師都覺得他聰明。

班裡好幾個人是明星學生,全跟他是好朋友,這個小圈子一起做作業,下棋由霍金設計規則,複雜得不行。他們還看不起通俗音樂,只聽古典樂、美國的爵士樂,崇拜哲學家羅素,這是個公認的精英圈,霍金被叫作愛因斯坦。

他學習成績也越來越好,17歲就上了父母的母校牛津大學,比同學們歲數都小,學的東西統統太簡單,他沒啥興趣。

忙著去給賽艇隊當舵手。 教練回憶說他訓練經常亂來,逼著同學搞危險動作,船都撞壞了。

在天才父母眼裡看來,霍金幹啥都不算怪。

他爸媽當時還不覺得兒子長成了天才,最大話題是他的就業。

這還算是事嗎?他連論文都沒花時間就畢了業,還說過威脅導師的名言:隨便你們打幾分,給我A我就留在牛津,給我A-那就去劍橋……結果他拿到了最優成績,還是去了劍橋三一學院。

後來,霍金通過朋友介紹碰到了崇拜的他妻子簡·懷爾德,兩人在一起30年,簡在回憶錄《音樂移動群星》中寫過:「我非常愛他,任何東西都不能阻止我和他結婚,我願意為他做飯、洗衣、購物和收拾家務,放棄我自己的志向。」

這30年里,霍金讀了博士,成了物理學界殿堂級大神,他寫的《時間簡史》是最暢銷科普小說。小雀斑埃迪·雷迪梅恩在電影《萬物理論》里演他拿了奧斯卡影帝霍金的名氣更是跨界翻倍。

但上帝也給他關上了一扇窗,他得了漸凍人症,從走路摔跤到生活不能自理,全靠簡陪著過日子。好在生的三個娃沒遺傳病,全靠簡一手拉扯長大。

在好牌變成爛牌後,他沒有放棄,如我們所熟知的,一步步走到了今天。

在很多人看來,教育是我給孩子最好的,但霍金的出現證明,教育從來沒有固定的方法。

我們需要能從這個特立獨行的家庭背後,看到熱情和幹勁,看到對世界的獨特認知,看到他們不會讓孩子按照父母想法去生活,這就夠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擺古論今 的精彩文章:

得到你卻失去全世界:馬克龍夫人傳記披露你不知道的故事

TAG:擺古論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