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你知道古代人冬天怎麼取暖嗎,小編帶你見識一下

你知道古代人冬天怎麼取暖嗎,小編帶你見識一下

一年之中,十二月份和一月份是非常還冷的,幸好我們生活在了科學技術比較先進的二十一世紀,冬天的時候,有各種取暖設備,比如空調暖氣什麼的,那麼古代人是如何取暖的呢?他們是如何度過嚴寒的冬天的呢?現代人能夠用暖氣,吹空調,那麼古代人怎樣取暖?古代即便帝王也沒有暖氣和空調,他們怎樣熬過冰冷的冬天?

在這裡,我想大家透漏一個秘聞,古代帝王才幹用的取暖辦法——女人的身體!這個讓人難以想像而有無恥的取暖辦法是唐玄宗創造的,能夠說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南宋著名詞人陸遊寫下了「寄語長安眾年少,妓圍不似獵圍豪。」這裡的妓圍一詞就是取暖的辦法。我們翻閱史料發現在西晉的時候,也就是陶淵明種豆南山下的時候,這個時候有一個富可敵國的人叫石崇石。

他反正有錢,那就可勁造,他覺得花椒吃了禦寒,於是他就請了一群人把花椒磨成粉再和泥巴攪拌在一起,接著就把這些用來糊牆,這樣就可以保暖禦寒了。但是那個花椒不嗆鼻么?花椒是否真的有這個功效還真無從考察,但是就算是心理作用的保暖,那也是值得試試。

如今,環保理念深入人心,許多人反對使用動物皮毛。其實禦寒穿皮草,是各地古人的禦寒方法,有詩為證:狐裘不暖錦衾薄。還有:「塵暗舊貂裘。」這裡的貂裘便是動物的皮毛。能用以做裘的皮毛很多,如狐、犬、羊、鹿、貂、兔等,其中狐裘和貂裘最為珍貴,為達官貴族所穿,鹿裘、羊裘則品質略遜一籌,但也非普通百姓能享用。在明代,一件貂皮襖要六十兩銀子,而明代正一品的大員,合法月薪也就是60兩零9錢白銀,最基層的九品官,一年只能掙40多兩,不吃不喝一年半,才給老婆買件貂。

漢時,漢武帝建立了一座溫室殿,這座溫室殿和皇后的宮殿一樣,主要通過花椒和泥塗抹來取暖。注意,是花椒和泥!普通百姓享受不起,就在家裡置一些簡易的火炕。火炕歷史悠久,在北方家庭比較普遍。《宋文鑒》記載,北方女真族「環屋為土床,熾火其下,而飲食起居其上,謂之炕,以取其暖」。清代學者顧炎武在其《日知錄》中對炕有專門描述,稱「北人以土為床,而空其以發火,謂之『炕』。」清代道光年間有《土炕》詩,稱「莫以牙床耀錦茵,聊依炕暖便安身」,由此可見,土炕是低調簡樸的取暖辦法。

中國古時所謂的布,一般是指麻布,人們用「布衣」一詞形容平民百姓,是因為窮人穿不起絲織品,只能以麻布蔽體。自秦漢迄唐宋一千五百年間,絲麻維繫著數千萬,甚至上億中國人的衣著、被褥等生活必需。至元明時,棉花逐漸部份取代絲麻,成為中國重要的天然纖維作物。古代皮衣——裘,王室貴族一般用羔羊皮、狐白裘等高檔動物毛,而庶人則用劣質的羊皮或者狗皮。 

火在舊石器時代就已經被發明了,北京人用火來照明,燒烤食物,和取暖。到了春秋時期,就發明了「燎爐」,如下圖所示,開始了適用器具來燒炭取暖。之後到了秦朝,在貴族以及皇宮內,發現了「壁爐」和「火牆」,都是用來取暖的設備。壁爐里主要是用燒炭來禦寒,同時將出煙孔放在室外,避免炭煙中毒。這和現在農村的爐子有著異曲同工之妙。另外火牆,其實就是火炕、暖氣的雛形。

古人對穿衣也很講究,除了上衣和褲子外,帽子和手套也必不可少,從馬王堆里出土的露指短手套就可以看出。還有用內涵絲和棉等填充物的長條裁帛巾扎在頭上保暖。百官上朝還戴了跟現在耳套相類似的暖耳。到了清朝,官員戴的是皮毛製成的暖帽。穿的方面已經可以了,接下來就改想辦法取暖了。室內取暖靠爐子。火盆、熏爐是比較常用的,平民百姓用的爐子大多是陶制的,而上流社會用的多是銅質的。

與詩人杜甫生於同時代的岐王李范,每到冬天凍手時他不去烤火,而是叫來年輕美貌的妓女,把手伸進她的懷裡貼身取暖,美其名曰「香肌暖手」。申王李撝則發明「妓圍取暖」法:「每至冬月有風雪苦寒之際,使宮妓密圍於坐側以禦寒氣。」古代有條件人家多使用人工燒成的木炭取暖,貴族之家用木炭取暖時,還會有許多講究。唐玄宗李隆基的宰相、寵妃楊玉環的堂兄楊國忠家,冬天取暖用的炭便非同一般,系用蜂蜜將炭屑捏塑成雙鳳形,燒爐時用精貴的白檀木鋪在爐底,一塵不染。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漢朝 的精彩文章:

山西省運城市各個縣的由來,快來我們家鄉的故事!
粉絲惹事,偶像付出生命代價,官府:壞榜樣比做壞事更可怕!

TAG:漢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