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霍金去世,給我們留下了什麼?

霍金去世,給我們留下了什麼?

14

星期三

2018年03月

據英國多家媒體報道,史蒂芬·霍金去世,享年76歲。

一日一簽

著名物理學家斯蒂芬霍金教授的家人周三凌晨發表聲明,證實霍金教授在英格蘭劍橋的家中去世,享年76歲。

他的孩子露西、羅伯特和蒂姆發表了一份聲明:我們深愛的父親今天去世了,他是一位偉大的科學家,一個非凡的人,他的工作和成就將會持續影響這個世界多年,他堅韌不拔的勇氣、他的幽默感激勵了世界各地的人們......我們會永遠懷念他。

約兩周前,霍金參加節目,被問,「每個人都想知道,大爆炸前宇宙是什麼樣的?」他給出答案:「宇宙的邊界就是它沒有邊界,大爆炸前宇宙什麼都沒有。」

斯蒂芬霍金是科學界最耀眼的明星,他的見解塑造了現代宇宙學,激發了全球數百萬觀眾的眼球。

今天霍金逝世的消息一出,各種推崇悼念之文鋪天蓋地而來。有些人好奇,霍金到底厲害在哪裡?為什麼在很多心目中他稱得上是「偉人」?他的逝世,給我們留下了哪些思考?

在今天去往星辰大海的霍金,這位生於塵土,歸於群星的老先生,給我們留下了一道人類毅力堅不可摧的傳奇,以及用他的人生經歷塑造的科學魅力。

霍金因患盧伽雷氏症(肌萎縮性側索硬化症),禁錮在一張輪椅上達40年之久,他卻身殘志不殘,使之化為優勢,克服了殘廢之患而成為國際物理界的超新星。他不能寫,甚至口齒不清,但他超越了相對論、量子力學、大爆炸等理論而邁入創造宇宙的「幾何之舞」。儘管他那麼無助地坐在輪椅上,他的思想卻出色地遨遊到廣袤的時空,解開了宇宙之謎。

霍金不僅是一位罕見的傑出科學家,而且是一位廣受人們歡迎的科普學者。他深信科學理論進展的一般性原理應該能為廣大公眾所理解,他的演講在國際上享有盛譽,足跡遍布世界各地,其中包括曾多次來中國講演。他的諸多演講中,尤以他在自己供職的劍橋大學所做的七場講座最為經典和精彩。霍金將這些相對獨立但又互相緊密聯繫的講座集結成書,命名為The Theory of Everything: The Origin and Fate of the Universe。他說:「我想嘗試通過這一系列講座,來闡明我們所認識的宇宙史之基本輪廓。」

霍金從人類認識宇宙的歷史談起,從亞里士多德確認地球是一個圓球,到哈勃發現宇宙正處於膨脹之中,其間經歷了兩千多年。以此作為起點,他探究了現代物理學的諸多領域,包括宇宙的起源(即大爆炸)、黑洞的性質,以及時空等理論。最後,霍金提出了現代物理學尚未解決的若干問題,特別是如何把所有的局部性理論結合成一種「統一的萬物之理」。他斷言:「如果我們找到了這一問題的答案,那將會是人類理性的終極勝利。」

作為霍金畢生鑽研宇宙學的精華之作,加上霍金深入淺出、機智幽默的文字演繹,該書出版之後長期高踞於亞馬遜暢銷書排行榜上,成為霍金除《時間簡史》《果殼中的宇宙》之外的另一科普力著。該書中譯本名為《宇宙簡史:起源與歸宿》,由譯林出版社獨家購得在中國大陸的版權,並邀請了中科院著名天文學家,上海天文台前台長趙君亮教授擔任譯者並作序導讀。

《宇宙簡史:起源與歸宿》

[英] 斯蒂芬·霍金 著;趙君亮 譯

譯林出版社

該書就人類認識宇宙的歷史和現狀,向讀者展現了一次逐步深入的探索式「旅行」,置身其中,就彷彿在聆聽一堂揭秘宇宙奇史的大師講座。即使略具基本科學知識者,讀了這七講,對宇宙創世的奇妙壯麗,也能一窺梗概。對任何曾仰望過夜空,並想知道那裡曾經發生或什麼,以及如何演變為如今狀態的人來說,本書無疑值得一讀。

精彩摘錄

在證實了河外星系的存在之後,哈勃花了好多年時間來逐一記錄星系的距離,同時還觀測它們的光譜。在那個時候,大多數人都以為星系的運動是完全隨機的,所以光譜呈現藍移的星系應該與呈現紅移的星系一樣多。因此,當哈勃發現所有的星系都表現為有紅移時,人們頗感意外,這說明每一個星系都在遠離我們而去。更令人吃驚的是,哈勃在1929年發表的結果表明,甚至星系紅移的大小也不是隨機的,紅移量居然與星系的距離成正比。換言之,星系越遠,遠離我們的速度就越快。因而,這意味著宇宙不可能如之前眾人都猜想的那樣是靜態的,而是宇宙事實上正處於膨脹之中。在任何時刻,不同星系間的距離一直在不斷地增大。

發現宇宙正在膨脹,一乃是20世紀一項偉大的理性革命。事後來看,不禁讓人驚訝為什麼之前沒有一個人想到這一點。牛頓等人應該會意識到,在引力的作用下一個靜態宇宙很快會開始收縮。但是,請設想一下宇宙並不處於靜止狀態,而是正在膨脹。如果宇宙膨脹得不太快,那麼引力的作用最終會使膨脹停止,並隨之開始收縮。然而,要是膨脹速度超過某個確定的臨界值,而引力作用不足以使膨脹停止,則宇宙便會一直不斷地永遠膨脹下去。這有點像我們在地球表面給火箭點火,使其上升時所發生的情況。如果火箭的速度比較慢,那麼引力最終會使火箭停止運動,並隨之開始向地面回落。要是火箭的速度大於某個臨界值(約為每秒7英里),引力便不足以把它拉回地面,於是火箭便會越飛越遠,永遠脫離地球。

在19世紀、18世紀,甚至17世紀晚期這段時間內的任何時候,都已經可以做到根據牛頓的引力理論來預言宇宙的上述變化特性。但是,人們關於靜態宇宙的信念實在是太強了,這種信念一直延續到20世紀初。即使愛因斯坦在1915年系統地闡明了廣義相對論之時,他還是深信宇宙只能處於靜止狀態。因此,為了使靜態宇宙成為可能,愛因斯坦對自己的理論做了修正,具體做法是在他的一些方程中引入了一個所謂的宇宙學常數。這是一類新的"反引力"之力,與其他作用力的不同之處在於,這種力並非來自任何具體的力源,而是時空結構自身的組成部分。愛因斯坦的宇宙學常數給時空以某種固有的膨脹趨勢,而且恰好可以與宇宙中全部物質的吸引力相平衡,這樣一來自然會得出靜態宇宙的結論。

看來,只有一個人願意還廣義相對論以其本來面目。儘管愛因斯坦和其他一些物理學家在不斷探究各種途徑,以能迴避廣義相對論所預言的非靜態宇宙,俄國物理學家亞歷山大·弗里德曼卻與眾不同地著手解釋非靜態宇宙。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好書探 的精彩文章:

TAG:好書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