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健康 > 手機不在身邊,魂都沒了?看看這事後果多嚴重!

手機不在身邊,魂都沒了?看看這事後果多嚴重!

手機不在手,魂兒都沒有

低頭族當心「社交腦殘」

保健時報記者 楚超

談起手機和青少年之間的事,負面觀點總是多於正面。從大量科普文獻來看,談到最多的莫過於沉迷手機會影響孩子的學習、運動、視力和睡眠。

一項針對15~19歲青少年的調查發現,每天手機使用時間超過7小時,手機成癮的孩子更容易出現頭痛、注意力不集中、焦慮、睡眠質量差等問題。近來國外研究發現,沉迷手機或許會對孩子面對面的社交能力、性格甚至人格產生影響。

關鍵詞:沉迷

沉迷手機會讓青少年忽視人之常情

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臨床心理學家謝麗·特克爾認為,使用電子設備溝通具有間斷性和孤立性,導致青少年正在喪失理解和關注彼此的能力,而這些正是人之所以為人的根本能力。

由此不難想像,一位抑鬱的少年寧願窩在家裡上網,也不願參加同學聚會。

根據國外研究資料的介紹,也正如謝麗·特克爾所講,沉迷於智能手機的青少年會表現為離群索居、缺乏同情心,甚至沒有建立友誼和浪漫關係的能力。此外還有學者擔心,使用智能手機可能阻礙甚至替代現實生活中的面對面互動等正常行為。

關鍵詞:依賴

現實人際交往受挫導致網路交際依賴

一項實驗發現,手機依賴的各項指標與社交自尊和主觀幸福感明顯呈反比。手機依賴程度越高,線下的社交自尊和主觀幸福感越低。社交自尊低的人更容易產生孤獨感和負面焦慮情緒,從而產生手機依賴。

研究人員解釋說,首先,網路交往的一個重要作用就是排遣現實生活中的煩惱和不愉快。然後,個體在網路空間進行更多的體驗陪伴和情感支持,增強積極情感,尤其是對於缺乏技巧的線下社交焦慮個體,以此填補面對面現實關係困擾嚴重而造成的人際支持不足。

在網路交往的過程中,個體可以選擇性地表露和呈現更積極的自我,獲得自我滿足和他人認可,平衡現實人際關係的困擾或缺失。這表明,青少年現實人際關係困擾越嚴重,線下人際互動的積極體驗和感受越少,則更傾向於進行網路交往。

關鍵詞:分心

「無手機恐懼症」:離了手機做事會分心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手機的強大功能使得學生對手機的依賴程度不斷加深,學生群體中對手機的使用出現了類似於成癮的心理,一旦手機不在身邊,學生就會焦慮不安,思維遲鈍。

所謂的手機依賴就是由於重複使用手機導致使用者產生一種慢性或周期性的著迷狀態,並由此產生強烈的持續的需求感和依賴感。手機雖然可以用來緩解心理壓力和滿足某些需求,但是需要警惕過度使用手機,特別是學生群體。

國外有學者提出了「無手機恐懼症」的概念。有研究發現,手機離開了青少年,會讓他們在做其他工作時分心。如果同時做多件事情,那麼每件事都會做得很差。

關鍵詞:社交障礙

長期依賴線上社交,脫離真實交談環境,會出現社交障礙

美國一項研究發現,手機吸引青少年的原因就在於,他們可以探索各種人際關係而不需要被父母直接監督。

2016 年,荷蘭的一項研究調查了942 名青少年,並在 1 年後重新調查了一次。結果顯示,在調查期間,使用社交媒體似乎提高了青少年理解、共享同伴感受的能力。

然而這只是表面現象,實際上,他們面對面聊天並不比視頻聊天產生的親密度高出多少,甚至在真正和人面對面交談時可能會出現障礙。「比如,網聊多使用書面語言,當長期習慣於用書面語表達時,口語表達會顯得生硬。」

一位中國的初中生表示深有同感:「平時給同學、好朋友打電話或者跟他們直接說話,我媽老跟旁邊聽著,而且還管著我,就連在電腦上聊QQ,她都跟旁邊盯著屏幕,說我們這不該說、那不該說。我覺得她老人家有點兒多慮了。在微信和手機QQ上聊天,就不會有大人的外界干擾。」

這種現象可以解釋為:不受約束的社交自由是每個人都渴望的,並且青少年獨立意識非常強 ,不願受約束。然而線上社交恰好就能滿足青少年的這種需求。但過度使用線上社交、脫離線下社交,則會使人慢慢喪失線下社交應具備的一些能力。

關鍵詞:嫉妒失落

過度使用移動社交會讓人產生嫉妒和失落

美國密歇根大學的奧斯卡·依巴拉和同事發現,被動使用社交媒體對主觀幸福感有消極影響,因為社會比較(指個體就自己的信念、態度、意見等,與其他人的信念、態度、意見等做比較)會導致嫉妒。

但是,主動使用社交媒體,包括發布內容、與他人互動,能夠提高用戶的主觀幸福感水平。原因可能是主動使用社交媒體創造了社交資本,讓用戶覺得與他人的聯繫更加緊密。

另外,哈佛大學教育學院的一項研究發現,當青少年在他人的幫助下認識到,Instagram(「照片牆」,一款手機社交APP)上面的照片都是修飾過的、並不代表現實情況時,他們的負面感受減少了。

「這種情況很好理解。用中國話說就是『氣人有,笑人無』。」一位中國學者表示,移動社交媒體的存在,會讓人能實時了解彼此的生活動態,同時助長了一些高調顯擺的行為。

而這些行為可能會給他人造成壓抑、失落的負面感受。這裡面的「他人」便是奧斯卡·依巴拉等人提到的「被動使用社交媒體」的人,也就是別人發了東西你來看。

關鍵詞:睡眠減少

手機偷走了孩子們的睡眠時間

目前關於智能手機對心理健康的影響,可能存在爭議。然而能確定的是,手機偷走了青少年的睡眠。一項基於1905~2008年百餘年來的數據分析發現,20個國家共計69萬多名青少年100年間睡眠減少了1個小時。這與手機的誕生不無關係。

英國華威大學心理學助理教授薩卡里·萊莫拉分析表示:「這可能是因為青少年在使用社交媒體跟朋友聊天,或者在 Youtube 上看視頻而睡得更晚。睡覺前使用電子設備與睡覺時長減少、失眠癥狀增加有關。而較短的睡眠時間和較差的睡眠質量又與抑鬱癥狀有關。較差的睡眠質量是嚴重的精神健康問題(如精神錯亂癥狀)的起因之一。」

萊莫拉解釋了幾種可能的關聯:「電子屏幕發出了大量藍光,抑制褪黑素的產生。褪黑素是一種在晚上或黑暗環境中由松果腺分泌的激素,可以調節人體的生物鐘。社交媒體上,來自朋友的消息或評論讓孩子很難睡著。另外,在無盡的娛樂信息的吸引下,讓青少年把手機關閉格外困難。」

關鍵詞:兩性話題

性教育缺失造成孩子手機藏「污」

孩子到了青春期,開始對兩性問題感到好奇。而網上色情淫穢的內容則成了部分青少年沉迷於手機的主要原因。有專家指出,青少年用手機存一些色情淫穢的圖片或影像,這種現象主要原因還是性教育的缺失。

中學生正處在青春期,迫切需要對其進行健康的性教育和引導。可事實上,不少學校一味重視知識傳授,很少顧及青少年的性知識需求。在這樣的背景下,一些學生只能四處搜集色情、淫穢視頻或通過網路了解,以滿足好奇心。

因此,青少年手機藏「污」,不能一味責怪青少年,更應該反思當下的教育,儘早採取措施,彌補性教育缺失的現實。

鏈接

玩手機影響睡眠可以靠曬太陽補救

躺在床上玩手機會對身體產生很多不利影響。但研究者可能找到了一種解決辦法——白天多曬太陽。研究發現,成年人中白天曬太陽較多者,在晚上玩手機之後睡眠受到的影響相對少一些。

實驗中,14 名志願者接受強光的照射長達6.5小時。之後,一半的參與者被要求在晚上睡覺前閱讀電子設備上的書,而另外一半人則閱讀紙板的書籍。

一周之後,兩組志願者交換了閱讀的方式。其間對每個人的睡眠長度、睡眠質量等參數都進行了檢測。結果,充足的光照能夠彌補晚上看電子設備造成的睡眠質量的下降。

有學者認為,該研究目前仍存在一些局限性:一方面,該研究的樣本量很小;另一方面,研究者認為志願者是在進行閱讀而非娛樂,這並不能夠反映所有的實際情況。

「手機器官說」的是是非非

在各大媒體對手機或網路成癮形成一邊倒的批評時,「手機器官說」在輿論場中也佔有一席之地:「所謂手機或網路成癮是偽概念。信息時代,手機無疑變成了一個『人體器官』,而不再只是一種工具。儘管這個器官有的時候並不工作。這就好比不說話的時候,舌頭不工作;不走路的時候,腳不工作;睡覺的時候,手和腳都不工作一樣。」

那麼依據這套邏輯,青少年手機依賴則不該成為負面的事情。

也有人認為這種說法漏洞百出:「如若把手機看作是一種器官,那麼拿掉它對你身體會產生什麼影響?拿掉一個真正肉體器官,機體很難自己尋找到代償機制,人就失去了某種功能(殘疾),而且無法彌補,永遠無法達到某種目的。而失去了手機,上網還有電腦,照相還有相機,打電話還有座機和公用電話;沒法兒掃碼支付,還能刷卡、交現金,完成交易……總之不受限制。」

也有人認為「手機器官說」是在為一些手機或互聯網公司背書,或者這種理論的提出者本身就是該行業人士。總之,不足為信。

目前,尚無太多的證據能清楚地說明使用手機對青少年的大腦發育究竟有什麼影響,很多都只是猜測。美國天普大學心理學教授勞倫斯·斯坦伯格很認同這一觀點,而他同時表示:「如果孩子不睡覺、不鍛煉、不學習,也不參與新奇和具有挑戰性的活動刺激他的大腦,那麼沉迷手機就是不健康的。」

文中圖片來自網路 / 編輯 || 楚超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保健時報 的精彩文章:

準備去滑雪的看過來,這些注意事項千萬要記住,看完你會感謝我!
10個熱詞,帶你回顧2017年發生在健康領域的大事件!

TAG:保健時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