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南京,而今邁步從頭越

南京,而今邁步從頭越

說到南京,一定會想到應天府。

一、應天於西,江南省分立

明朝(1368―1644年)及南明(1644—1683年)時期,先後設立四大天府,應天府、順天府、奉天府、承天府。「天」即天子的意思,天府被認為龍興之地。

朱元璋建明初期,設立應天府(南京)為首都。朱棣從建文帝手中奪位後,遷都順天府(北京)。南明時期,桂王朱由榔1647年遷都奉天府(武岡),延平郡王鄭成功1662年於台灣設立承天府。

南京作為明朝建國立都之地,在遷都北京後成為江南省轄制所在。江南省大致相當於今江蘇,安徽,上海兩省一市。是當時全國最富裕的省份,每年上繳的賦稅額佔全國近三分之一,而每期科考江南省上榜人數佔全國近一半。可謂天下英才,半數盡出江南。

清政府大本營在北京,而江南省「北踞淮,南鎮江,西依山,東臨海」,地圖上一個易守難攻的國中之國赫然於眼前,清政府自然夙夜難免。平南之計,唯有分而劃之。

江南省被劃分成江蘇和安徽兩部分,那時候上海還屬於江蘇。南京劃歸江蘇,卻是安徽的政府駐地;江蘇的政府駐地不是應天府南京,而是蘇州。從此,南京不再是江南省的地緣中心,成為蘇皖兩省的延邊城市。

二、大江東去,滬上的衝擊

1843年,上海開埠,自此成為中國的東方門戶城市。新中國成立後,上海被確立為中國的經濟中心、金融中心和航運中心。

上海地域面積有限,必然需要擁有環滬都市圈。從地理上看,環滬都市圈包括蘇南的蘇州、無錫、常州和江北的南通,浙北的嘉興、湖州、杭州、紹興、寧波和海外的舟山。從交通上來看,環滬都市圈需要解決北邊的長江口和南邊的杭州灣。

面臨上海的地緣衝擊,至少有四市(蘇州、無錫、常州、南通)是不服從南京轄制的。這種尾大不掉的格局,讓省會南京局面尷尬。南京要想擴大影響力,必須做回應天府,無視江蘇、安徽兩省的行政邊界,打造自己的地緣中心都市圈。

2003年,《南京都市圈規劃(2002~2020年)》出台,安徽的滁州市、馬鞍山市、蕪湖市、巢湖市和江蘇的鎮江市、揚州市劃為南京都市圈。安徽雖然不比江蘇發達,但也不會讓南京過來跑馬圈地。直接把巢湖拆分,做大合肥的同時讓蕪湖、馬鞍山跨江發展,正式阻擊南京城的西進步伐。南京的大都市圈計劃難以實現。

三、江東平原,七城領群英

江東,長江以東地區。古人以東為左,又稱江左。長江自九江折轉走南北向,故江東(江左)地區包括安徽中南部,江蘇中南部,浙江中北部以及上海市,正是長三角城市群的劃定範圍,也就是《琅琊榜》中所指的江左地區。

細看江東平原的城市格局,如今引領群英的有七城,分別為上海、南京、蘇州、無錫、杭州、寧波、合肥。在《長江三角洲城市群發展規劃》中,上海為核心城市,南京、蘇錫、杭州、寧波、合肥各領一都市圈,形成七城五圈的城市層級布局。

衡量城市綜合經濟實力的三個重要指標是GDP、公共財收、存款餘額。江東平原七城2017年上述指標統計如下。

從上表可以看出,除開上海這個絕對的核心城市,在剩餘六城中,南京政治排名第一,存款餘額排名第二,GDP和公共財收排名第三。

四、虎踞龍盤,南京今勝昔

一座城市,在起勢的時候,人們往往不吝溢美之詞;而稍有頓勢,流言非議便不脛而走。唱衰南京的人一直有,但作為一個城市研究者,不管南京的競爭對手如何風華正茂,抑或追趕者風起雲湧,我都會通過數據來客觀的判斷。數據告訴我,虎踞龍盤,南京今勝昔。

遍看全國,可與南京一比的城市不多,等量齊觀者唯有杭州。杭州與南京同為古都,同處長三角,同為副部級城市,同為發達省份轄制所在,可以說南京與杭州是江東平原上的雙子星。下面比較南京與杭州十年來的經濟發展數據。

通過對比,可以發現在2005~2017年這12年間,南京的發展速度要快於杭州。其中GDP的比例從82%提升到93%,存款餘額的比例從78%提升到84%。財政收入基本保持不變,維持在80%左右。

五、雄關漫道,邁步創新城

城市是為了創新而存在的。人們願意選擇這種擁擠且緊張的生活方式,其原因無外乎城市的集聚、多元、碰撞和包容。而這些特徵最終指向的,是最容易誕生創新的社會環境。

根據聞笛團隊的研究,判斷一個城市的創新能力和潛力,可以從創新基礎、創新投入和創新成果三個指標來評價。我們用高等學府數代替創新基礎,用研發投入代替創新投入,用PCT專利數代替創新成果,對北京、深圳、上海、南京、杭州、合肥進行簡單統計對比。

根據上表可知,在創新能力和潛力這一項上,同樣定位為全球城市的上海與北京,差距非常大。長三角四大中心城市加起來,只能勉強在高等學府、科研投入方面與北京等量齊觀,PCT專利數這一項,遠落後於北京,更不用與深圳相比。

當一座城市的經濟體量(GDP)超過10000億以後,工業發展、固定投資、交通樞紐等因素拉動GDP的邊際效力會逐漸減弱,創新將成為經濟發展主引擎,對於GDP已達到30000億的上海,更是迫切需要創新力。

可以認為,未來長三江城市群中,上海不需要經濟幫手,不需要金融幫手,只需要強大的創新助力。能成為上海創新助力的城市只會誕生與南京、杭州、合肥三者之中,南京目前的優勢在於高等學府的科教人才基礎,杭州的優勢在於互聯網經濟的創新活躍度,合肥的優勢在於中科大帶來的基礎性科研實力。

這場創新城爭奪戰,對南京來說可謂雄關漫道從頭越,是南京再次成為中心城市的最後機會。南京,可以充分發揮高等學府優勢,整合資源申報國科城,運用一切政策留住人才,大幅度加大科研投入,全力優化產業結構提高創新活躍度。唯有如此,才會有較大的把握成功突圍,成為長三角乃至中國的創新中心。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匠城論 的精彩文章:

TAG:匠城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