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終究,我們真的成為了故鄉的「旁觀者」?

終究,我們真的成為了故鄉的「旁觀者」?

今年回故鄉,在客觀上多了一個參照的視角,那就是黨的十九大提出的「鄉村振興」戰略。如此遼闊的農村區域面積,如此龐大的農村人口,如此複雜的村情民情,如何能夠實現振興呢?我在心裡畫上一個大大的問號。但是在家鄉所經歷的一些事件則讓我看到了鄉村振興的希望,這或許也是農村社會力量自身推動鄉村振興的良好注釋。

原文:《不要成為故鄉的旁觀者》

作者:西北農林科技大學 邢成舉

鄉村微公益持續發展

自2015年10月,玉帝廟溝自然村在幾位青年人倡導下成立「公益紅包群」以來,我們已經連續三年給村莊中65歲以上的老年人進行了春節的慰問。

2018年2月10日上午十點,玉帝廟溝村「微信公益紅包群」2018年的老人慰問活動正式開始。活動還邀請了石廟鎮扶貧辦主任參加,其他的參與者都是公益群的成員,年齡最大的是68歲,其既是公益群的成員,也是我們慰問的對象,亦是曾經工作多年的村民組長;年齡最小的只有七八歲;參與慰問老人的共有30餘人,其中既有身體健全者,也有殘疾人。為了強化活動的意義和價值,在公益活動的宣傳牆面前,公益群的負責人給大家講述了3年來「微信紅包群」的工作和發展,也再次強調了活動的初衷——言傳身教,讓孝道與尊老敬老的文化與風氣能夠在一代代人的傳承與實踐中深入人心,讓老年人老有所依,老有所養,將村中老一輩人之間相親相愛的傳統發揚下去。在講解過程中,通過情感的調動,通過故事的渲染,在場的好幾位人都聽得流淚了,我也是其中之一。

通過前期的工作,微信群成員共甄選出25位年齡在65周歲以上的老人,每到一位老人的家裡,我們都派出代表送上新年的祝福,同時也與老人進行合影留念。儘管每位老人只是獲得了200元左右的食用油和大米,但是他們卻都感覺很幸福,也很欣慰。「公益紅包群」從最初只有4人發展到現在的105人,將村內的年輕人都囊括在內了。公益紅包群,沒有強制,都是自願。原本純粹帶有娛樂性質的微信紅包被改造成為了方便汲取和積累公益力量的工具,並見證了一群普通的外出打工青年如何將樸素的情感轉化為公益理念並持續堅持,見證著我們的孝道文化,我們的優秀家風能夠走得更久更遠。

鄉村已經多年沒有公共性的活動了,而自從微信紅包群策劃春節老年人慰問活動以來,這項活動成為了村內最受關注的事件,一些遠在他鄉的村民都會在活動正式開始前趕回村莊,以希望能夠參與活動。

團體拜年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大家紛紛感慨過春節沒有什麼意思,春節當中原有的禮俗也都不見了。以家庭為核心單位的理性意識的擴展使得「各人自掃門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似乎成為了一種常見的行動準則。由此帶來的是人情的相對冷漠以及村莊公共精神的衰落和集體行動的瓦解。在「微信紅包群」原有老年人慰問活動的基礎上,我們從2017年春節開始發起了集體拜年活動。以我家所在的片區為例,我們在大年三十的晚上由年齡較大的青年代表帶領著我們十餘人走家串戶,分別到各家去向長輩送上祝福。青年人團體給長輩拜年,我不知道以前在村中有沒有,但是現在我們是做到了,也堅持了兩年,這個事情雖很小,但是卻在打破理性泛濫帶來的社會交往困境,也讓原本已經變得陌生的熟人社會變得真正熟悉。與慰問老年人一致,團體拜年活動也體現出了傳統尊老敬老的文化價值,更讓老年人獲得了精神慰藉。

團體拜年是集體行動的一種典型形式,其相關的集體行動共同消除了家戶之間的隔閡,也消化了家庭之間可能潛在的衝突與不愉快,村莊的和美風氣已然形成。

集體公益勞動

在「微信公益紅包群」的倡導下,2017年村內還有不少值得盤點的事情。一是在群成員的集體動員下,群成員人均最低出資100元,共籌集資金20000餘元,對進村的硬化道路進行了加固並在道路上設置了幾處車輛交匯點。2017年下半年,我們正式啟動了道路修繕工作。當時,只要家中有勞動力的基本上都參與了,僅僅用了不到一周的時間就完成了路基砌建設、路面重鋪和護欄安裝等工作。這次集體行動再次體現出了村莊的內部團結與凝聚力,也體現出新時期農村居民高昂的精神風貌。二是道路除雪。雖然年關將至,但是外出務工的主要勞動力都還沒有回來,在家的主要是老人、婦女和兒童。為了儘快清掃積雪,在縣城務工的青年人在微信群里發出了集體掃雪的倡導,很快幾個年輕人就表示積极參与。當天上午,掃雪活動開始時,已經有30餘人參與活動,而其中大部分人都是年齡在60歲以上的人,其中不少人就是公益紅包群所慰問的老年人。掃雪的人當中,年齡最大的有80多歲,最小的只有10歲。

正是因為親身參與或是看到了以上的事件,我才發現,鄉村振興充滿希望,而其關鍵則在於如何充分地激發鄉村居民的主體性和積極性。鄉村既是國家的鄉村,更是鄉村人的鄉村,沒有鄉村居民對鄉村振興的積极參与和貢獻,鄉村振興也許會成為美好的「單相思」,最終可能難以取得好結果。

故鄉曾經承載了個體的諸多過去,還承載著一個時代、一個社會、一個國家的歷程,同時也影響著個體、國家、社會的未來。作為個體,我們即使已經走出村莊定居城市,我們與鄉村的聯繫仍舊難以割斷,我們的食物,我們的鄉情,我們的兒時記憶等,都留有濃厚的鄉村味道。故此,每個人都應當行動起來,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內,為自己的家鄉作一些貢獻和努力。也許,我們無法改變村莊減少的命運,我們卻可以讓鄉村轉型的過程少一些陣痛,讓鄉村居民在生活中多一份溫暖。不做時代的旁觀者,不做故鄉的旁觀者,新時代,我們期待自己的新作為。

文章原載於社會科學報第1599期第1版,轉載請註明出處,文中內容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報立場。

-大家都在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社會科學報 的精彩文章:

「三大變革」引領世界經濟邁向新周期
二維碼進兩會,「數說」中國五年成就!

TAG:社會科學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