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化 > 紫砂壺玩家快速入門指導

紫砂壺玩家快速入門指導

坊間所遇新手,常言紫砂水深....我對其坦言過來人之經驗:新手言水深者皆為「以低價自感撿到大漏者得知真相後」之晦言。紫砂紫砂,「純粹的泥」如何能體現砂之質感?也就是說,泥料打得再細,燒制的成品仍需要達到顆粒凸顯的效果,方能讓人體會到砂之美。

好多朋友,拿起壺的時候,喜歡用蓋子輕敲壺把聽聲音。

站在專業角度來說:這是測試窯燒溫度的高低及檢測是否有裂線的做法。

但發出的聲音的音頻多種多樣,稍有變化在本質上就會體現出很大的區別,新手根本無法輕鬆掌控。

1.如果燒結溫度高而且燒很合理,碰觸的聲音應該是「鏜」聲;

2.如果窯燒溫度過高燒疵了或者添加了部分瓷土或過量的石黃,碰觸聲音應該是「叮」聲;

3.如果窯燒溫度不夠或者是泡養很久之後明顯退火了,碰觸聲音應該是「嗒」聲。

以上的三條,並非絕對準確定義,但是大部分案例會靠的很近。

什麼樣的泥料為之好泥料?

答:承壓係數高(深層礦井)、純凈度高(雜質少)、鋼化係數高(砂性強)、玻化度高(水色好)

能夠滿足這幾條的,基本上可以算是很好的泥料了。

但並非所有的紫砂泥料都以砂質感強為最佳。

這其中就蘊生了兩種以泥性體現為最「貴」的品種:朱泥和本山綠泥。

這兩種泥料以純泥製作成形難度極大;燒制變形率極高;成品質感卻極佳。

一般提到這兩種泥料中的純凈品,若不做化妝土、不灌漿、不沖漿、不調砂者鮮有大品,即便有燒成,品相也難完好。

當下為提高成品率,對這兩種泥料的製作過程加以改良,其中最大的一個改良手法就是降低窯燒收縮比。

於是,有了摻熟料的沖漿做法(清中期已經開始的工藝);有了調砂做法;也有在本山綠泥中加入部分收縮比較小的紫泥......

而現代對朱泥的做法改良又新增了一項,就是在沖漿製作燒制後,用砂紙將外壁輕度打磨掉一層再燒。這樣的話,外觀水色和手感都會很好,但原本圓顆粒的外觀會被掃平。

這些改良手段多屬能接受的範疇,是時代工藝的進步,只是和傳統工藝已經有少許的違和。

當下需要提出的新手們需要繞開的一道坎——「紫泥沖漿」。這種方式過分投機取巧,可玩度差。用放大鏡看泥料可以邊緣尖銳或磨光,泡養效果變化差,部分做的差的會刮毛刺手。

早前曾經提到過調配和純料的問題,在這裡,不妨將問題更加的簡化:

什麼是純料呢?

答:奶牛身上現擠出來的牛奶。

什麼是調配呢?

答:在牛奶里放進部分麥片。

有很多的朋友,說不懂得看一把壺的細節,也不知道如何分辨一把壺是否做的很好在這樣的狀態下,我會說:

1、請不要看壺的底章,否則一定會誤導你對壺的本質的客觀判斷;

2、拿出你對家電的細節審美,例如電腦的熒光屏、電飯煲、電話機、華為/蘋果/三星手機..........這些你都有的,仔細看這些電器的每一個細節,然後你就明白應該怎麼看壺了。

當你發現一個壺蓋的竹葉或者壺身的花貼的非常漂亮精美的時候,你還會懷疑這把壺的品質會很差嗎?

審美壺的第一步很簡單,就是看壺鈕和外觀細節,當細節都做的很到位了,壺一定差不到哪兒去。

當你了解了工怎樣做是好的,泥料怎麼樣選才是精的,架子怎麼搭配才是合理的之後。

你是否還是會避開「優質作品合理行情」的問題,轉而去選一些長得比較像的?

作為一個純粹的實用者而言,他們最最需要考慮的問題其實很簡單(除此之外一切都是浮雲):

1、出水要流暢

2、把握要舒適

3、口蓋要有一定的緊密度

4、三點基本成一線

5、盡量別加色素

6、造型要美觀

作為一個新手,要是真的遵循了以實用器標準為揀選第一前提。加之對工藝細節的反覆審美後再精挑細選,仔細對照成形工藝痕迹進行判斷。

那挑選一把心儀的壺,還有那麼難嗎?花不了太多的錢,買一把用宜興本地好料做的還不錯的純手工壺,其實很簡單,真的很簡單......多用心看看,花不了多少時間就能挑到自己喜歡的作品。

普及紫砂知識,弘揚紫砂文化,可搜索並關注微信公眾號:紫砂文化百科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紫砂文化百科 的精彩文章:

取一把好壺在手,涵養自己的精氣神
只要掌握這些方法,你也可以成為「紫砂大師」

TAG:紫砂文化百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