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霍金——一顆隕落的星辰

霍金——一顆隕落的星辰

敬偉大而平凡的

Stephen William Hawking

作者簡介

:斯蒂芬·威廉·霍金.Hawking

2018.3.14對我們而言是個悲慟的日子,著名物理學家斯蒂芬霍金教授的家人周三凌晨發表聲明,證實霍金教授在英格蘭劍橋的家中去世,享年76歲。人類的一顆巨星就這樣隕落了。

斯蒂芬·威廉·霍金(Stephen William Hawking),1942年1月8日出生於英國牛津,英國劍橋大學著名物理學家,現代最偉大的物理學家之一、20世紀享有國際盛譽的偉人之一。生前因肌肉萎縮性側索硬化症而全身癱瘓,不能發音。霍金的主要研究領域是宇宙論和黑洞,證明了廣義相對論的奇性定理和黑洞面積定理,提出了黑洞蒸發現象和無邊界的霍金宇宙模型,在統一20世紀物理學的兩大基礎理論——愛因斯坦創立的相對論和普朗克創立的量子力學方面走出了重要一步。

霍金本人畢業於牛津大學(University of Oxford)和劍橋大學(University of Cambridge),並獲劍橋大學博士學位。

1959年17歲的霍金入讀牛津大學的大學學院攻讀自然科學用了很少時間而得到一等榮譽學位,隨後轉讀劍橋大學研究宇宙學。1963年,21歲的他不幸被診斷患有肌肉萎縮性側索硬化症即運動神經細胞病。

當時,醫生曾診斷身患絕症的他只能活兩年,可他一直堅強的活了下來。他被禁錮在輪椅上,只有三根手指和兩隻眼睛可以活動,疾病已經使他的身體嚴重變形,頭只能朝右邊傾斜,肩膀左低右高,雙手緊緊並在當中,握著手掌大小的擬聲器鍵盤,兩腳則朝內扭曲著,嘴已經幾乎歪成S型,只要略帶微笑,馬上就會現出「呲牙咧嘴」的樣子。這已經成為他的標誌性形象。他不能寫字,看書必須依賴一種翻書的機器。讀活頁文獻時,必須讓人將每一頁平攤在一張大辦公桌上,然後驅動輪椅如蠶吃桑葉般的逐頁閱讀。他在手術過後的幾天又寫下了世界名著《時間簡史》,奇蹟般的活下來。在往後數十年逐漸全身癱瘓並失去了說話能力。霍金曾澄清自己當時並無酗酒只感到自己有「悲劇性格」並使自己沉醉於瓦格納的音樂里。直至他遇上了首任妻子珍·王爾德Jane Wilde,兩人結婚後育有3名子女。23歲時他取得了博士學位留在劍橋大學進行研究工作。

2012年4月6日播出的熱播美劇《生活大爆炸》第五季第21集中,史蒂芬·霍金本色出演參與了客串。2017年為英國BBC錄製紀錄片《探索新地球》。物理學家斯蒂芬·霍金11月6日表示,技術有望逆轉工業化對地球造成的一些危害,有助於消除疾病和貧困,但人工智慧需要加以控制。

2017年11月,霍金預言2600年能源消耗增加,地球或將變成「火球」。

不幸遭遇

霍金患有一種不尋常的早發性和慢發性肌肉萎縮性脊髓側索硬化症,這種疾病俗稱漸凍症。這疾病開始於霍金在牛津大學讀書的最後一年,那時,他發現自己動作越來越笨拙,時常不知緣由地摔跤,划船也變得力不從心。有一次,他還從樓梯上摔下來,頭先著地,造成暫時的記憶力輕微喪失。

在21歲時,醫生診斷其患有肌萎縮性脊髓側索硬化症,只有兩年好活,但是,兩年光陰飛馳而去,他仍舊活著。

60年代後期,霍金的身體狀況又開始惡化,行動走路都必須使用拐杖,不再能定期教課。由於霍金逐漸失去寫字能力,他自己發展出一種替代的視覺性方法,他在腦里形成各種不同的心智圖案與心智方程,他可以用這些心智元素來思考物理問題。

霍金不願對惡疾低頭,甚至不願接受任何幫助。他最喜歡被視為是科學家,然後是科普作家,最重要的是,被視為正常人,擁有與其他人相同的慾望、幹勁、夢想與抱負。

霍金的去世,對於人類無異於是一大損失,但是英雄永遠會活在人們的心中,他對生活的樂觀和對學術的專研都將流芳千古,不朽的不僅是他的精神還有他留下的著作,下面跟隨小編來了解霍金的《時間簡史》。

《時間簡史》

—斯蒂芬·威廉·霍金

內容簡介

史蒂芬·霍金生於1942年,他的生日恰好與伽利略去世的紀念日是同一天。他現任劍橋大學盧卡斯數學系教授教席(這一職位曾由艾薩克·牛頓擔任)。他被譽為繼愛因斯坦後*傑出的理論物理學家。他於1993年出版了《霍金講演錄——黑洞、嬰兒宇宙及其他》。這本書是理論物理學方面的經典著作,其中的內容已被許多科學論文和書籍引用。

史蒂芬·霍金的《時間簡史》自1988年首版以來的歲月里,已成為全球科學著作的里程碑。它被翻譯成40種文字,銷售了近1000萬冊,成為國際出版史上的奇觀。該書內容是關於宇宙本性的*前沿知識,但是從那以後無論在微觀還是宏觀宇宙世界的觀測技術方面都有了非凡的進展。這些觀測證實了霍金教授在該書*版中的許多理論預言,其中包括宇宙背景探險者衛星(COBE)的*近發現,它在時間上回溯探測到離宇宙創生的30萬年之內,並顯露了他所計算的在時空結構中的漣漪。

書中片段:

膨脹的宇宙

如果在一個清澈的、無月的夜晚仰望星空,能看到的最亮的星體最可能是金星、火星、木星和土星這幾顆行星,還有巨大數目的類似太陽但離開我們遠得多的恆星。事實上,當地球繞著太陽公轉時,某些固定的恆星相互之間的位置確實起了非常微小的變化——它們不是完全固定不動的!這是因為它們距離我們相對近一些。當地球繞著太陽公轉時,相對於更遠處的恆星的背景,我們從不同的位置觀測它們(圖3.1)。這是幸運的,因為它使我們能直接測量這些恆星離開我們的距離,它們離我們越近,就顯得移動得越多。最近的恆星叫做普羅希馬半人馬座,它離我們大約4光年那麼遠(從它發出的光大約花4年才能到達地球),也就是大約23萬億英里的距離。大部分其他可用肉眼看到的恆星離開我們的距離均在幾百光年之內。與之相比,太陽僅僅在8光分那麼遠!可見的恆星散布在整個夜空,但是特別集中在一條稱為銀河的帶上。遠在公元1750年,就有些天文學家建議,如果大部分可見的恆星處在一個單獨的碟狀的結構中,則銀河的外觀可以得到解釋。碟狀結構的一個例子,便是今天我們叫做螺旋星系的東西。只有在幾十年之後,天文學家威廉·赫歇爾爵士才非常精心地對大量的恆星的位置和距離進行編目分類,從而證實了自己的觀念。即便如此,這個思想在本世紀初才完全被人們接受。

1924年,我們現代的宇宙圖像才被奠定。那是因為美國天文學家埃德溫·哈勃證明了,我們的星系不是惟一的星系。事實上,還存在許多其他的星系,在它們之間是巨大的空虛的太空。為了證明這些,他必須確定這些星系的距離。這些星系是如此之遙遠,不像鄰近的恆星那樣,它們確實顯得是固定不動的。所以……

——《時間簡史》讀後感

對於高中時期是理科生的我來說,《時間簡史》可以說是十分熟悉和陌生的。之所以說熟悉,是因為在我們學習的過程中難免對其內容及理論有所接觸。而之所以說是陌生,主要還是因為平常並不會對這本書有太多想去了解的意願。而這一次的特色團日活動便給了我這樣一個機會去拜讀一下這一部作品。

《時間簡史》主要闡述了史蒂芬霍金對宇宙中的各種存在的猜想與推測。其中也不乏理論的闡述與說明。與一般的認識中認為其過於專業而比較難懂所不同,因為其對基礎理論的闡述十分詳細,所以並沒有我想像中的難懂。    讀完《時間簡史》說實話,對我們這些一般人來說,學習生活並不會有什麼明顯的改變。但是我們卻也能感受到自己所處的宇宙之偉大與自身的渺小。在更了解世界的同時也能讓我們重新考慮一下對自己的定位。    在讀完《時間簡史》之後,我也對我們所處的世界以及人類未來的可能性重新產生了各種各樣的幻想。可以說,這本書帶給我們的不止是科學的知識,甚至帶給了我們對未來的期盼。

(出自出國留學網)

GIF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青蘊 的精彩文章:

TAG:青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