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讀三國品三國(2)

讀三國品三國(2)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那是一個王者崛起的時代,演繹著英雄的本色;那是一段風起雲湧的歷史,向人們述說著不朽的傳奇;那是一段千古流傳的絕唱,向人們散發著無窮的魅力。

我們期待桃園三結義的情義,雖不用出生入死,卻想一起去奮鬥美好的將來。人生路上不一定要兵戎相見,需要的是遇到困難的應變能力。天下大勢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司馬炎統一三國。其實沒有最後的勝者,也沒有失敗者,司馬炎不是,曹操也不是,劉備孫權也不是失敗者,他們都在自己的舞台上,綻放出他們最絢麗的光彩。

讀三國、品三國,在三國里遇見自己,照見智慧,我們在《三國演義》的文字里,讓心靈的風景無限……

捧批」三國

608班 陳子謙

對於《三國演義》這部經典名作,各個方面似乎都是無可挑剔的。它不但有歷史事實,還有一些神乎其神的片段,加上作者羅貫中自己獨特的想法與理解,讓讀者品得津津有味。

《三國演義》是一部付出巨大努力、相當成功的著作。它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長篇章回體歷史演義小說,以描寫戰爭場景為主,反映了西蜀、北魏、東吳三個軍事政權的鬥爭,在廣闊的歷史舞台下,上演了一幕幕波瀾起伏、氣勢磅礴的戰爭場面;亂世群雄逐鹿的豪邁,天外紅塵草屋的靜謐,都給讀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此外,作者還成功地刻畫了許多人物形象。奸詐狡猾、卻有雄才大略的曹操,足智多謀、卻還寬厚仁和的劉備,神機妙算、高風亮節的諸葛亮,威猛剛毅、義重如山的關羽,魯莽暴躁、卻是粗中有細的張飛等形象,個個都膾炙人口,人人皆知。

但是《三國演義》也不能用來當史記用,因為說到底,這是一本傳奇歷史小說,它是由南北朝時陳壽寫的《三國志》改編的,徵引野史雜傳140多種,豐富卻也隱藏了某些《三國志》的記載。

還有,《三國演義》其實寫得也並不是很公平,因為羅貫中是貶曹的,所以讀過《三國演義》的人都覺的,曹操是篡權賊子,劉備是仁慈君主,使得我們後人對三國歷史人物有認識上的偏差。

除此之外,這本書寫的也不是很真實,有很多神神鬼鬼的地方。如:左慈擲懷戲曹操:「操欲斬左慈,面影圖形,一般模樣者,有三四百個,盡皆斬之。人人頸腔內各起一道青煙,到天上聚成一處,化作一個左慈,向空招白鶴一隻騎坐,拍手大笑曰:『土鼠隨金虎,奸雄一旦休!』」再如,定軍山武侯顯聖:「鍾會勒馬轉過山坡,忽然狂風大作,背後數千騎突出,隨風殺來。會大驚,引眾縱馬而走。諸將落馬者,不計其數,卻有不曾折一騎一人,只是跌損面目,失了頭盔。」這些都讓我們感覺這根本不像人間。

但我相信,這部書能夠傳下來,並且有如此多的書迷,縱使它有缺點,也是無可挑剔的。

歷史沒有真相,但所有的事件中都蘊含著道理。

論曹軍在赤壁之戰中的失誤

608班 雒一

小說《三國演義》里,赤壁之戰中的草船借箭、火燒連環船等故事都讓我們耳熟能詳。在讀這些故事時,我們佩服諸葛亮和周瑜的智勇雙全,遺憾曹操自大狂妄導致兵敗。

曹操當時已經佔據了整個北方,孫權和劉備兩人佔據了南方。曹操想統一大江南北,於是從北方長途跋涉來南方作戰。因為當時孫權以及劉備單獨的經濟實力和軍事實力均遠遜於曹軍,為了不被強大的曹軍一一殲滅,於是出現了孫劉聯合抗擊曹操。但是即使孫劉聯合,他們的軍事實力仍然比曹軍差。軍事實力差就不能硬拼呀,得動動腦子,整出點計策出來。曹軍因為遠途勞頓,也不想硬拼,想以比較小的力量損失來獲得大的成就。所以雙方在戰前進行了一系列的心理戰、間諜戰、無間道、苦肉計等戰術。

第一場,曹營的蔣干出場,我覺得這位蔣先生的智商堪憂,間諜被反利用,還沒開戰呢,曹軍在這位蔣先生的推助下,先自己把自己的水軍主將蔡瑁、張允等幹掉了,使得本就比較薄弱的水軍指揮能力喪失。第二場,孫劉的苦肉計上演,先演一齣戲,老將黃蓋被周瑜痛打一頓,在當時沒有照相機攝像機的情況下,痛打黃蓋的這個畫面被人詳細通報給曹軍,同時,黃蓋的搭檔闞澤到曹軍進行詐降遊說。曹軍被這齣戲蒙蔽了雙眼,認為黃蓋真的要投降。

在赤壁之戰的心理戰和間諜戰的高潮期,甘寧、龐統等特別高智商人群,也加入到了孫吳的間諜隊伍中,假意向曹操投降。因為有這麼多英雄豪傑紛紛「投入」曹營,曹操變得自大、狂傲。而一向多疑的曹操這段時間也不多疑了,敞開胸懷接受了這麼多的間諜,還很信任他們,聽從了他們的計謀。經過戰前的這麼多而複雜的「幺蛾子」,曹操在軍事上的優勢已經喪失,孫劉聯軍已經具備了和曹軍一戰的實力。

然後,順理成章,戰爭打響,諸葛亮萬事俱備,東風一來,順利的草船借箭(真摳門,打仗自己連個箭都不造,美名其曰借),黃蓋的敢死隊火燒了曹軍的連環船。使得曹軍的數十萬大軍命喪赤壁,曹軍大敗,曹操狼狽討回北方。

後續:其實這是三國演義的故事,歷史上的事實是,草船借箭不是發生在赤壁之戰中,主角也不是諸葛亮而是孫權。

閑話諸葛亮

608班 鄭童怡

如果有人問我,最喜歡哪個歷史人物?我會毫不猶豫地說:」當然是三國時期,最厲害的政治家,思想家,軍事家,智慧的化身——諸葛亮。千古以來,諸葛亮深受人們喜愛。

「未出茅廬,已知天下三分」,毫無疑問,這是對諸葛亮才華的側面概括。集超人的智慧與謀略的諸葛亮,被善於招攬的劉備重用,蜀國在諸葛亮的全力以赴下,終成大業。

我欣賞諸葛亮遇事鎮定自若,深謀遠慮。在「空城計」中,智慧的他毫不畏懼司馬懿的逼迫,從容布置,從而使對方退兵,西城轉危為安。我欣賞諸葛亮的神機妙算,料事如神,在「草船借箭」中,妒賢嫉能的周瑜設計陷害諸葛亮,而諸葛亮將計就計,趁大霧天扎草人攻打曹營,從而借來十萬支箭,為赤壁之戰準備了足夠的箭支,也保全了自己。我還欣賞諸葛亮的智勇超群和忠貞不渝,諸葛亮為了求得南方的長治久安,聽從馬謖的建議,採用「攻心為上」的計謀,在與孟獲的戰鬥中七擒七縱,最後使孟獲心悅誠服地歸順了劉備,成為蜀漢南方的屏障……這些世人耳熟能詳的故事,無不閃耀著諸葛亮知識與智慧的光芒。

我欣賞諸葛亮一生淡泊名利,志存高遠的品質。他是一個「滴水之恩,必將湧泉相報」的人,他的一片丹心,因為受到劉備三顧茅廬之恩,以求報答劉備的知遇之恩。諸葛亮求安心生活,「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為了漢室之興竭忠盡智,至死不渝,他是真正做到了「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他為了江山社稷,忠貞不二,嘔心瀝血,直到臨死之前,還念念不忘社稷江山大業,為的就是報先帝的知遇之恩,實在可歌可泣。

「三顧頻頻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這是後人對諸葛亮的評價,可以看出諸葛亮的性格品質至今還在廣為流傳。

訪先人之遺迹,發聖賢之古情。諸葛亮成為東方智慧的化身。「三顧茅廬」「火燒赤壁」,「三氣周瑜」等都是出自諸葛亮,傳奇般的故事為世人千古傳誦,數不勝數。

諸葛亮,靈魂和肉體雖然已經化作清風明月,但他的精神品質卻在歷史的天幕上鑲嵌起耀眼的恆星,為我們永遠展現出他那聖潔的光輝!

劉關張桃園三結義

608班 胡紫瑩

「念劉備、關羽、張飛,雖然異姓,既結為兄弟,則同心協力,救困扶危;上報國家,下安黎庶;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願同年同月同日死。皇天后土,實鑒此心。背義忘恩,天人共戮!」讀著這段誓詞,眼前像播放電影一樣閃過一幅幅畫面:春天的一個夜晚,桃花在青翠欲滴的綠葉的映襯下,更顯得鮮艷嬌美,一陣陣涼風拂過水麵,時不時傳來水花流動的聲音,朵朵桃花就像一隻只花蝴蝶,扑打著翅膀,翩翩起舞,叫人目不轉睛,神迷意醉。劉關張三人跪拜在焚香前,口中念著;『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願同年同月同日死』……

當時的他們,只不過是幾個平民小販,而他們卻憑著共同的志向,共同的愛國精神走到了一起,結成了生死之交,為國家做出貢獻,為百姓帶來安寧,他們從來沒有考慮到個人利益,遇到困難決不退縮。他們之間的手足情,才有了們一次次英勇殺敵的表現,才有了一個個忠君愛國的行為,才實現了劉關張三人的雄心壯志,成就了興國大業,這不正是我們想要的友誼嗎?向著同一個方向努力,沒有埋怨,沒有遮掩。

友誼是生命中最珍貴又不可缺少的東西,誰何嘗不希望能交到這樣的好朋友,肝膽相照,形影不離。劉關張三人在漫長的歲月中,用自己的鮮血凝成了催人淚下的名著。朋友之間可以為此而犧牲生命,可以以死去報答對方;可以形影不離,可以無話不談,這友誼絕對如大海般深厚啊!他們三人,沒有違背當初許下的誓言,盡了自己最大的努力做到最好,雖然時代不同,但我們也絕不能辜負好朋友對你的期望,你們一起許下的諾言也就一定要遵守,要互相體諒、尊重。在交朋友的時候,應該擁有誠信,將心比心,志同道合,志存高遠,這樣才能為了共同的目標去努力、去奮鬥。

我長嘆一聲,合攏了微微泛黃的書頁,心中五味雜陳,有喜悅、有傷感、有惆悵,更多的便是心酸。在現今這個人人都渴望得到金錢,渴望得到權力的社會中,若能擁有一份純真的友誼,能有幾個純樸、善良的知心朋友,真是莫大的幸福。

論三國曹植之七步詩

608班 俞姝好

眾所周知,曹丕繼位後,怕曹植對其帝位有所威脅,想找個借口乘機把他殺掉。可為了保證自己明君的形象,並不讓外界起疑,他不可能光明正大地把曹丕招入大殿說:「你威脅了我的帝位,我要殺了你啊,殺了你!」所以他必須得找個借口來,名正言順地殺了他。

終於,曹丕終於找到了一個好時機,來作為自己親弟弟的忌日。一日,他招曹植來大殿,沒好氣地對他說:「我知道你很有才華,我和你雖是親兄弟,但是從禮義上來說,是君臣。以後可不許你仗著自己的才學,不講君臣的禮節。」

曹植卑躬屈膝,畢恭畢敬地回了句:「是。」

「父親在世的時候,你常常拿詩歌文章,在別人面前誇耀。我問你,那些詩歌文章是不是請別人代作的?」曹丕似乎在醞釀著什麼,聲音中充滿了帝王的威嚴。

「回陛下,這些都是我自己作的。」

「好,那我命你在大殿上現場作一首詩。你在殿上走七步,七步走完了,就必須把詩作出來,若做不出來,我就要重重治你的罪!」

曹植略略思考了一下,開始一步一步走過來,一邊念著詩:

煮豆持作羹,漉菽以為汁。

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

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曹植真的在七步之內做了詩,在這樣以命相拼的時候,他的才華因此被世人認可。但從客觀角度來講,我們應該感謝曹丕,若沒有他的壓迫,曹植也不會作出這樣的好詩,一個人在絕境中作出的詩,會比在沒有壓迫的環境下成倍地提升,所以是曹丕給他創造了一個這樣的環境,不然他如何作出這樣的好詩?

《銅雀台賦》也是很好的文學作品,可我更喜歡這短短四十個字,因為十分的精闢,看來「亂世出英雄」是很正確的一種說法,也證明了環境的重要性。

我也很佩服曹植的適應環境能力,可以克服這樣的心理,作出這樣的詩。大家都知道唐朝大詩人李白,他是一個隨性的人,詩都是在優哉游哉的環境下寫的,在這點上我非常佩服曹植,都說曹操、曹丕、曹植是建安文學的代表,而三曹中最顯著的就是曹植,他的文學水平已經超過了他的爸爸和兄弟,由此可見曹植的才華。

說說這首詩,流暢用心,含義深刻。用豆子和豆萁來暗喻這若離若即的兄弟之情,以比興的手法出之,語言看似淺顯,卻寓意明暢,其意自明。詩人取譬之妙,用語之巧,而且在剎那間脫口而出,實在令人嘆為觀止啊。「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二語,千百年來已成為人們勸誡避免兄弟鬩牆、自相殘殺的普遍用語,看來這首詩對後世的影響也很大。

曹丕繼承了曹操的謹慎,而曹植繼承了他的才華。曹丕為了王位不惜禍害自己的親兄弟,比當年的曹操還狠,已經青出於藍而勝於藍了。曹植委婉地將一切委屈酸楚融入一首詩,用長歌來感嘆這經不起風雨的兄弟之情,曹丕還是有良知的,聽了弟弟即興抒發的詩後,有所愧疚,不再迫害弟弟。

這一首詩很奇妙,能讓我們猜想那時的情形情景,還能讓我們看清三國局勢,三國的風雲中,曹植有他的一席之地。

讀書,生活的智慧;

寫作,心靈的風景。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書語書心 的精彩文章:

TAG:書語書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