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健康 > 腳跟疼痛對照表,最嚴重是骨質關節病變!用這個足浴方好了大半!

腳跟疼痛對照表,最嚴重是骨質關節病變!用這個足浴方好了大半!

【大臉說】在生活中我們經常會遇到腳後跟疼的問題,有時候疼起來非常的難受。出現了腳後跟疼痛的情況,說明足跟的骨質、關節、滑囊、筋膜等處發生了病變,一定要及時調理。

足跟更是有人類"第二心臟"之稱,中醫理論《黃帝內經素問》中指出:"陽氣起於趾表,陰氣起於趾里。"足三陰經脈,足三陽經脈都直通至臟腑。腎為先天之本,脾為後天之本。足部的足少陰腎經,足太陰脾經直通腎脾,足可以說是人體的"第二心臟"。

我們足部的經絡是通往全身的,是全身的經絡之根,腳後跟疼,就是身體發出的警告。

腳後跟疼的原因

腳後跟疼是一種常見病,曾被認為多發生於45歲以上的中老年人,但是現在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出現腳後跟疼的情況,尤其是長期愛穿高跟鞋的女性,逐漸呈現年輕化。很多朋友都受到它的困擾:腳後跟有針刺感,不紅不腫、用手碰觸發熱、長途步行後疼痛加重、用力過猛會引起劇烈疼痛;用手指觸壓疼痛劇烈等。

1、肝虧腎虛

肝腎及其分支別絡繞跟部行走,肝主筋、主藏血,而腎主骨、主藏精、精生髓。年老之體,肝腎不足,精血虧虛,經脈失充,則筋失所養,骨失所主,骨萎筋弛,故站立或行走時跟部酸痛、隱痛、乏力,疼痛喜按,觸之痛減。

2、足底脂肪墊萎縮

老年人的足跟痛較為複雜,除了以上兩種可能的原因外,還有老年人本身的足底脂肪墊萎縮,其緩衝震蕩、防止摩擦的作用減弱,使局部更容易受到損傷而出現疼痛。

3、慢性勞損

常年從事久立或體力工作,足部肌肉長期處於疲憊勞累狀態,氣血不足,瘀血阻滯,從而使骨骼獲得營養受到阻礙,導致跟骨部受損,因而產生疼痛 ,比如足底筋膜炎足跟骨刺。

4、外傷衍生

由於日常生活中的不小心摔倒或挫傷,腳跟用力過度,損傷筋脈,致使氣血不暢而引起跟部疼痛 ,比如跟腱炎。

5、氣滯血瘀型

各種原因導致局部血行緩慢、瘀血阻滯,脈絡被阻,則氣血運行不暢而痛,且痛有定處,疼痛拒按,行走受限。

6、風濕入侵

久居濕地,常涉水濕,使寒邪入侵機理,氣血運行不暢,致衛陽不固,經氣不利,日積月累,誘髮腳跟疼痛。比如產後足跟痛。

7、足跟骨刺

跟骨退行性改變導致的骨質增生,即「骨刺」,也是導致足跟痛的常見原因之一。當「骨刺」長期存在,且長「骨刺」的跟骨長期負重或負重過大,引起局部充血和發生無菌性炎症時,刺激病變部神經,足跟才會痛。

7、跟腱炎

由於各種原因造成的過度使用可導致跟腱內的纖維發生慢性損傷,如超負荷的運動、頻繁在硬性地面如公路上奔跑、爬山等,均可引起跟腱炎。

8、跟骨後滑囊炎

最易發生在跟腱與皮膚之間的滑囊,由不合適的高跟皮鞋摩擦損傷引起。滑囊壁可變肥厚,囊內充滿滑液,局部腫脹,並有壓痛。

如何緩解足後跟痛

足跟病是一種很常見的疾病,長期的腳跟痛是非常難以忍受的,這時就需要去治療。治療也有很多的方法,對於不同的情況,可以選擇不同的方法。

中藥治療

足跟痛是臨床常見癥狀之一,雖不是什麼大病,治療卻相當棘手。其發病特點是晨起下床後疼痛劇烈,常跛足而行,適當活動後疼痛稍減,正常而行。不走路則不痛。其發病機理,前賢都認為系腎虛之故,千百年來,舉世同音,已成定論。

一個足跟痛的病人,工作和生活都受到了一定限制,相當痛苦。近幾年來,筆者根據「緩則治其本、急則治其標」的原則,從臨床實踐中摸索出了一個連熏帶洗的處方,用於治療足跟痛,療效較好且起效快捷。茲簡介如下:

1.方葯組成:

川烏30克,草烏30克,膽南星15克,透骨草30克,威靈仙30克,蒲公英30克,皂刺15克,防風30克。

2.用法:

諸葯相和放於盆內加水2000毫升,煎煮30分鐘取下後加食醋100毫升,起初溫度過高可將患足置盆口上蓋一白布熏蒸,待溫度適宜後再將患足放於藥液內浸泡,總共時間不少於30分鐘。藥液可於第二天加熱後重複使用,一般夏季用2~3天,冬季用一周。

3.注意事項:

本方為外用方劑,切忌內服。

方中川烏、草烏、膽南星為孟浪之品,是否會對胎兒造成影響尚不得而知,故孕婦應慎用。

封閉治療

「封閉針是將藥物注射到疼痛的部位,達到消炎、止痛的目的,並有緩解局部肌肉緊張的作用。時間長的可管數年以上,短的數周,視病情輕重,時間長短不定。這是一種對症治療措施,對消除局部的疼痛癥狀有較好的效果。

其實通過封閉型治療以及中藥治療是很有效的治療足跟病的方法,若是還不行的話,可以試試手術來治療。

足後跟痛的緩解和預防

當你出現腳後跟疼時,除了及時前往醫院接受專業治療外,還可以採取下面的辦法來緩解疼痛:

自我按摩

第一步:用拇指或拇指指間關節按揉足跟部2-3分鐘,重點在足跟壓痛點。

第二步:按揉崑崙、申脈、仆參、金門、太溪、照海、大鐘、然谷穴各1分鐘。

第三步:用手掌掌面擦足跟部,使之溫熱。

第四步:微握拳,以拳眼叩擊足跟部,力量以能耐受為度,約30次。

空蹬車、勤踮腳

經常做腳底蹬踏動作,增強跖腱膜的張力,加強抗勞損的功能,減輕局部炎症。

盡量避免長期站立,長期行走,可以經常踮腳。踮腳有利於通暢足少陰腎經,腎經氣血通則腳後跟可得到滋養,疼痛也就緩解了。

穿舒服的鞋

建議多穿軟底鞋、「小坡跟」鞋,鞋跟高度在2~3厘米高為最佳,這樣使全身重心前移,減少足跟部受壓。

使用足跟墊、足弓墊

足跟墊即在稍厚的鞋墊上畫出痛點的位置,挖空,在空處墊上藥包。可用威靈仙、白芷以1:1的比例打成藥面做成藥包。當然也可不墊藥包使用。

平足者且有足跟痛者,建議在久站、久行之前墊好足弓墊。

足弓墊在藥店可以買到,年青人建議選購硬質足弓墊,中老年人建議選購軟質足弓墊。

自製足弓墊需滿足下列要求:軟墊高度2~3厘米,並使內側高外側低,中央高前後側逐漸變平,呈斜坡狀。

勤踩毛巾

膝蓋伸直,然後拿一條毛巾置於腳掌前端,二手分別握住毛巾二側,向內用力拉至筋膜有感覺到被拉扯為止;每次拉扯後停留10秒鐘再放鬆,重複10次。

此動作可舒緩筋膜緊繃,增加筋膜彈性。

在生活中,跟腱周圍炎、跟部滑囊炎、跟骨骨刺、距跟關節炎都會引起腳後跟痛。在平時我們可以選擇穿輕軟合適的鞋子,使用海綿跟墊,減輕足跟壓力,防止跟骨損傷。堅持足部鍛煉,以增強肌肉韌帶的力量和彈力。

【尾記】 關於大臉君

大臉君,權威健康營養師,實用不啰嗦的養生資訊,10萬達人的健康選擇。如果您有健康養生方面的疑問,歡迎留言,大臉君會為您撰寫文章解答疑問!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大臉君 的精彩文章:

手部痛癢對照表,經常手指脫皮長倒刺,一杯米醋就把它泡走!
春天就要到,養肝補腎正好時,一年大事不宜遲!

TAG:大臉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