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湯溪酒文化拾遺

湯溪酒文化拾遺

華夏民族,酒文化的歷史悠久,各民族都存有自己的民族文化,雖口口相傳,有的卻流佈於今。湯溪,作為姑篾國歷史之遺存,也保留著自己獨特的湯溪酒文化。

喫酒

入冬以來,農閑之餘,在湯溪一帶,幾乎家家釀米酒,湯溪人把這時候釀的米酒稱之為「冬水酒」。

冬水冷冽,以此釀酒,最宜久存。若是大地回春,只能邊釀邊飲,而夏秋之際,自然不消多說。「冬水酒」發酵在酒缸里,到了一定時間後,漸漸澄清,蒙在酒缸上的蓋甫一揭開,其香濃烈。當地人們把這種盛在酒缸里,雖已澄清卻還沒有過濾的酒,叫做「缸邊紅」。倘若好酒者,遇上此等之酒,那實在是一件幸事,好客的主人遞上一隻碗,隨你舀著喝,就當心喝多醉倒,不省人事。

家裡有了「缸邊紅」,走在村口路邊往往逢人便說:「我家的酒澄清了,我們去喫酒。」湯溪人多把喝酒叫「喫酒」。

於是,夜幕降臨,小巷深處,驟然犬吠,便是食客盈門。倘若熟人知己,主人將秋熟的花生,爆炒的玉米等捧了出來,散在桌上,隨便喫喝;倘若稀客貴賓,便將存放的臘肉,新挖的冬筍等拿了出來,燒幾個小菜,熱情招待。三碗「缸邊紅」下肚,正是酒酣耳熟之際,早已有了幾分醉意,但臨別之時竟還不忘一番誇獎,主人一臉得意。

就在不知不覺中,時值冬至,湯溪自古以來就有冬至祭祖認宗修墳等習俗,沿襲至今未變。自然,這一切都少不了這些「冬水酒」的。冬至有多重要?古人認為自冬至起,天地陽氣開始興作漸強,代表下一個循環開始,是大吉之日。而冬至又被稱為「小年」,此後表明年關已近,余日不多,新春將臨。所以,宋代詩人石介就寫下了一首《歲晏村居》的詩,其中頷聯寫道:「天寒酒腳落,春近臛頭香。」什麼是 「酒腳」,「臛頭」?看看現在到底還有多少人能解釋得出來?但是,相信我們湯溪人誦讀即解。「酒腳」,就是米酒沉澱後所剩留的濁酒;「臛頭」,就是另外澆蓋菜饌上的花絮,是一道菜上面的佐料,它一般用臘肉、冬筍等分類組合燒制而成,以用之於不同的菜繫上。所以,食客來湯溪,往往會因人而宜,怎樣的酒,來配怎樣的下酒料。

湯溪的「冬水酒」,它也有「酒腳」,但有一種與「酒腳」極為接近的酒,卻不是「酒腳」,說起來那是一種奇怪而有趣的現象:當酒缸里的米酒,遇上天氣晴好,這時的米酒,色澤光亮,品質清冽;而一旦天氣陰雨,光彩變暗,色澤變濁。這種看似渾濁的酒其實不是「酒腳」,那是因天氣緣故而形成的「濁酒」,是可以品用的。這種酒,石介的老師範仲淹在他的《漁家傲》這首詞里曾寫道:「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這裡的「濁酒」,我認為正是像湯溪人所說的那種「濁酒」!當然也不排除古人因釀酒技術差,酒里含有酒糟,故濁。但奇怪的是,有注家卻解釋為是陳酒,設若陳酒,如果變濁,那酒還不變質?這能喝嗎?

那「臛頭」呢?在湯溪,記得小時候如果有宴席,長輩老是吩咐我們,菜上面的「臛頭」,要留著一桌子人共同分享,不能一人獨佔。當然,現在生活條件好了,菜肴豐盛,菜上面早已不需要有什麼「臛頭」之類了,所以,「臛頭」也漸漸不為人所知了。但是,在湯溪鄉下的有些農戶家裡,至今依然保留著菜上面鋪一層「臛頭」的習慣。

然而,我看過許多注家的註解中,對此作解多有乖謬:或理解簡單,把「酒腳」僅僅當作剩餘的酒;或籠統解說,把「臛頭」說成菜頭;或牽強附會,認為「臛頭」就是肉羹上面起的一層皮,用筷箸輕輕一撥,香味四溢,食之口中,齒頰生芳……

所有的這些解釋,我始終認為,湯溪人的解釋最接近古有之意,因為湯溪至今還有「酒腳」、「臛頭」的說法和做法。這就是不爭的事實!

所以,入冬以後,不妨多到湯溪一帶來走動走動,從中你自然就會發現別有一番情趣。何以見得?有詩為證:

深巷犬吠時,食客登堂上。

此中有真意,入冬酒飄香。

既然家中有「冬水酒」酒,那該如何?大家就聚在一起喫酒,於是還少不了要豁拳了。

豁拳

早些年,在湯溪民間,喫酒豁拳那是最為尋常之事。不過,時過境遷,尤其是喫酒時候的「豁拳」,這種在當時極為流行的飲酒遊戲,現在也已漸漸淡忘了。

在喜慶的日子或節假日,好爽的湯溪人們為了活躍氣氛,酒席上有一種助興的遊戲方式,湯溪民間就叫「豁拳」。豁拳,也叫「猜拳」,其實就是一種「手勢令」,即飲酒時兩人同時伸出手指並各說一個數,誰說的數目跟雙方所伸手指的總數相符,誰就算贏,輸的人喝酒。

豁拳時口呼指數,從零到十共十一個數,其數指代,多用典,巧妙呼出,且語帶吉祥,以表祝福。

那麼,這十一個指數,手勢怎麼打出?一切盡在掌中。口語如何表達?或三字,其寫作內容與《三字經》相彷彿;或四字,其抑揚頓挫與《千字文》相媲美。

猜零時,可以手握拳頭。口喊「元寶對」,或「元寶對對」。握緊拳頭,以示財不外露之意。

猜一時,既可以重複猜零時的手勢,也可以豎起一個大拇指。口喊「丁恭喜」,或「一丁恭喜」,丁即人,意即向對方表達恭喜。

猜二時,既可以用上猜零和一時的指法,還可以把大拇指和食指同時伸出。口喊「兩家好」,或「兩家都好」,後來還嬗變為「哥倆好」、「爺倆好」等等,可以視對方情況而定。而它,往往就是豁拳這種遊戲以此為開局的,表示與渴酒對手的相近相親。

猜三時,既可以用上猜零至二時的指法,還可以把手勢打成一個現在的「ok」狀。口喊「三中元」,或「三元及第」、「連中三元」。「三元」,就是在科舉時代的鄉試、會試、殿試都是第一名;「及第」,就是在科舉應試中選了。所謂「三元及第」,就是同一個考生鄉試得第一,稱解元;會試也得第一,稱會元;而殿試又得第一,稱殿元,也就是狀元,這就叫「三元及第」或「連中三元」。

猜四時,既可以用上猜零至三時的指法,還可以勾起大拇指把另外四指平攤而出。口喊「四發財」,或「四季發財」。「四發財」,在湯溪方言中,「四」和「自」讀音相同,是對自我良好祝願;而「四季發財」,則表達對一年好景的美好祝福與祈盼。

猜五時,既可以把前面的指法全部用上,還可以五指齊出,因為猜五時什麼手勢都可以用上,而不至於手指出錯,所以初學豁拳者,尤愛猜五。口喊「五經魁」,或「五經魁首」。「五經」者,系指古人苦讀《詩》、《書》、《易》、《禮》、《春秋》五種經籍著作,以求功名,奪得魁首。

猜六時,可以把從猜一至五時的指法全部用上。口喊「六六順」,或「六六順風」、「六六大順」。《左傳》云:「君義,臣行,父慈,子孝,兄愛,弟敬;此數者累謂六順也。」表達的是敬天憫人之情。

猜七時,可以把從猜二至五時的指法全部用上。口喊「七個巧」,或「七巧渡渡」。相傳農曆七月初七,鵲橋渡過天上牛郎織女去相會,也可以引為民間婦女比穿針引線,鬥巧取勝,以祝賀織女喜會牛郎。

猜八時,可以把從猜三至五時的指法全部用上。口喊「八個仙」,或「八仙過海」。 「八個仙」, 分別為漢鍾離、張果老、韓湘子、鐵拐李、呂洞賓、何仙姑、藍采和及曹國舅。而「八仙過海」是一種流傳最廣的漢族民間傳說。八仙最膾炙人口的故事之一,最早見於雜劇《爭玉板八仙過海》中。相傳白雲仙長有回於蓬萊仙島牡丹盛開時,邀請八仙及五聖共襄盛舉,回程時鐵拐李建議不搭船而各自想辦法,就是後來「八仙過海、各顯神通」的起源。後來,人們把這個典故用來比喻那些依靠自己的特別能力而創造奇蹟的事。這樣豁拳,其用意也就不言而喻了。

猜九時,可以把猜四或五時的指法用上。口喊「九壽圖」,或「九壽圖圖」。 因為「九」諧音「酒」和「久」,據《史記》載:「建久安之勢,成長久之業。」「久長」者,「酒長」也,借喻人們在用美酒祝壽。況且,「九」又為最大數,故而有畫作《九壽圖》,圖繪折枝桃樹一棵,枝間集結鮮桃九枚(喻九壽),尖圓豐滿,碩果粉紅,綠葉相襯,分外嬌嬈,一種富貴吉祥之氣充溢畫中,此圖為慈禧六十大壽染彩濡筆所畫,自然是賀壽珍品。

猜十時,惟有五指伸開一種指法。口喊「全家好」,或「十全大發」。全家好是良好的祝願,「十全大發」寓意能夠「十全十美」去追求幸福美滿。

看來,杯中有萬象,酒里藏乾坤!而其實,湯溪人喫酒豁拳,更是人生的另一種尋樂方式。因為大家都是為了圖個開心。所以在開心之餘,也有樂著鬧、鬧著玩的時候,為什麼?因為此時往往會出現「厚大拳」。

厚大拳,其發源地就出自在湯溪的厚大這個地方。豁厚大拳的人,將所猜的指數,在拖字帶腔中,利用出手剛好比對方慢半拍的時間,看準對方,及時矯正口和手,於是巧妙被其猜中,對方輸了。因為厚大拳可以輕鬆贏拳,所以,學厚大拳的就大有人在,湯溪民間把這類人的豁拳叫「厚大拳」。倘若對方還清醒,或被旁人發現,於是就鬧成一團,樂成一團了。

豁拳,雖說無非是為了助興,但鬧歸鬧,樂歸樂,輸了總不舒服的,怎麼辦?聰明的湯溪人為了防止「厚大拳」,就發明了另一種豁拳方法,叫做「一字清」。

所謂「一字清」,顧名思義,就是用一個字來表達清楚,即把豁拳時口呼的指數,從零到十共十一個數只能用一個字喊出來。如果多說一個字,怎麼辦?那就輸了,規矩就這樣定下來了。那麼,「一字清」如何表達呢?零為對,一即一,也可叫丁,二至九便一律用數字呼之,十為全。那麼,為什麼單單「零」和「十」不能用數字表達呢?因為,在湯溪,「零」,表示零蛋、完蛋,或者沒有,這在喜慶的日子裡說這些是忌諱的;而「十」與「日」在湯溪方言是同音,是罵人時候才說的,當然要迴避。

那麼,酒席上豁拳從哪裡開始,什麼時候開始呢?酒席上豁拳要從正中堂那桌開始,當一桌菜肴魚上來的時候,「走堂」人接著就端上碟子和杯子,表明豁拳就可以開始了。何謂「走堂」?舊時稱茶館飯店的服務員為「走堂」。也叫跑堂、堂倌。《儒林外史》第二二回也提到:「走堂的搬上飯來,一碗炒麵筋,一碗膾腐皮,三人吃著。」當正中堂那桌豁拳之聲響起後,於是嘩啦一片,周遭的桌子便一起發作,委實喜氣盈門,熱鬧非凡。

所以,其中樂趣,當你看完湯溪人的「豁拳」,比及時下的餐桌酒文化如何?應該比那些諸如「領導在上我在下,你說幾下就幾下」不知文明、高雅幾倍吧?

但是,湯溪人在喫酒「豁拳」的時候,除了在主人家的導演下,在大擺宴席的時候,更多的還是需要「壺瓶家」去掌控。如此,那就且讓我們來看看湯溪「壺瓶家」。

壺瓶家

進入宴席場所,那時多在主人自己家舉辦的,往往就是八仙桌和長板凳,只有正中堂桌子的上首會放著兩張太師椅。毋庸置言,兩張太師椅就是給貴賓或德高望重的長者坐的。而在八仙桌的右下方,坐著這個位置的人,就叫「壺瓶家」。

所謂「壺瓶家」,就是手握「壺瓶」的人。「壺瓶」何物?就是一尊盛酒之器,多為錫制的。元代張憲在其《大都即事》詩之二:「衣襆分香裹,壺瓶借火溫。」明朝鄭瑗在其《井觀瑣言》說:「今人呼酌酒器為壺瓶。」那壺瓶家的職責是什麼?那就是,在酒席上受主人家的委託,全權負責招待來賓。所以,主人家擺宴席格外重視「壺瓶家」的人選,在沾親帶故連朋的基礎上,著重從三方面考慮:其一能說話,能夠活躍氣氛而不至於冷場;其二,懂禮節,在這個場面上必須懂得如何敬酒;其三,會喝酒,能夠與來賓酒過三巡,喫酒豁拳在一桌子人中至少可以「打通家」一圈。而能力超常的「壺瓶家」,往往等到賓客散席,和主人一道去送別賓客。此時,「壺瓶家」職責才告完成。所以,難怪有人說:「酒里乾坤大,壺中歲月長!」

那麼,席間「壺瓶家」何時才可以稍事休息呢?重要的事情說三遍:會喝酒!會喝酒!!會喝酒!!!那就是剛才說的,能夠與來賓酒過三巡,喫酒豁拳在一桌子人中至少可以「打通家」一圈。這樣,來賓也就不再提過分要求了。當這些都完成後,一桌子人或輪流「打通家」,或自告奮勇「打通家」。

當然,如若遇上有些富貴人家的正中堂放著一張圓桌,除了兩張太師椅外,另加八張小方凳,合計可以坐十人,那麼「壺瓶家」在「打通家」時的壓力也就更大了。

那麼,且看如何「打通家」。

打通家

通家,指彼此世代交誼深厚,如同一家。見《後漢書·孔融傳》:「語門者曰:『我是李君通家子弟。』」酒席上,一桌子人坐在一起,不是親朋交好之世家,就是喜結姻緣之親家。所以,在這個喜慶的日子裡,大家即便彼此不相認識,但也其樂融融。當其時也,最能助興的就是喫酒豁拳。此時誰個出來「豁拳」?而那個出來「豁拳」的人,就被湯溪人稱之為「通家」。既然在豁拳「打通家」了,那整桌子人就一個不能少,故「通」者,「統」也。「統桌」賓客皆來豁拳,自然也就熱鬧不凡了。

「通家」請來賓豁拳,必須依序而行。其順序是:進門後到了中堂,第一個邀請的賓客,就是端坐八仙桌上首右手位的,第二個就是八仙桌上首左手位的,第三個就是八仙桌下首右手位的,第四個就是八仙桌下首左手位的;然後依次就是自己對面的兩位,直到最後坐在自己同條長板凳上的賓客。這樣一桌子八個人,一圈子輪流下來,「通家」須與七人豁拳,每人猜七下,合計七七四十九下。但如遇到一方連輸三、四下,此時往往有人會提出來要「打橫叉」,那次數就更多了。

那麼,「打橫叉」又是怎麼一回事呢?

打橫叉

打橫叉,原本是一種練功方式。橫叉,主要用來練習大腿內後側和胯關節柔韌性。具體方法:兩腿左右一字伸開,兩手可輔助支撐;兩腿的小後側著地,壓緊地面,兩腳的腳跟著地,兩腳尖向左右側伸展或勾緊胯充分打開,成一字形。

在酒席上豁拳,一方如果連輸數次後,當有人提出「打橫叉」,原來在「打通家」的就暫停。當「橫叉」打通後,原「通家」方可繼續進行。所以,豁拳時候的「打橫叉」,其實就是插一腳,有禮貌的來者,往往先在酒杯上橫一筷子,與練功打橫叉「一字伸開」如出一轍,接著雙手抱拳,舉過頭頂,表示失禮失敬了,然後就開始豁拳,而此番前來,大有會會高手之意,也就等同於自己是在練功。此時,只要贏一次便是勝算了,也即「打橫叉」打通了。但如果來「打橫叉」的又連輸三、四下,那怎麼辦?倘若旁邊有人,還可以繼續「打橫叉」,直到打通為止。

如此,當一個個「通家」都結束以後,大家也都盡興了。這時,可千萬可別忘了「收台杯」。

收台杯

豁拳結束,正是酒桌人散之際,便是最後一個環節:收台杯。

收台,湯溪人往往會說:「看你如何收台?」那收台就是把場面收拾一下。而收台杯呢?就是利用杯中酒的形式,把今天的酒席收拾一下,表明聚會將告一段落了。

那麼,怎樣來收台杯呢?湯溪人還是採用豁拳的形式,只要有兩個人就足夠了,但必須在正中堂的桌子上來開展,因為豁拳由此開始,也由此結束,自始至終,圓滿而收束。

收台杯的兩個人豁拳,可以猜七下,也可以借一年十二個月來猜十二下,如果這年恰好是閏月,那麼還可以猜十三下。而這些,多是由自己商量著辦的。

台杯的最後一杯,要斟上滿滿的一大杯,不論哪個輸贏,都放置在桌上不喝了,意喻其後常年有餘,圖個吉利。

至此,湯溪人喫酒豁拳在一輪又一輪的「壺瓶家,打通家;通家破,打橫叉」後,終於在收台杯中結束了。於是主客道別,歡歡喜喜散席。

在目前,湯溪釀酒的歷史雖已無從考查,但早在九千年前,考古工作者就從山下周遺址出土的夾炭陶上,發現了疑似稻穀的蹤跡。如此,料想也是釀酒歷史悠久吧。一直到了改革開放後的上世紀九十年代,湯溪峙壠湖邊上依然還有峙壠酒廠和九峰啤酒廠,並且酒廠的職工宿舍為當時湯溪最好的樓盤,至今還在仙舟大街的邊上,湯溪供電所的對面,企業之景氣由此可見一斑。

所以,酒在湯溪不僅是一種客觀的物質存在,更是一種精神文化象徵。而喫酒豁拳,在其過程中表達的則是一種禮儀,一種氣氛,一種情趣,一種心境。但曾幾何時,這種最能表現湯溪酒文化的「豁拳」,卻日漸式微,乃至消亡了。究其原因何在?我想,因為豁拳最易醉酒,而醉酒最傷身體,同時醉酒之人也更會惹事,此其一也。第二,在抓酒駕的嚴厲打壓下,別說豁拳,即便喫酒,問有幾人敢?第三,喫酒豁拳,往往唾沫四濺,從現代人觀念來看,一桌子菜這樣放著也極其不衛生。所以,與燃放鞭炮不同,從「限燃」到「禁燃」,政府一直在倡導,而豁拳則是自然消失的。

儘管如此,去其糟粕,取其精華,湯溪人喫酒時候的豁拳,其意義遠不止是生理性消費,遠不止是口腹之樂,而更多的時候,喫酒豁拳則是一種文化符號,一種文化消費。

溫馨提醒

請文明旅遊,隨手帶走垃圾。「微九峰」需要您我共同呵護!您的分享轉發是我們最大的動力!^^

①微九峰歡迎您關注!

②每周速遞旅遊資訊、旅遊推薦、人文美食等,我們有部分信息來自網路,如有不妥之處,請把您的意見直接在微信里回復,我們會及時核實處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微九峰 的精彩文章:

後王村:一個鮮為人知的南宋丞相王淮後人聚居古村
舞獅、板凳龍、民俗大戲盡在開發區,最純正的年味在等著你!

TAG:微九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