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愛無能是真的嗎?

愛無能是真的嗎?

心理防禦的空間

在人際交往中,交往雙方會以自我為中心,以自己和對方的心理距離為半徑畫一個圓圈,這個範圍就成為自己在和對方交往時的心理防禦空間。個體的心理防禦空間與其成長經歷有關,也與特定的交往對象有關。例如,一個人早期的親子關係比較親密,他成年後在人際關係中的開放性較好,其心理防禦空間就相對較小。反之,親子疏離的孩子,其心理防禦空間則較大。心理防禦空間,可以被看成是個體的心理禁區,通過確保自我心理防禦空間不被侵犯和干擾,可以讓人們在生活中獲得充分的安全感與放鬆感。因為有心理防禦空間的存在,人們可以提前覺察外部威脅因素,並將其防禦在外。

親子防禦空間

親子關係的社會距離很近,彼此有著不可分割的血緣關係。因此,一般情況下,親人之間相處的物理距離和心理距離都是很近的。親人通常生活在同一個屋子裡,成為相親相愛的一家人。即便是成年後分開居住,彼此仍有濃厚的血脈親情。親子距離,是人們潛意識中被植入的最為重要的心理半徑,並據此確定自己在親密關係中的心理防禦空間。

【案例】我不喜歡男友粘著我

自述內容:我和男朋友在一起快兩年了,但總感覺彼此走不進對方的內心。我這個人比較喜歡獨立,我不太願意跟男朋友走得太近,我好像也不太願意他走進我的內心深處。有一段時間,男朋友很黏我,讓我特煩他這一點,以至於差點和他鬧分手。但是當我決定和他分手的時候,又感覺離不開他,心裡總是空落落的,很難受。於是,我們又和好了。我一直為此感到很困惑,既然我離不開他,為什麼又不願意和他走進呢?難道是我缺乏愛的能力嗎?

心理探索:來訪者小的時候,有著一個典型的孤單童年。爸爸外出務工,一年就回家一兩次。媽媽因為要上班,也是早出晚歸。在她的記憶里,所謂的家,就是一個空蕩蕩的、毫無生氣的屋子。本來媽媽買了幾條金魚給自己養,但後來都被我養死了。我經常會捕捉一些小蟲子,然後把它們裝進一個玻璃瓶里。孤單的時候,我就會獃獃地看著這些瓶子里還會動的昆蟲,讓我感覺到還有一絲絲的生氣。久而久之,我就習慣了這種孤單的生活。周圍要是人多了,我反而會感到很不習慣。顯然,她童年跟父母的心理距離是挺疏遠的。父母是她生命中最為重要的親人,她和父母的心理距離,顯然是她以後衡量其他親密關係的距離參照。所以後來她談了戀愛,戀愛的距離必然受到她潛意識中那個情感參照的影響。當男朋友試圖接近她的內心,進入她的心理防禦空間時,必然激起她的排斥和反抗等防禦性反應。

童年的親子距離,還會影響人們除了戀愛意外的其他人際關係,影響人們的社會交往和相處模式。童年親子關係比較親密的人,他們一般能夠順利地與他人建立親密關係;反之,他們則很難與周圍人和諧相處,總會有很多的磕磕碰碰。例如,筆者曾經碰到過這樣一個案例:一位女大學生,與同宿舍的室友很難相處。總覺得她們孤立自己,對自己不夠好。比如有很多次自己和室友爭吵後,她就會摔門出走,但是她們從來都不會跟出來把自己找回去,這讓她很傷心。發展到最後,她決定要從這個宿舍搬走。原來該同學是獨生女,是父母的掌上明珠,從小養成了任性和嬌寵的性格。她每次和父母鬧彆扭的時候,都會摔門就走,然後都是父母把她找回家。到了學校後,當她與室友發生衝突後試圖仍然沿用該模式,但是情境發生了變化,室友不會像她父母那般對待她。因此,老方法解決不了新問題,她的人際交往模式就陷入了困境。

朋友防禦空間

個體在社會化的過程中,往往會形成自己獨特的朋友距離。有的人從小就經常在人群中生活,從而養成了樂群的習慣;有的人從小就養成了獨處的習慣,不太喜歡與人交往和共處。人生早期的朋友交往模式,是人們成年後社會交友模式的重要參照,形成期成年後與人交往時的心理防禦空間。

【案例】周圍有人讓我不舒服

自述內容:我想談談我跟室友的關係。我們宿舍里住了四個人,其中有兩個從一開始關係就特別好,天天黏在一起。我害怕自己被孤立,於是被迫和剩下的那個女生走得近一些。但說實話,其實我心裡挺煩她,覺得她是一個多事的人,經常會給我帶來麻煩和干擾。於是很長一段時間,我不再理她了。這個學期,我感覺自己在宿舍里很難待下去,覺得渾身不自在。一開始,我有反思過自己,是不是自己的性格不好,才導致自己很難與人和諧相處。但我發現自己和班上其他同學,則可以相處的很好,關係也很融洽。可是我在宿舍里,卻為什麼如此難以相處呢?這樣溫水煮青蛙的生活真讓我難受極了,我現在整天就盼著早點畢業,這樣就不用整天面對著她們,我就可以獲得解放了。

心理探索:當我嘗試著詢問她:「要是去掉一個人,原本四個人住的宿舍現在變成三個人人住,你會選擇讓誰離開呢?」當她去掉了一名室友後,我問她三個人住的感覺如何時,她回答感覺好一些了,因為沒有原先那麼擁擠。當我讓她再去掉一個人,宿舍里只剩下兩個人住的時候,她回答更舒服。於是我乾脆問她,假設你一個人住在這個宿舍里,你感覺如何呢?我原本想她應該會感覺到孤單,但出乎我的意料之外,她居然回答說:「那種感覺真是好極了!我就喜歡一個人住!」原來該女生在上大學前,從沒有過住集體宿舍的生活經歷,在家裡也是自己擁有一個獨立的房間。上大學後,她很不習慣集體宿舍的生活,所以才會有那麼多的磕磕碰碰和不舒服。

心理防禦效應

人際敏感和人際敵對水平較高的人,他們經常說一些這樣的話:沒有人會喜歡我,沒有人會真心待我好,沒有人值得我的信任,這個世界上除了自己誰也靠不住,我不相信有什麼真愛,他(們)總是故意針對我,別人總是懷疑我,他(們)總是孤立和排斥我……這些態度和想法,其實都是其過往消極人際經驗的投射。當人們一旦通過精神交互作用,感受到現實的人際環境也像經驗中的那樣充滿威脅和挑戰時,其心理防禦意識就被激活,從而啟動自我的心理防禦空間。

此外,人際關係是一種交互關係,所謂一個巴掌拍不響。兩個人都有自己不同的成長經歷,甚至彼此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和行為習慣都迥異。因而兩個人由相愛走到一起,必然在相處的過程中面臨許多摩擦和衝突,所謂相愛容易相處難。相愛的兩個人,在磨合的過程中,如果他們的衝突大於一致,如果傷害大於尊重,如果痛苦大於幸福,其心理防禦空間就會被不斷放大。當兩個人的心理距離遠遠大於其社會和物理距離時,彼此之間就會產生強烈的排斥感。比如一對情感已經破裂的夫妻,兩個人雖然天天生活在一起,但卻會忽略對方的存在,彼此形同陌路,所謂強扭的瓜不甜。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全球大搜羅 的精彩文章:

張藝興化身披著羊皮的狼,范冰冰為了他連頭像都改了!
你帶著酒,我帶著菜,可好!

TAG:全球大搜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