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積資凈障《極樂願文》講記九(上)

積資凈障《極樂願文》講記九(上)

作者:達真堪布 恭誦:秋陽卓瑪

今天我們接著講第二因積資凈障——積累資糧和凈除罪障。

今天講七支供的隨喜支。

隨喜能對治很多煩惱,主要能對治嫉妒心。我們不但不嫉妒他人,還能發自內心地對他人所做的功德生起歡喜之心,這叫隨喜。僅僅隨喜他人的功德,就能得到非常大的功德。

功德有屬於世間的、有漏的,也有出世間的、無漏的。凡夫若是隨喜出世間的、無漏的功德,雖然得不到同樣的功德,但是也能得到相似的功德;而只要能夠真正隨喜世間的功德,就能得到同樣的功德。不需要做什麼,輕易地就能得到這麼大的功德,這是隨喜本身特有的一種功德。

比如,今天有一個人修學正法開悟、解脫了,我們凡夫能真心隨喜,就能得到和他差不多的功德。但因為開悟、解脫屬於出世間的功德,凡夫還沒有開悟、解脫,所以只能得到相似的功德。雖然不是完全等同的,但也差不多很快就能開悟、解脫了。

我們凡夫僅僅隨喜造佛塔、建寺院、塑佛像、誦經、持咒等這些世間有漏的功德,就能得到同樣的功德。

隨喜他人所做的功德,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嘴上會說隨喜,但是不是發自內心的,還不好說。真正的隨喜不是在嘴上說的,而是要在內心深處有這樣一個隨之歡喜的心態。所以一般來說很難做到。

要做到真正的隨喜,要具足兩個條件。

第一,從勝義諦來講,有無我的智慧,放下自我了,才能真心實意地隨喜他人的功德。真正放下自我的人,才能完全做到隨喜。

我們聽到、看到別人在做功德、做善事,心裡能真正生起那種無偽的歡喜之心是非常難的。因為凡夫都有貪嗔痴慢疑這些煩惱,而煩惱之根就是我執。若是沒有放下自我,沒有無我的智慧,怎麼能祛除我執?若是有我執,這些煩惱就無法根除,自然會在相續中生起,自然就有嫉妒心。一遇到對境時,嫉妒心自然就會浮現出來,所以很難生起真正的歡喜之心。

第二,在相續中生起願、行菩提心,尤其是生起願菩提心後,才能生起歡喜心,才能真正隨喜他人的功德。

為什麼呢?因為要生起願、行菩提心,首先要有慈悲心,而慈悲心的基礎是知母、知恩、報恩。真正知道一切眾生都是我們的父母,他們對我們的恩德和現在的父母一樣,然後就要報答他們的恩德。這些都是真心實意、發自內心的。在這樣的情況下,若是他人積累功德與善根,得到好處與利益了,相續中自然就能生起這種歡喜之心。因為我們有報恩的願望,為他們承辦一些利益,本來應該是我們要做的事,現在我們不用為他們做什麼,他們自己就有功德和善根了,自己就能得到解脫和成就了,我們肯定會非常高興地隨喜!比如,今天你要幫助某人做一件很麻煩的事,但他自己解決了,不用你幫了,這時你一定會非常歡喜。

如果不是這兩種情況,在其他的情況下,就不能說是真正的隨喜。現在的學佛人都會說:「隨喜,隨喜」。是真心隨喜,還是嘴上隨喜?在內心深處有沒有生起這種真正的歡喜之心?若心裡沒有,那就不是真心的。如果在你的相續中還有嫉妒心,怎麼能生起歡喜心,為了什麼歡喜呢?所以不好說你是不是在隨喜。

隨喜應該是平等的,有分別的隨喜不是真正的隨喜。比如,你特別喜愛的兒女在外面做了一件好事、善事,你肯定會發自內心地高興,一定會隨之生起歡喜心。但是這種歡喜心不是此處講的隨喜。

平等的隨喜是對誰都一樣。無論是恩人或仇人,喜歡或討厭的人;無論是什麼情況,高興或不高興,關係好或不好,任何時候都能隨著他人生起歡喜之心,這才是佛講的真正隨喜,才會有極大的功德。

「佛說同獲彼福德」,有人一定會懷疑:「怎麼能獲得同樣的福德呢?什麼也沒做,就能得到這麼大的功德嗎?是不是不學、不修,只隨喜就行了呢?不可能吧?」此處講的隨喜的功德,是在「聞聽他人行善時,若舍嫉妒不善心,誠心歡悅作隨喜」的情況下。若能這樣隨喜,才能得到同樣的功德。

我們這樣仔細分析、講解,就不會疑惑。其實隨喜很難,真正有無我的智慧,無偽的願、行菩提心,那已經是登地的時候了。因為有各種方便,積累功德非常快,隨喜也容易。其實真正能做到隨喜,那是非常了不起的。

佛在世時,有一天,勝光王邀請佛陀及其眷屬,並發心供養他們三個月的飲食、衣服等諸多受用。在當時,只有勝光王這樣有大福報、有能力、有勢力的人才能做到,其他任何人都無法做到。

一天,一乞女來此討飯。她心想:「勝光王前世肯定種過很多善根,否則他現在怎麼能轉生為國王,這樣承侍佛及眷屬呢?他將來肯定會有更大的福報。」於是她從內心深處生起了一種歡喜心。她不是虛情假意的,而是真心實意的這樣想。她又想:「我前世沒有修福,今生沒有勝光王的能力與福報!現在淪為乞丐,要討飯,靠別人養活,將來會更慘!」

乞女的這幾顆心是無價之寶!第一,她想到了勝光王的前世、今生及未來,這就是相信了輪迴,相信了因果;第二,她隨喜了勝光王的功德;第三,對自己所遭受的貧困的果報生起了慚愧心。

那天,佛用完齋時問勝光王:「你今天供齋的功德,是迴向給你自己,還是迴向給比你還有善根的人?」勝光王心想:「在此哪有比我善根還大的人?」於是就答應了,「若是有可以迴向給他。」佛迴向時,念了那個乞女的名字。

連續幾天都這樣迴向,勝光王也有點不高興了,問大臣們有沒有妙計阻止這件事。有一個大臣說:「有啊,等乞女再來時,讓她生氣,功德就能毀壞了。」勝光王採納了他的主意。當那些乞丐又來的時候,不但一粒米也不給他們,還打罵他們。那個乞女肯定沒有登地,沒能控制自己,果然生氣了。佛祖說:「她本來功德非常大,但是今天一生氣,功德都毀壞了,現在功德可以迴向給勝光王了。」後來佛跟勝光王講:「她發自內心地隨喜你,這個功德非常大。你雖然在做功德,但有時會摻雜吝嗇心、傲慢心等煩惱。而她隨喜時沒有摻雜任何煩惱,是純凈的善念,所以她隨喜的功德已經超越了你的功德。」

隨喜這顆心必須是真心實意,發自內心的。這種真心的隨喜,登地以後肯定有,真正在相續中生起無偽的願菩提心或慈悲心時也有,除此之外很難。一般的情況下是不會的,特殊的情況下不好說,與遇到的對境,自己的念頭,以及業果的成熟,都有關係。

人的根基不好說。現在很差,也許一會兒就成熟了,突然生起真正的隨喜心了;現在根基很好,也許過一會兒就差了。這些都是有可能的。

歷史上有很多這樣的公案,剛才還在造業,現在相續成熟了,立即見性成佛了。我們常說的「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就是這個意思。剛才還拿著刀殺害眾生,忽然就見性成佛了;剛才還在種地或放牧,忽然就見性成佛了;剛才還在為生活奔波,突然就見性成佛了。這些情況都有。

佛講過:「一些極其微妙的因果,除了佛之外,誰也無法完全了知。」有些人想以一兩個公案就把一切佛理都涵蓋了,不可能。人與人不一樣,事與事不一樣。情況是各種各樣的,不能一概而論。

第四支隨喜支。

聞聽他人行善時,若舍嫉妒不善心,

誠心歡悅作隨喜,佛說同獲彼福德。

聽說有人塑佛像、建廟、念咒、修加行等等,行持這些善法的時候,若是沒有嫉妒等不善的起心動念,在內心深處,誠心誠意、悅意歡喜地做隨喜,佛說能獲得和那個人同樣的福德。不用人力、財力,一個意念隨喜,就能得到這麼大的功德和福德,多好啊!

故於聖者及凡夫,所作諸善皆隨喜。

「聖者」就是聲聞、緣覺、阿羅漢、菩薩、佛;「凡夫」是還沒有得地的,如天人、人、阿修羅、餓鬼、傍生、地獄,這六界眾生。所以,無論是聖者還是凡夫,所做、所具有的功德、善根、福德,統統都隨喜。比如有人精進了,我們真心隨喜;有人修行有進步了,我們真心隨喜;有人今天考試考得好了,我們真心隨喜。

那麼是不是「同獲彼福德」?這裡有四種情況。

第一、聖者隨喜聖者。如果你是出世間的聖者,你再隨喜聖者,你完全可以得到聖者所做的功德與善根;不是相似的,而是真實的。

第二、聖者隨喜凡夫。凡夫做的那些功德與善根雖然是有漏的,你通過隨喜,卻能得到無漏的功德,超越他本身所得到的。

第三、凡夫隨喜聖者。聖者做的那些功德、善根肯定是無漏的。凡夫在沒有開悟、登地的情況下,不可能得到無漏的善根。因而作為凡夫,隨喜聖者,只能得到相似的善根與福德。

第四、凡夫隨喜凡夫。只能獲得凡夫所做的善根與福德。

總而言之,凡夫通過隨喜,只能得到有漏的功德;而聖者通過隨喜,可以得到無漏的功德。偈頌里講的「同獲彼福德」,沒有明確區分有漏或無漏,但我們自己通過分析可以明白。

於發無上菩提心,廣利有情皆隨喜。

這是大乘的善根或福德。他人發菩提心了,應該隨喜;他人利益眾生的事業廣大無礙了,應該隨喜。但很多人嫉妒,看到有人當輔導員,當法師了,就嫉妒了。不應該嫉妒,應該隨喜。你能真心實意地隨喜,也能得到同樣的功德、善根和福德。你和他差不多了,也快要發菩提心、廣利眾生了。

斷十不善行十善,救護他命發布施。

守持戒律說實語,化怨言語直柔和。

少欲言說具義語,修持慈悲行正法,

於彼善法皆隨喜。

「斷十不善行十善」,喬美仁波切在此處單獨講了隨喜十種斷惡行善。有人斷除十種不善業、行持十種善業了,要真心隨喜。

「救護他命發布施」,「救護他命」,不但不殺害眾生,還能救護他眾的生命,就是全力以赴地愛護自他的生命,這是身三業中的第一個。「發布施」,不但不偷盜還做布施,這是身三業中的第二個。「守持戒律說實語」,不但沒有不凈的行為,不邪淫,還能守護戒律,這是身三業中的第三個。

「說實語」就是不但不打妄語,不說假話,還說諦實語。這是口四業中的第一個。「化怨言語直柔和」,不但不挑撥離間,還化解他人的怨恨。這是口四業中的第二個。「直柔和」,說正直而柔和的語言,不說惡語。什麼叫惡語?惡語不一定都是粗語,只要是讓人不悅意的、讓人起煩惱的語言都是惡語。不說惡語還能說柔和語,就是說好聽的話,而且是實話,不是說花言巧語。這是口四業中的第三個。「少欲言說具義語」,「具義語」,說有意義的話,能消滅煩惱,增加善心、正信、正知、正見,和佛法、修行有關的話語,不說綺語,不說沒有用的閑話,不道聽途說。這是口四業中的第四個。

你們平時談話的時候,都不講佛教典籍里的公案,卻講那些亂七八糟的事情。其實我們可以談佛教的歷史,講佛法裡面的故事;可以唱覺歌、道歌、法語等;還可以讀誦佛經里的贊偈、詩文。

「少欲」就是少貪,不貪心。這是意三業中的第一個。貪慾是輪迴的根,對人、物等一切都不應生貪慾之心,知足少欲。「修持慈悲行正法」,不但沒有害心,還能發慈悲心——發自內心地想拔除一切眾生的痛苦,給予一切眾生安樂。這是意三業中的第二個。「行正法」不但沒有邪見,還有正見,能修持正法。這是意三業中的第三個。

以上就是十種善業。我們聽到、看到、想到他人在修十種善業時,能發自內心地隨喜,我們也能得到同樣的功德與善根。

——《凈土要訣》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達真堪布 的精彩文章:

Bodhicitta 菩提心
Perseverance 鍥而不捨

TAG:達真堪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