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天下無「塵」——北大學子關注塵肺病社會實踐在行動

天下無「塵」——北大學子關注塵肺病社會實踐在行動

註明:本文原載於北京大學校報1473期一版

東海人口口相傳著這樣的故事:秦朝時,在東海郡港口外那煙波浩蕩的海面上,徐福浩浩蕩蕩千人船隊,載著滿船財富面東而去,為尋長生不老葯,以期永生。人事變遷,千年前徐福為求長久的生存而踏上東海,而千年後生長在同一片土地上、同飲一瓢河水的一群人卻在生命苦旅中喘息掙扎。

晚上6點的連雲港東海縣房山鎮山前村,天空灰濛濛的,空氣中飄滿了塵埃,張琦形容東海縣的空氣「顆粒感重得像飛沙走石一樣」。張琦是北大2017級藥學3班的班長,也是北大塵肺病人關愛社的籌備社長,擔任寒假實踐團的學生總領隊。此時她和另一名同學正在村頭訪談一位塵肺病老人。夜幕降臨,老人的喘息聲清晰而凝重,門前的車燈打開照明,兩束聚光燈照在他們身上,彷彿是這微暗夜色里唯一的亮。

緣起燕園

2018年1月14日,北京大學金光生命科學大樓一層咖啡廳,有一群人在熱烈地討論著有關生命的問題。他們是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1990級校友、江蘇伯克生物醫藥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王飛博士,北京大學醫學部教育處副研究員、醫學預科辦公室輔導員張莉娟老師和一群來自北京大學的同學。他們在籌劃成立一個社團,一個以關懷和救助塵肺病人為出發點的社團。這個社團有一個響亮的口號——天下無塵,表達了該社團的初心和使命。

「我之前也聽說過有塵肺病人這個群體,但是在聽過王飛博士的宣講之後,他們的人數之多,以及生活情況之惡劣仍然讓我大為震驚。」社團(籌)學術部部長張書源說,「我覺得這是一個很有意義的事情,能讓更多的北大人認識到這個群體,這也是我們心中的人文關懷吧。」

懷著這樣一份情懷,張琦等同學在賈光、宋頌等老師的專業指導下,從1月12日開始籌劃針對塵肺病患者的寒假實踐活動。從行程策劃,到問卷設計,再到行前培訓,反覆修改,這樣的準備工作持續了整整半個月。直到1月30日,實踐團正式踏上了探訪和宣教之旅。

實踐活動原計劃分為陝西商洛、湖北十堰、山東煙台和江蘇徐州等4個小分隊。誰知天公不作美,24日前後的一場漫天飛雪阻礙了小分隊的步伐。考慮到安全因素,他們的「張媽媽」(隨隊指導老師張莉娟)叫停了陝西組和湖北組。與此同時,山東組在煙台市的大部分行程也被變更。最終山東組的部分成員與江蘇組合併,由張莉娟、徐國旺兩位帶隊老師和張琦、張書源等8名學生組成實踐團。1月30日一大早,這一隊人肩負著其他成員的期待動身前往江蘇。

山村的感動

在江蘇省,實踐團來到了東海縣房山鎮的山前和山後兩個村子,就在這裡,實踐團遇到了文章開頭提到的那位老人。房山鎮的村民大多從事家庭手工業,主要是生產石料並對石料進行粗加工。實踐團成員驅車前往目的地,車程中有一段土路,路兩旁碼著村民製作的墓碑,高高地摞成了小丘。因為大量的石料切割,當地的空氣中瀰漫著塵埃。

金為山老人就住在山前村,老人家育有兩兒兩女,兩個兒子都已成家。由於一些原因,81歲的老人和他70多歲的老伴獨自過活,經濟來源是老人大半生的積蓄和兩個在外打工的女兒時不時的接濟。4年前,老人因感到呼吸困難,去醫院檢查後才發現自己得了塵肺病。4年來因病兩次住院花費近兩萬元,這些錢幾乎是他全部的積蓄。去年6月病情加重,老人每周都要去鎮上的衛生院輸液以緩解病痛,一瓶液要70元,往返都是由年邁的金奶奶騎三輪車。老人每天都要吸氧,床頭就擺著一個不小的氧氣瓶,每3天換一個,一瓶氧氣30元。這些開銷對二老來說已經難以承受,所以金為山老人每天只吃兩頓飯:早上半個雞蛋,晚上一小碗粥。當問及老人是否屬於低保戶時,負責入戶走訪金爺爺金奶奶的副社長魯欣然同學說:「老人有子女,因此不符合低保的要求。」

金奶奶身體還算硬朗,她操著海州方言,告訴魯欣然和王大任:「老頭3歲就死了爹啊,他媽帶著他改嫁了。25了才又回到這村子,就靠著扒河(每年枯水期把河床上淤積的污泥清理運走)養活這4個娃兒,臨了還受這罪呦。」說著說著,奶奶的眼眶就紅了。

苦慣了的人是閑不下來的,為了補貼家用,70多歲了金為山老人還在小作坊尋了一份打磨雕像的差事,也因此得了塵肺病。現在他的身體狀況很不樂觀,金為山老人很難長時間講話,與實踐團成員交流的主要是金奶奶。在訪談的全過程中,金爺爺都坐在床上,因為平躺就喘不過來氣,坐著會讓他舒服一些。病情嚴重的時候他只能坐著挨過漫漫長夜。

來自北京等地的同學很難聽懂金奶奶的方言,所以實踐團特意安排了一名當地同學作為搭檔。魯欣然坦言:「全程我只能通過儘力捕捉關鍵詞來判斷他們在說什麼,但是我都在用心去聆聽每一句話,不敢有一絲走神。」 當天晚上的總結會,張琦特別提及語言障礙這一問題,張莉娟老師說:「態度比內容更重要。只要我們在認真地聽,我們的真誠就會傳遞給他們。」

最後,告別的時候,金爺爺斜靠在床上目送著實踐團離開,奶奶緊緊拉著魯欣然的手,用當地方言一遍又一遍地喚著:「小乖,小乖,留下來吃個飯吧……天都黑了,路上要小心啊。」當車緩緩駛離金爺爺一家時,奶奶拎著小馬扎站在門口遠遠地望著,直到最後車尾燈在夜色里小成兩個微弱的光點。

像金為山老人這樣的病人在房山鎮還有很多,全國的塵肺病人則多達數百萬,而且這個數字還在不斷增長著。據魯欣然介紹,關愛社成員計劃長期給有聯繫方式的塵肺病人提供資訊和關懷,在換季的時候送上一些溫馨提醒,並且打算定期做回訪。外聯部長王和玉也表示:「我們不是心血來潮,而是希望做一個長期的工作,能提供真正有效的幫助。」

六校宣講

實踐團成員在訪問東海之後兵分兩路,一路前往山東沂水繼續訪問塵肺病患者,另一路輾轉江蘇徐州和宿遷,到中學進行塵肺病知識科普。在豐縣廣宇中英文學校、江蘇省徐州一中、江蘇省泗陽中學、宿遷青華學校、沭陽高級中學、沭陽縣建陵中學,實踐團成員先後舉行了6場宣講,受眾包括初三到高三多個年級的1100餘名師生。

徐州一中孫智恆、沭陽縣建陵中學段雙雙等同學聽過宣講之後,積極與實踐團聯繫。他們或因親人曾受病痛折磨而感同身受,或被北大學子的關愛情懷所打動,熱切地請求加入關愛塵肺病人的隊伍。

在7天的時間裡,實踐團行程幾萬里,足跡遍及蘇魯5市10個縣區,1所疾控中心、2所醫院,走訪了10餘戶村民,宣講了6所學校,深度訪談了19位塵肺病人。「這些只是我們的第一步,是為暑期更大規模的實踐而做的預調研,接下來我們會一步步走,包括多個方面。非常感謝社會人士和各位同學給予的大力支持與關注。」張琦這樣說。

腳步不會停息

寒假實踐結束後,實踐團一直在作各方面的總結。原湖北組隊員姚盼竹說:「還是覺得沒能去成湖北是比較失落的一件事吧。」 陝西組隊員楊一諾告訴筆者,他們組做了充分紮實的行前準備,得到了許多熱心人士的幫助。在大雪封路前,已與30餘名患者取得聯繫。「病人是真的期盼我們去的,也相信我們可以帶去一些幫助,所以當我們不得不將由於天氣原因取消行程的消息告訴他們時,我感到十分愧疚,擔心會讓他們失望。」當問及暑假裡是否會有相應實踐計劃時,實踐調研部負責人付川詢很肯定地表示,有機會還會去陝西商洛、湖北十堰探望更多的病人。有時候遺憾也是另一種美麗,會更激勵我們踏上前往遠方的路。

筆者是在2月5日開始注意到北大塵肺病人關愛社的微信公眾號,在採訪的過程中筆者所看見的是一群有熱情、有擔當的北大青年。筆者曾在這個公眾號看到一條留言:「無盡的遠方,無數的人們,都與我有關。」這句引自魯迅的評論獲得了很多點贊。這個公眾號的最近一期推送是他們寒假實踐團的一篇總結,標題是「呼吸著,奔走著——我們的足跡與故事」。筆者不禁感慨,這群青年在為另一群人奔走,他們充滿生命力,他們在呼吸著;而另一群人則在病痛的折磨中苦苦喘息。健康地呼吸著的一群人為另一群人呼吸的健康而奔走,更是一種息息相關的使命感。筆者認為在這細微深處的責任感里體現的正是北大和北大人與國家民族命運的緊密相連。新時代、新起點、新青年,他們躬身踐行著北大精神,更是堅定信念、勇於擔當、在社會中淬鍊本領,努力成長為懂社會、懂自己、懂中國、懂世界的引領未來的青年人。

文| 校報記者 曹藝露

編輯 | 張守玉

審校 | 王紫微

(本文原載於北京大學校報1473期一版)

北京大學校報

創刊於1917年,

記錄北大百年變遷。

與大師對話,與北大同行。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PKU醫預之家 的精彩文章:

TAG:PKU醫預之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