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化 > 初學者看過來,這是給初學拳友的七點建議(上)

初學者看過來,這是給初學拳友的七點建議(上)

【太極】中國最受歡迎的太極文化類公眾號

文 | 網路

編輯 | 立夏

何茫然

 一塵不染

王珺 

00:00/05:01

1

淺談對楊氏太極拳的一點體會

學拳須學理

學好練好太極拳這門學問一定要從理性認識開始:練拳不明理是盲練很難成功長進,楊澄甫宗師的拳說十要,是一個經典之作,是學拳的技術規則,內功心法的好文章。是練楊氏太極門人的行拳指南,是座右銘,其十條規則是初入門之階諧,也是最高修練指南,說易不易,說難是甚難,我覺得有志練拳不可不談。

第二要讀楊班候之「全體大用訣」,這個訣是楊氏太極拳的攻防含義與動作尺度。細讀之餘自有得益。將知識加以運用實施才能練好拳。

勤練,多悟得真知

所謂勤練就是在有目的,有要求情況下去勤練,練時必須按拳 學好練好太極拳這門學問一定要從理性認識開始:練拳不明理是盲練很難成功長進,楊澄甫宗師的拳說十要,是一個經典之作,是學拳的技術規則,內功心法的好文章。是練楊氏太極門人的行拳指南,是座右銘,其十條規則是初入門之階諧,也是最高修練指南,說易不易,說難是甚難,我覺得有志練拳不可不談。

有目的去求知、去練,只有這樣才有作用才能長進。

所謂多悟就是在練中以拳說十要作分析去理解如何松腰胯,如何立身中正,如何用意不用力等等反覆思索去求證。

在多悟過程中不要局限於動作,可以用物理現象槓桿原理來套入行動中,這是思路多樣化,富於想像;比如觀看名家或老師表演用其形象印入腦中等等。

多練樁功,樁功有兩大特點:(1)可以增強腿的定力;(2)可以穩定心性,感知身體感應還可起得解決立身中正之功。

淺談三個對拉規律與一身備五弓

球體是圓形由豎圓,立圓,平圓,三環組成,其之所以呈圓球體就是具有六面對立爭力。

所謂圓形運動它也具六面爭力這個內涵,它有前後對拉,左右對拉,上下對拉這個平衡規律,對拉之中力量設置有大與少之別,這就是陰陽虛實之理,沒有對立統一不成方圓不成世界。試以白鶴亮翅定式為例,

(1)腳部:兩腿呈右坐步(實腳)其重心力佔80-90%,左腳為虛步重心力佔10-20%,兩腿成虛步在前,實步在後呈前後對應前後對拉之象。此為前必有後。

(2)手部:兩手方面右手有上撐在右額前之勢,右拇指與右額印堂穴相呼應,此手為實為陽手,其力佔70%,左手下按其力點佔30%,兩肘微曲有外撐之意,此為左右對拉。即有左必有右之勢。

(3)身肢:身肢中正撥長,具有收臀,鼓命門,脊背上撥,頂頭之勢,使勁力由腳而腿而腰脊上達右撐手,下達左按手。其勁力呈上下對拉之狀,此為有上必有下的上下對拉。

一身備五弓也是這個規律的產物。所謂五弓就是身肢為一弓,四肢為四弓也。

2

弓步要準確到位

弓步是太極拳腿部的基本動作,是整套楊氏85式太極拳中用得最多的步形,太極拳用勁始於腳、發於腿、主宰於腰、行於手指,要打出太極拳剛柔相濟的剛味,必須練好弓步。老師強調,弓步時,彎曲的大腿的根部、腳膝、腳趾尖要朝同一方向運動,弓步到位時三點在同一平面上,腳膝不能超出腳趾尖,小腿突出處不能超出腳踝。平常練習時,最容易出現三方面問題:一是三點用力方向不一,二是弓步過渡,腳膝超出腳趾尖,兩者都引起膝關節疲勞甚至損傷,三是弓步不到位,定勢時形成雙重。因此,我們初學者應十分注重弓步的動作要領,練習時弓步要準確到位。

松腰與沉肩墜肘缺一不可

松腰與沉肩墜肘兩者都是太極拳要領,按趙老師在《楊澄甫太極拳十要闡微》中解釋,要墜肘,首先要沉肩,沉肩首先要松肩,沉是建立在松的基礎上的,即兩者可歸結於一個「松」字。肩與腰是人體身軀手、足的四個連接點,松就是使這個連接點變成活連接,松下來才能使手、足和身軀保持相對獨立運動方向和幅度,這樣,抬手就不會把肩和身軀抬起,蹬腳也不會使身軀後仰。如果固化這兩個連接點,拳架必然時高時低,身體搖晃不定,難以做到平緩流暢,中正安舒。

牢記「十三勢」

趙老師在其著作中指出,太極拳是由「棚、捋、擠、按、采、挒、肘、靠、進、退、顧、盼、定」這十三個動作為基本技法,每一招式都是這些動作的組合,明白這個,對於初學者十分重要。一是使我們在前後連貫、綿綿不斷拳架演中看清每一個動作,更容易記住整套拳的套路;二是更容易領會每個招式的動作要領,將動作做到位。

注重眼神

趙老師在《楊澄甫太極拳十要闡微》中講解「上下極隨」時,強調手、眼、身、步的整體協調運動。眼,指的是眼睛看的方向以及眼神,如果將演練拳架的人的身體比作一條龍,那麼準確有力的眼神就有點睛的作用。趙老師在給我們演練時,眼睛總是炯炯有神、眼隨手走,好象一直在盯住對手的招式,然後迅速反擊,神形兼備,給人很深的印象。我們初學者最容易走眼,即眼睛與身體的運動方向不一致,東張西望,找不著北;也容易走神,目光獃滯,提不起精神。丟掉眼神,即使權架再好,給人的感覺也是瞎子摸象,鍛煉的效果也少一大截。

3

拳後閑談---放鬆

太極拳的放鬆是歷代拳人的要求,楊澄甫先生的拳說有〝用意不用力〞的論述,其宗旨是提示人們多用意不用力去練拳,通過操作上少用力多用意以達到高度放鬆,使肌膚、關節、心境鬆開,使經絡流通增長內力,這論點是理據、是心法,一般人望文卻步,如何操作有何感受是大不解。

一個人只知其理性,沒有感性的認識是很難理解這個道理是什麼?比如放鬆這內在的東西,怎樣才知曉,困惑不少練太極拳人。

中里巴人大作〝求醫不如求己〞第三冊中有段話很值大家去了解放鬆後的自然現象,以此聯想感受可能有益練拳如何才松。

中里巴人說:〝放〞是將一切思慮統統放下,讓喜、恕、憂、思、悲、恐、驚這些人之常情,歸於淡然,心如止水。〝松〞就是讓四肢關節,生理感覺鬆弛下來,毫不用力,或者說無法用力,肌肉骨骼似乎不受自已支配,然後細細地感受一下身體自然出現的反應,處於一種靜靜地觀察之中,一會兒知感在皮膚上遊走,一會兒思想在呼吸間起伏,一會兒肚腹里自然涌動出幾聲腸鳴,一會兒頭腦中無意間閃現著幾個情景…… 各種狀態,不一而足。

這時,你只是一個旁觀者,對身體發出的任何信號不做應答,不加評判,放棄思,只是默默觀望,這就是放鬆的全過程。

放鬆是養生健身的法寶,是留住青春的靈丹,這裡面的關鍵是要學會〝意象〞,《太極拳經》中有五個字〝用意不用力〞揭示了放鬆的全部心法。

中里先生這段論述是講人在放鬆清靜情況下出現的情景,我認為一般有內在修為的練太極拳或練樁功,靜功的朋友是可能有上述感受,能放鬆就可以練內功。

楊澄甫先生的〝用意不用力〞是內功心法,放鬆的目的,而中里先生講的〝放鬆〞的意景兩者有異工同曲之處,多聯想,多意象,多操練就可能輕鬆,打太極,練太極拳若能姿勢正確心靜體松,長期堅持自會有中正安舒,輕靈穩健,心曠神怡,欲罷不能之感。

松絕不是往下掉,更不是疲塌。它是伸展放開之意:勿使屈是不應有絲毫拙勁滯留而束縛筋血脈。如中醫論:不通則痛,要求周身自然舒展,將體內的阻滯減少到最低程度,體內的阻滯是一種內耗。是能量動力在內部無謂的消耗,松的目的是要消除這積內耗。使意氣周身流行而無阻。

松的先決條件是心靜,將神經鬆開,消除大腦皮質與神經系統的緊張,通過神經系統的傳導影響周身,包括氣血,筋骨,五臟,六腑等全身內外運行無阻。

(廣告)

溫馨提示:《太極》微信公眾號部分內容文章通過網路整理,如有侵權請您聯繫我們會在第一時間處理或刪除;貴在分享,感恩支持!

其他平台轉載請註明:(來源:《太極》微信公眾號 微信:taijichanyi )。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太極taichi 的精彩文章:

拳,有緣者得之!
今天,你太極了嗎?

TAG:太極taichi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