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用交友軟體結識新朋友靠譜嗎?

用交友軟體結識新朋友靠譜嗎?

原標題:用交友軟體結識新朋友靠譜嗎?


用交友軟體結交朋友,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我從使用交友軟體里學到了什麼


What I learnt using a friendship app


原文作者:Tiffanie Wen

現在這個時代,使用交友軟體已經不是什麼新鮮事了,但是這樣做效果如何呢?


我決定自己親自嘗試一下,希望能藉此發現科技對21世紀交友行為有著什麼樣的影響,例如科學如何塑造我們的幸福感,以及科技是否能改變這一切。


三天時間內,我用一個交友軟體瀏覽了20多名年齡在26到39之間女性的信息,她們距離我所在的位置都在160公里以內,但是仍然找不到符合我理想要求的人。


我開始變得緊張,跟每個願意聽我發牢騷的朋友抱怨說,「為什麼她們都不願意和我成為朋友呢」?同時不斷的分析檢查自己的個人資料是否有缺陷。


最後我終於找到一名理想的交友對象:26歲的大學校友塔爾。



為此我既感到既興奮又擔憂。因為這個軟體要求用戶在24小時之內啟動對話,否則配對就會自動消失。


「我該說些什麼?我問現實生活中的朋友黛布拉,「我應該告訴她我正在寫這篇文章么?還是邀請她喝杯咖啡?我不想以太強勢的姿態出現。」


「可不可以就打個招呼?」黛布拉無奈地建議道。


在幾個小時之間我和塔爾發了幾條消息,我本打算問她是否願意出來喝一杯聊聊,但是她先提出來了。

幾天之後,我們相約小酌一杯聊聊我們的生活。我發現塔爾正在努力完成自己修的學位。當她的好朋友離開所在城市尋找更好的工作機會和愛情時,她發現自己的社交圈子太窄,認為可以通過交友軟體進行一些有趣的嘗試。



友誼和幸福到底有何關係?交友軟體在其中又發揮了怎樣的作用?


研究表明,友誼的質量往往與個人身心健康息息相關,尤其是在更加強調個性的文化社會,友誼是幸福的主要因素。


北亞利桑那大學心理學教授、《友誼和幸福,跨越生命與文化》主編梅里科薩.戴米爾指出:「在每個年齡段,友誼的質量、友誼滿意度、親密度和支持度都與個人幸福感呈正相關。即便對於一些外向人格類型,也是如此。」


朋友是我們的精神伴侶,他們幫助我們驗證信念,支持我們變得更加獨立自主,讓我們覺得自己有能力,對他人很重要,並幫助我們滿足其他基本的心理需求。



不可思議的一點是,他們甚至可以幫助我們肢體更為強健。去年四月發布的一份報告指出,有更廣泛的人際網路的人往往對於疼痛的耐受性更高。


友誼質量與孤獨、抑鬱和焦慮呈負相關。黛米爾說:「通過調查中的每一例案例,可以發現,除了帶來幸福感,擁有朋友還能夠產生其他積極的影響。」


儘管交友的數量和質量都與幸福感相關,但是專家特別指出,擁有幾個高質量的閨蜜和鐵杆哥們比有一堆酒肉朋友強。


牛津大學進化心理學家羅賓· 鄧巴提出一個理論,認為人類能夠維持的穩定的朋友圈人數有一個上限。


鄧巴認為,即便藉助社交媒體的力量,這個上限為150個人左右。有關社交媒體的一項行為研究表明,我們只能與100到200用戶保持頻繁互動。


不過好消息在於,研究表明,大多數人都滿足於自己擁有的朋友數量。


調查顯示,在2004年時,每個美國人大概平均有九個好朋友,逐年的調查表明,這一數據逐步增加,對於痴迷互聯網的用戶來說就更是如此。


當然這並不是對於每個人都適用,英國一家關注人際交往的慈善機構的調查表明,每10個英國人中就有一個表示自己一個好朋友也沒有。


隨著年齡漸長,保持友誼會變得越來越難。2013年有分析顯示,在青壯年時期之前,我們的全球社交網路人數都會不斷增長,但是之後會呈下降趨勢。


這也情有可原,因為結婚生子佔用了人們大量的資源和生活。 2015年有研究表明,一段婚姻可以使人失去兩個朋友。



此外,成年人更趨向於流動性更強的生活,我們中的很多人選擇生活在世界上的新的城市和國家,離朋友越來越遠。

所以,雖然科學技術可以幫助我們維持遠程關係,但是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的朋友和熟人越來越少了。


那我們的交友方式發生了變化嗎?


維多利亞時代的英國,上流階層常通過私立學校、政治俱樂部等場合交友。牛津大學歷史教授布瑞恩·楊說:「交友很大程度上限制在這樣的圈子裡。在這種小圈子,外人們往往是認識熟人而不是交到朋友」。楊補充說,親密的朋友往往不超過10或12人。


學者們在1950年證實了地域接近性和重複接觸對建立朋友關係的重要性,這種朋友關係形成的方法類似於學生在大學環境下的交友體驗。



例如麻省理工學院社會心理學家列昂·費斯廷格對研究生宿舍的一項著名研究就說明了距離的重要性,即便是在同一棟建築里也是如此。


在他的研究中,41%參與這項研究的學生認為他們的隔壁鄰居是自己的親密同伴,在隔了兩個門之後這個比例下降到22%,隔了三個門之後變成16%。


最近,已經有研究開始調查社交媒體上的友誼對於我們身心健康的重要性。加拿大進行的一項大規模的研究比較了在線和線下的友誼,發現對主觀幸福感而言,線下的友誼遠比在線友誼更為重要,特別對單身人士尤其如此。


雖然社交媒體網站可以幫助我們保持人際交往,並加強線下友誼,但是很明顯線上好友並不等於現實生活的好友。


鄧巴最近的一項研究表明,只有大約四個社交媒體上的朋友會被視為我們核心好友,也就是那些在我們經歷危難時希望依靠的人,而約14個人可以被認為是親密的朋友。

然而,在線交友仍然可以成為現實交友的一個渠道,而且是一個有效的渠道。



儘管與未經驗證的人見面存在安全隱患,但是這種方法在現實生活中被使用的越來越多。


研究表明,青少年已經善於把在線友誼變成現實生活中的朋友,每三個英國青少年中就會有一個會把網上交到的朋友約出來見面。與塔爾建立友誼之後,我和另外五個人也進行了配對,越來越多的人不斷加入到了這個行列中。


除非我和別人在發簡訊過程中產生了真正的吸引力,否則我可能不會在現實生活中見這個朋友。但是如果我搬到新的城市居住,沒有社交圈,那麼我肯定會更多的使用這個交友程序。


塔爾和我還會再約么?誰知道呢?在約會的最後,我們擁抱告別,並模稜兩可的表示要再「保持聯繫」。


版權聲明:


本譯文僅用於學習和交流目的。非商業轉載請註明譯者、出處,並保留文章在譯言的完整鏈接。商業合作請聯繫editor@yeeyan.com 參考原文地址:


http://www.bbc.com/future/story/20160529-what-i-learnt-using-a-friendship-app


譯言給你的禮物



譯言書店圖書大促


社交大禮包 8折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譯言 的精彩文章:

為了拍攝一組攝人心魄的訂婚照,這對美國情侶竟然這麼拼!

TAG:譯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