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教育減負後:如何確保社會底層的孩子通過教育獲得上升通道?

教育減負後:如何確保社會底層的孩子通過教育獲得上升通道?

在16日上午10時召開的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記者招待會上,教育部部長陳寶生就「努力讓每個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相關問題回答中外記者提問。

教育減負後,對孩子們將產生什麼樣的影響尚未可知,但至少有一點是確定的:如果只是簡單地進行教育減負,身處社會底層的孩子們,他們將更難獲得上升的機會……

01科舉取士與社會階層流動

中國的科舉制度起源於隋唐,為什麼是從隋唐才開始的?

因為隋唐之前,是中國歷史上的一個大亂世:南北朝。

亂世最大的特點,就是原先固有秩序被打破,社會階層的重新劃分與定位。

南北朝之前是魏晉,而魏晉社會最大的特點就是門閥制度,即,所謂的名門望族。

「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

整個晉朝的政權,就全部把握在諸如「王謝」這樣的大姓家族手裡。晉朝的皇帝雖然姓司馬,倒司馬皇室,倒更像是給王、謝這樣的大家族打工的。

在整個魏晉時代,底層的百姓是根本無法染指朝政的,那怕是當個小縣令,都基本上不太可能,整個社會是一個上下完全彼此封閉的生態體系。

如果一個社會的上下階層長期處於絕對封閉的生態,必然會出現兩種情形:一是頂層執政群體不可避免地整體素質滑坡,二是底層社會中的精英分子因向上無望而生出強烈的暴力意識。

最終,這樣封閉統治體系難逃坍塌的命運。緊隨魏晉之後的南北朝亂世,便是明證。

亂世的南北朝徹底瓦解了魏晉的門戶制度。緊隨其後建立的隋朝,雖然是個極短命的王朝,但它最大的功勞就是嘗試找出名為科舉的路來,讓底層的人看到了向上升遷的希望。

到了唐朝,這條路徑越來越清晰了。於是李世民得意洋洋地站在樓上,看著眾多來考科舉的年輕人說:天下英雄,都到我的手掌心來了。

盛唐之所以是盛唐,可以有種種解釋,但通過科舉來擇天下英才,是萬萬不能忽略掉的一個原因。

有了科舉,即使是最底層的人,只要他有天賦,肯努力,他就能夠衝破自己原始的階層,進入到上層。如此一來,整個社會有了上下的流動,於是也就有了活力。

同樣在唐朝,到了晚唐時,朝廷陰差陽錯地錯過了一個讀書人,結果,整個政權就被這個讀書人攪得天昏地暗。因為落榜,黃巢向上的通道被關閉,所以,他選擇了暴力造反。

這個人就是黃巢。如果當時朝廷的科舉錄取了黃巢,唐朝的歷史就是另一種走向了。

一千多年後的的晚清,又有一個人,做出同樣的事出來。這個人叫洪秀全,同樣是個落第不中的讀書人。

02

大學擴招:精英教育的瓦解

科舉取士是精英教育的典型代表。

雖然科舉早在晚清之際就被廢除,但中國教育的路徑,卻始終是沿著這種精英教育展開的。

直到本世紀初大學擴招政策的實施,大學教育原本所有的精英教育價值取向才被逐漸瓦解。

在大學擴招之前,大學教育是相對較為純粹的精英教育,即,只有極少數非常優秀的精英青年,在相對公平公正的高考制度保障下,可以暫時擺脫其出身的身份限制步入大學,繼而獲得一份體面的工作。

我是1995年參加高考的,當年所在的省理科錄取率最高也不到20%,文科就只有可憐10%不到。

在這種精英教育制度下,對於一個身在農村的底層青年來說,考入大學就意味著「鯉魚躍龍門」,獲得成為社上中層、甚至努力成為上層的機會。

從我當時那屆考入大學的同學來看,只要進入了好的一本院校,現在基本上在一二線城市,在各自領域有一份相對不錯的工作,過著較為體面的生活。

如果當時沒有超高標準的精英選拔高考制度,我們這批生在農村的孩子,今天只能是留在村子裡的二蛋、狗剩們,或者,在城市打工的張建國,王小明們。

新世紀高校擴招後,到現在大學入學率已經基本上能達到70%甚至更高。高考也基本上已經失去了選拔人才的作用,更多地成為一種基礎教育的延續。

如今我那些還在農村的親戚們的小孩,基本上都能考入各種各樣的高等院校,但這種教育已經很難幫助他們擺脫身處社會底層的命運了。因為大眾化的高等教育,已經不再具備選拔精英的機制。

從整個社會現狀來看,各種各樣的「二代」現象,便是社會人才流動性開始陷入停滯的標誌。

如果這種情形從「二代」持續到了「三代」,那麼這個社會向上的渠道,將基本對底層的孩子們關閉。

03

教育減負後:底層孩子出路何在?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風談天下 的精彩文章:

TAG:風談天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