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零基礎學古箏也應該知道古箏的前世今生

零基礎學古箏也應該知道古箏的前世今生

春天是多情而又浪漫的季節,那麼就不能沒有音樂的陪伴。民族音樂是中華文明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兩千多年前的孔子就十分重視 「 樂教 」 的作用,甚至認為,人之學應 「 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 」 ,把音樂作為人格修養的最高境界。

而自古以來,中華文明就不是一個燦爛輝煌的文明,她也是在與其他文明的交流中不斷發展起來的。回顧一下今天我們最常用的那些民族樂器的歷史,就可以發現,它們大多數也都和其他文明的交往有關。

學古箏下圖中有V

作為民族樂器的瑰寶,「古箏」外形古樸典雅,聲音優美動聽。演奏之人,由於長年的浸潤,氣質古典優雅。聽樂之人,再煩躁的心情,也能漸漸沉靜下來。愛上古箏,實在是一件極其自然的事。它的音色優美,音域寬廣、演奏技巧豐富,具有相當的表現力,因此它深受廣大人民群眾的喜愛。

古箏屬於彈撥樂器,它是中國獨特的、很古老而又相當重要的民族樂器之一。箏的指法很多,右手有勾、托、劈、挑、抹、剔、打、搖、撮等,左手有按、滑、揉、顫等。

圖中有v

古箏源起:最早出現在戰國時代的秦國,又稱秦箏

流變:最早為五弦,到清代增為十六弦。從南北朝時起傳入朝鮮、日本、蒙古、越南等國

早在戰國時代,古箏便在秦國一帶流行,所以又有秦箏之稱。到了東漢,劉熙在其《釋名》中解釋,箏是因其聲響效果而得此名。

ss361999

秦代李斯的《諫逐客書》中,提到關於箏的演奏情景:「夫擊瓮叩缶,彈箏搏髀,而歌呼嗚嗚快耳者,真秦之聲也。」這篇文章後來被司馬遷收進《史記》而保存了下來。通過這段文字,使我們看到了早在兩千多年前,古箏已是秦國的一件有代表性的民間樂器,並展示了當時的古箏,是在村夫們敲擊瓦罐,拍打大腿,咿哩哇啦唱著俚歌的同時彈奏的實況,可以說,古箏在產生之初是一種鄉間民俗樂器。

直至東漢末,古箏才逐漸登上大雅之堂,開始得到社會的廣泛承認和推崇。

從南北朝時起,古箏又開始走出了國門。它先後傳入朝鮮、日本、蒙古、越南、緬甸等國。1840年後,隨著廣州福建同胞下南洋,又將古箏藝術傳入了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等國。它與當地的生活和音樂融合後又成為了具有這個國家特色的民族樂器。

1965年,王昌元成功創作出了古箏曲《戰颱風》,《戰颱風》的出現,使古箏的演奏的技術、技巧,又進入了一個新的高度,從而結束了古箏只能輕彈慢揉的時代。70年代,趙曼琴在演奏實踐中,創造使用了雙弦過渡滑音、和弦長音、快撥及1/5泛音等新技巧。90年代以來,古箏創作迎來了百花爭艷的春天。而進入21世紀,湧現出一批青年古箏演奏家,其中以王中山、翟志榮、,邱霽、袁莎、蔣周健、劉樂、鮑棟、宋心馨等老師為代表。多年來,這些演奏家多次出訪了西方國家和世界每一個角落,使箏這件樂器走向了世界。

最早期箏樂被分成南北兩派,即「南箏」(潮州箏)和「北箏」(河南箏和山東箏),英國出版的《辛格羅夫音樂大辭典》的「中國音樂」詞條中寫道:「中國箏北方以河南、山東學派為代表,南方主要以潮州箏學派為代表。」

隨著時代的發展,20世紀又在南北箏的基礎上分別衍生出其他幾大整派,即「潮州、山東、河南和浙江」四大流派,到當代流派的區別已經很小了,幾乎每個流派都兼具各家之長。現一般分為九派,正如曹正所言「茫茫九派流中國」,各派的箏曲及演奏方法各具特色。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二毛流浪記 的精彩文章:

博物館如何展示苦難:倫敦帝國戰爭博物館裡的大屠殺常設展(一)

TAG:二毛流浪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