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工業4.0」時代,新時代中國未來的產業體系該如何接壤?

「工業4.0」時代,新時代中國未來的產業體系該如何接壤?

現代經濟體系的核心是現代(新型)產業體系,所謂產業體系就是所有產業相互關聯銜接的系統,它既是全社會所有產品投入產出相互關聯的體系,也是所有產品供給流通與消費的一體化體系,它是國民經濟發展的核心。我國供給側結構改革的目標是要建立面向未來有國際競爭力領先、適應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供給體系與結構即新型產業體系與結構。

原文:《構建新時代新型產業體系》

作者:復旦大學管理學院教授 芮明傑

在全球資源價格上升、人民幣升值、貿易保護主義抬頭、信息化、技術進步快速和勞動力成本加大等因素影響下,中國經濟與產業體系面臨嚴重挑戰,低端產業產能嚴重過剩,高端產業嚴重不足,我國產業結構迫切需要轉型調整。另一方面,新技術革命正在全球發生。按照德國人在「工業4.0」的說法,人類社會即將來臨的恰恰是信息物聯繫統為代表的新技術新工業革命。在這樣的背景下,中國已經處在新的發展時期。新的發展時期要求我們重新思考過去30多年的發展,深刻規劃未來如何科學發展。

未來新型產業體系的理論構造與運行邏輯

新型產業體系可能的構成:由於生產與服務的劃分困難,新的產業體系應當劃分為以消費需求為導向的大功能性集成產業。需求可按功能性分界為公共產品與服務,私人產品與服務。由圍繞個性化集成需求的價值鏈集成、產業鏈集成、產業網路集成產業構成。此類產業簡稱大功能性產業。具體有四大類:第一是圍繞消費的大功能集成產業;第二是圍繞生產裝備服務設施的大功能集成產業;第三是基礎性功能的集成性產業,如互聯網、物聯網以及服務產業等;第四為生產生活組織功能性集成產業。

新型產業體系運行的邏輯。在這一大功能集成性產業體系下,將以技術革新形成新的生產與需求融合的運行邏輯,其核心是智能互聯生產服務系統滿足個性化產品與服務需求。具體而言,以消費者需求個性化,集成化,便利化的趨勢為起點來看,在消費行為過程中產生相應的消費大數據,這些消費大數據又通過互聯網收集,由雲計算處理,反映給智能生產系統。智能生產系統一方面反饋工業大數據給雲計算處理,完善自身生產系統,另一方面,由智能分析與數據控制服務,經由信息互聯互通與物聯網狀態下的智能互聯生產服務系統調整與控制生產線,進而在智能工廠中完成個性化的產品生產與服務,滿足消費者需求。

我國面向未來新型產業體系目標模式

中國未來新型產業體系應該是面向未來的帶有中國社會制度文化、自然資源稟賦、人力資源、消費需求傾向、技術發展路徑、生態環境等特色的、基於新的比較優勢基礎的、可持續科學發展的先進的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現代產業體系,具有資源節約、環境友好、自我發展、信息技術複合、價值鏈優化、內外向結合、開放先進等特徵。

這樣的新型產業體系應該是以服務經濟為主導、再生性能源支撐的、數字製造互聯網信息技術融合的、「三二一」產業融合發展的新型產業體系,形成服務經濟為主的新型產業結構。

建立新型產業體系與結構戰略思路

中國建立新型產業體系與產業結構必須在稟賦升級、價值鏈升級和空間結構優化三個方面取得協調,才可能實現由現行產業體系與結構到新型產業體系與結構的轉化。戰略思路包括三個方面:

升級要素稟賦,改變比較優勢的基礎。轉型升級的基礎是比較優勢的動態變化,因此,如何建立一個能充分發揮比較優勢的產業分工體系,同時又不陷入「比較優勢陷阱」,實現知識的積累,提升要素稟賦等級積極開展技術創新、產業創新是發展新型產業體系與結構的關鍵之一。

在全球價值鏈中獲得價值鏈的「治理權」。在開放格局下,中國很多產業沒有價值鏈的治理權。國外的跨國公司充當了「系統的整合者」,甚至通過價值鏈的區域分割和等級制安排,限制發展中國家的產業沿價值鏈的學習和產業升級。因此,如何通過知識積累和能力培育,使我國更多的大企業獲得更多產業鏈主導升級的「話語權」是轉型的關鍵之二。

通過區域一體化,構建形成新型產業體系與結構的市場基礎。目前中國區域間產業同構的現象導致了資源分散和市場分割,難以形成對產業結構轉型升級的有利環境。區域一體化通過要素流動和市場的統一,為產業結構轉型升級提供了一個良好的資源支持和市場支持,這是以區域間產業分工的科學性為基礎。

從現行產業體系轉型到未來新型產業體系的基本路徑

改革開放30年以來,我國產業體系的發展路徑基本是由「輕」入「重」,就是從輕工業發展到逐漸放棄和淘汰輕工業,不斷增加和發展重化工業的路徑。這樣的發展路徑過分重視製造業,帶來了嚴重的社會和環境問題,環境污染不斷加劇,產業與城市矛盾逐漸凸顯。

未來,我國新型產業體系應實現產業由「重」入「輕」的轉型。這裡的「重」和「輕」不再是指傳統的重工業和輕工業,而是指由以化工、金屬冶煉、大型設備為代表的資金密集的「重資產」行業,向技術密集、知識密集的生產服務經濟與功能性產業相配合的「輕資產」行業發展。技術密集和知識密集的生產服務性產業具有佔地少、能耗低、運輸量小、污染低和高附加值等特點,其核心要素稟賦為高素質的人力資源,這正好與我國未來需要建立的新型比較優勢相符合。

文章原載於社會科學報第1599期第2版,轉載請註明出處,文中內容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報立場。

-大家都在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社會科學報 的精彩文章:

「愛在右,同情在左」,我們想念您,冰心!
技術的大船,人類說翻就翻?

TAG:社會科學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