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化 > 台北故宮藏夏商周三代青銅精品欣賞

台北故宮藏夏商周三代青銅精品欣賞

夏商周三代青銅器,怎麼讚美都不過分。國寶重器,需要你慢慢熟悉、理解和品味。

台北故宮館藏的商周青銅器精品,今天全部放送。

壓力很大,做好心理準備,再看——

西周中期(公元前1046-771)

伯定盉

高24.9公分,口徑14.1*13.3公分,

腹深11.7公分,腹圍53.2公分,

2615公克

蓋器同銘,但書風迥異:一承西周早期之清勁、一開中期之婉秀。此承先啟後的過渡書體,恰同出於一器之中,證明書范有二人,且代表新舊兩種書風的交替。

商後期

鉤連乳丁紋羊首罍

高37.3公分,口徑31.3公分,

腹深27.2公分,足徑29x29.5公分,足高10.3公分

肩飾高浮雕羊首,與江西新淦所出銅罍形近;肩上夔紋之突點、扁平立鳥肩飾、及腹部鉤狀棱脊,與湖南華容所出尊裝飾手法相近,故此罍實具商代南方作風。

西周中期(公元前1046-771)

井季史尊

通高17.2公分,腹深15.1公分,

口徑17.5公分,底徑13公分,腹圍46公分

器身所飾大卷尾鳳鳥紋,為西周中期穆王左右興起的嶄新紋飾。

西周早期(公元前1046-771)

康侯方鼎

高27.8公分,口徑20.4X15.5公分

銘文:康侯豐作寶尊。為成王時武王弟康侯自作以祀宗廟之禮器。

西周晚期(公元前1046-771)

毛公鼎

高53.8公分,腹深27.2公分,口徑47公分,

重34.70公斤

口飾重環紋一道,敞口,雙立耳,三蹄足。

銘文的內容可分成七段,是說:周宣王即位之初,亟思振興朝政,乃請叔父毛公為其治理國家內外的大小政務,並飭勤公無私,最後頒贈命服厚賜,毛公因而鑄鼎傳示子孫永寶。

西周早期(公元前1046-771)

鳥紋方座簋

高28.2公分

簋下附加方座、增益器體高度,以及簋身突出的四個大附耳與下垂長珥,為周初新簋制的最大特色。

商後期

蟠龍紋盤

高16.3公分,口徑43公分,腹深7.5公分,

足高8.2公分,重5240公克

盤面蜷伏一龍,龍首正居盤心,突起於盤面,為晚商典型的獸面;盤面邊緣則環繞以夔紋、鳥紋、魚紋,整體風格莊重古雅。

在鑄造痕迹的遺存方面,圈足內部與器底相接處有六條加強筋,以加固強圈足與器底的接合。圈足上有三個方孔,正與范線位置相應。

根據研究,足孔是因為在塊范鑄造的過程中,為了固定上下兩塊芯土的位置而產生,商早期的圈足器普遍有足孔,直到商晚期晚段以後才解決懸浮芯土的問題。

盤是青銅時代重要的水器,考古數據顯示,商代墓葬中以盤、盂等大型水器陪葬並不普遍,尤其此器盤面又裝飾著莊嚴的龍紋,應該是等級較高的貴族才享有的陪葬品。

西周晚期(公元前1046-771)

散盤

高20.6公分,腹深9.8公分,口徑54.6公分,底徑41.4公分

腹飾夔紋,間以獸首三,足飾獸面紋。首句「用夨撲散邑,乃即散用田」說明了紛爭的伊始:因為夨國攻打(偷襲)散國的城池田邑,造成散國損失,於是由夨國割田地二區以為賠償。

文中兩段割地樹封的履勘紀錄,緊接著是夨人與散氏參與定界的見證名單,末段則為割地後盟誓立契的實景:

(在豆國新宮東廷)原屬夨人土地第一區的三員首長與第二區的二名主管相繼盟誓,確定守約後,將所割田地繪圖,交由夨王執守,史正仲農則執左券以為文書之認證。

商後期

獸面紋鉞

長20公分,肩寬10.7公分,刃線寬13.5公分

鉞的內部鑲嵌精緻的綠松石,顯示持有者的尊貴。為儀仗禮器,非實戰使用之兵器金文,人持鉞形。

西周中期(公元前1046-771)

縣妀簋

通高13.6公分,腹深11.3公分,口徑21.7公分,

底徑18.2公分,腹圍69.3公分

金文所見用玉,主要為賞賜、冊命、贄見、儐禮及祭祀:縣妀簋的「易女婦祼、丮之戈用、玉璜…敢聿於彝」等,可以徵驗「禮雲玉帛」的貴族禮制。

商晚期至西周早期(公元前1300-771)

亞丑方簋

高18.5公分,腹深11.7公分

亞丑鑄器多次出土于山東益都蘇埠屯,學者或以為即《左傳》之薄姑氏,晚商時極盛,至西周早期為成王所滅。

存世具銘之亞丑鑄器,約四成為方形器,與婦好墓所出方尊、方彝、方罍、方缶、方壺、方斝及方鼎,共同建構起晚商銅器造型之絢爛異彩。

本器時代屬殷代晚期,因有銘文「亞丑」二字,故名曰「亞丑方簋」,器身裝飾鳥紋、夔龍紋、獸面紋,由六道上下三段的高聳棱脊均勻分割,最特別的是兩耳作立雕鳥獸形:側視如冠羽長卷之立鳥伸展、俯視則如一大口侈張的獸面將鳥頭啖入嘴中,極其生動撼人。

商後期

亞丑方尊

高39.1公分,口沿厚1.1公分,口徑29.9×29.5公分,

腹深27.7公分,足徑17×16.3公分

亞丑鑄器多次出土于山東益都蘇埠屯,學者或以為即《左傳》之薄姑氏,晚商時極盛,至西周早期為成王所滅。

存世具銘之亞丑鑄器,約四成為方形器,與婦好墓所出方尊、方彝、方罍、方缶、方壺、方斝及方鼎,共同建構起晚商銅器造型之絢爛異彩。

商(公元前1600-1046)

亞禽父乙尊

高28公分

複合族徽「亞禽」,是銅尊與銅印上共有的族氏標記。

西周晚期(公元前1046-771)

言樂 季獻盨

高17.7公分,腹深9.1公分,

口徑25.3X18.3公分,底徑21.4X13.9公分

由簋演變而來的新器類----盨,與瓦紋器身,是西周中晚期的「維新」。

西周晚期(公元前1046-771)

宗周鐘

高65.6公分,舞縱23.1公分,橫30公分,

兩於相距26.2公分,兩銑相距35.2公分

鼓上飾首紋篆間飾兩頭獸紋。舞上飾竊曲紋甬上飾夔紋。

記錄厲王親征南國,令南夷、東夷凡二十六邦來朝臣服,「有成亡競」,功烈彪炳,厲王遂鑄鐘銘記此事,並以祀上帝百神與祖考先王,祈求降福長壽,永保天下。

商晚期至西周早期(公元前1300-771)

祖丁鼎

高85.5公分,口徑59.4公分,

重94.65公斤

舊名「子荷貝祖丁鼎」,這是台北故宮現存最重最大的鼎,高85.5公分,口徑59.4公分,重94.65公斤。器形典重雄偉,立雕獸面紋,氣勢磅礡。

銘文首字 「倗」表作器者的家族徽號,受祭者為其祖父「丁」(以祭日為名)。

西周早期(公元前1046-771)

祖乙尊

通高34.5公分,口徑25.6公分,底徑16.9公分

腹圍54.4公分,腹深25.6公分

四面有棱,通體飾獸面紋及夔龍紋,腹部兩獸面之眉、耳、下唇均翹起於外,兩耳各飾一鳥紋。

這是西周早期流行的大口筒狀尊,呈三段式,侈口、腹微鼓、高圈足,近地有折緣,通體四方作四道透雕扉棱。

口緣外壁飾尖葉形簡化倒立夔紋,其下為卷尾夔龍紋,腹部正反面均飾巨形獸面,雙目、雙角、雙耳與嘴角獠牙均聳揚出器表,形象森然,挺立的鼻樑取代扉棱,更賦予獸面立體的威勢。

腹下作二道弦紋與高圈足相隔,其下則飾曲角獸面紋,全尊莊嚴雄奇,華美富麗。

與此形制相近的尚有成王時的「何尊」,昭王的「旗尊」,及同為西周早期的「商尊」,均極精美,為一時銅尊的首選。

銘文二行六字,紀錄某人(作器者名未鑄上)為其祖父乙鑄作此寶貴的祭器。

-END-

[聲明:本文由淘古趣平台自互聯網搜集並整理髮布,侵刪。同時,文章觀點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公眾號立場。]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淘古趣 的精彩文章:

昨日臘八到,今日臘梅俏
中國人從什麼時候不再席地而坐,開始坐上椅子的?

TAG:淘古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