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我的修行體悟

我的修行體悟

十年前,我的生活跌落谷底,於是發願:一定有另一種活法,「There must be another way",請幫助我找到。不久後即接觸到了《寬恕就是愛》《奇蹟課程》。苦修三年後,我領悟到了寬恕的真諦,寫出了下面的文字。又過去了七年,我一直堅持著自己的方法,不斷覺察。一層層的大幕逐漸在我眼前拉開,心境越來越開朗通達。我知道,自己走對了。

這條路還很長,我會一直走下去,同時也希望邀請有緣的朋友,一起同行。

修行的目的:

找到內心永恆的平安和喜悅,不為外物所擾,為外境所困。

檢驗的標準:

修行的效果不是體現在行為層次上的做到與否,而是在於:是否對自己的狀態隨時保持著覺知。

修行的方法:

第一個階段:覺察

從紛亂的表象中,體認到自己的真正渴望是呼求愛。注意:是體認,不是理論上知道,頭腦中明白。

人生的真正目標只有一個:呼求愛,即回歸靈性。小我為了迷惑我們,用眾多的障礙將其掩蓋了起來,小我的目標雖然看似繁雜,其實只有兩個層次:利己和利他。

利他:最表層的目標。即生活的意義在於服務大眾,服務社會。

這是小我為我們編造的最堂而皇之的目標,也是最令我們痛苦的目標。痛苦在於雖然我們很願意這樣去做,但是永遠也無法高高興興地做到。為了達到這樣的目標,我們往往要犧牲自我的許多東西。

利己:這是小我的終極目的,為了維護自己的生存,自我的利益永遠是第一位的。許多時候,我們發現了這一點,但是由於與社會道德不符,我們不願意也不敢坦白地承認。

無論出於利己還是利他的目的,我們的內心似乎永遠充滿了掙扎和矛盾,永遠無法安靜。於是,通過覺察,我們終將體會到自己真正的目標:永恆的平安和喜悅,即真愛。

覺察的內容:

回溯自己的每句語言,每次行動,每個念頭背後的目的和動機,不斷地追問自己:

我要做什麼;

我在做什麼;

兩者一致嗎?

舉例:

提問的時候:

1 我希望得到什麼樣的回答?

2 如果得到我希望的答案,我會如何感覺;得不到會怎樣?

3 我真正的問題究竟是什麼?

陳述的時候:

1 我準備說明的論點什麼?

2 我的命題是真實的還是虛假的?(不是真的就是假的,沒有半真半假之說)

3 我希望得到什麼樣的反應?

4 我是否在證明什麼,還是想掩飾什麼?

行動的時候:

1 我在做什麼?

2 我想要做什麼?

3 我的行為是出於何種目的?

4 我的行為是基於何種判斷?

抉擇的時候:

1 我願意為自己的選擇負責嗎?

2 我在害怕什麼嗎?做了怕什麼,不做又怕什麼?

3 哪種恐懼我比較能夠接受?

對念頭的覺察:

這個念頭帶著什麼樣的情緒?

這個念頭是基於什麼樣的判斷?

這個念頭是在比較嗎?存在比較嗎?

這個念頭是在攻擊嗎?存在攻擊嗎?

這個念頭要表達什麼,說明什麼,證明什麼,保護什麼

............

此階段的重點:只需要覺察,僅僅是覺察,認識不曾知道的自己。你可能會發現自己許多的問題,切記:不要去批判,去修正,去化解,去擺脫,去改變,只要看到就好。

第二階段:改變自己的行為模式

通過覺察,我們認識到自己真正的目標是找到愛:無條件的愛。這個時候,我們需要做一個抉擇:繼續我們從前的模式,通過外境、他人處得到愛;還是放棄娑婆世界裡面的所有誘惑,所有看似美好的東西,去尋求另一種超乎有形世界的依靠,將其稱為聖靈、自性、神、真理,皆可,總之,祂可以帶給我們無條件的愛。

如果選擇了後者,我們需要改變之前的行為模式,具體做法有許多,中心意思是抱持一種新的看法,新的態度去看待事物。這個過程是循序漸進的,不要勉強自己,每做到一次,表揚自己一聲;如果沒有做到,事後反省一下即可。

舉例:

1 己所欲,施於人

既然我們明白了自己需要的是愛,同樣,他人需要的也是愛。所以,在所有的互動中,盡量抱著接納,允許的態度去處理所有的衝突。每每問自己一下:如果我是他,我希望得到什麼樣的對待?

2 夏威夷療法

當感到被攻擊的時候,有情緒的時候,不再埋怨對方,告訴自己:這不是對方的錯,這是我自己寫就的劇本。在心裡對他說:對不起,請原諒,我愛你,謝謝你。

3 時刻提醒自己:我什麼都不知道

被小我欺騙之後,我們已經處於了無明的狀態,在此狀態下還要自以為是,豈不是可笑之極?所以,無論在任何狀況下,都可以對自己說:現在,我什麼都不知道。我只需要等待,耐心地等待.......

4 奇蹟課程的練習手冊

靈修法門《奇蹟課程》有一套365課的練習,一天一天按部就班地教給我們如何用新的視角,新的看法去對待問題。只要勤加練習,找到其中對自己口味的說法,將之運用到生活中,生活必定會發生改變。

5 祈求

深入覺察自己的每一個念頭。如果看到當下的念頭不是出於愛,承認自己的錯誤,然後祈求我們決心去依靠的祂幫助修正,而不是憑藉自己的力量。

此階段重點:將新的看法、新的態度運用到生活的方方面面,所有的人際關係中,不要有例外。

補充說明:

上述修行的兩個階段的順序不是絕對的,顛倒次序,只做一種,或者兩者同時做,交替做都可以。因為實際上覺察是對自己而言,其它方法是用來對待外境。總之要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選擇運用,重點在於明白這樣做的目的,不要被表面的方法限制住。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全球大搜羅 的精彩文章:

媽媽,是你毀了我!中國式教育,傷了兩代人
家有「建設銀行」

TAG:全球大搜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