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歷史上距離稱帝只差一步的4大權臣,第2位留下一個影響至今的成語

歷史上距離稱帝只差一步的4大權臣,第2位留下一個影響至今的成語

秦始皇嬴政一統天下後,稱自己為始皇帝,從此,「皇帝」就流傳後世,結果皇帝人人都想當,很多人為爭奪皇位打得頭破血流、妻離子散、父子反目成仇。但有的人偏偏不想當皇帝,結果反而成了皇帝,比如後唐李煜和宋徽宗;還有的人甚至當了兩次皇帝,比如晉惠帝司馬衷和明英宗。

當然,還有的人,距離稱帝僅差一步,差一點就可以當皇帝,只要個手續即可,可就是沒辦下來。這類人以權臣居多,權臣通常都在機緣巧合下取得軍政大權,控制朝局,培植政治網路,最後皇帝的權力變得越來越微弱。當皇帝弱勢到微乎其微時,權臣往往就想自己取而代之。比如下面這四個權臣。

第一位是曹操。

曹操是一個著名的歷史人物,也是歷史上頗具爭議的一個人,我們一說再說,他身上的標籤實在太多。

曹操出生於東漢亂世,而且他本來就是一個不安分的人,史書記載,他任性好俠、放蕩不羈,不修品行,不研究學業。所以,這樣人在亂世很容易搞事。

而且我們也看到了,公元189年,曹操到了陳留,「散家財,合義兵」,號召天下英雄討伐奸臣董卓。之後曹操開始了東征西討、南征北戰、逐鹿中原。

後來有了一定基礎後的曹操,在謀士的建議下將漢獻帝接了過來。漢獻帝也沒有想到,在這混亂的年頭居然還當真有人惦記他,尊奉他。君臣相見,都感慨萬分。而且馬上任命曹操為大將軍,曹操的權力合法化了。

從此,曹操便以天子的名義征討四方,對內消滅二袁、呂布、劉表、馬超、韓遂等割據勢力,對外降服南匈奴、烏桓、鮮卑等,統一了中國北方。

統一中國北方的曹操陳兵長江,準備一統天下,結在赤壁之戰中被孫劉聯合擊敗,從此,再也不敢南下。一統天下的美夢也破了。

赤壁之戰雖然失敗,但不妨礙曹操進一步掌權。

公元216年,建安二十一年,漢獻帝冊封曹操為魏王,位在諸侯王上,奏事不稱臣,受詔不拜,以天子旒冕、車服、旌旗、禮樂郊祀天地,出入得稱警蹕,宗廟、祖、臘皆如漢制,國都鄴城。王子皆為列侯。他名義上還為漢臣,實際上已是皇帝。

所以說,曹操距離稱帝只差一步,但最終沒有稱帝,具體原因我們不得而知。不過他說「江湖未靜,不得讓位,至於邑土,可得而辭。」我覺得意味深長。

當然,最後他還是把這道手續留給了自己的兒子曹丕。

第二位是司馬昭。

司馬昭是司馬懿的兒子,他跟司馬師都是司馬懿和原配張春華生的。司馬懿這個老狐狸,裝了幾十年後,終於將魏國大權攬入司馬氏手中。當然,司馬懿最終抵不過年齡,當不了這個皇帝。司馬懿去世後,先是司馬師掌權,司馬師通過一系列的精心表演,終於獲得了人心。獲得人心後的司馬師朝著魏晉禪讓計劃邁進。

為此,司馬師先是廢掉齊王芳,立魏廢帝曹髦(mao)為帝,結果此舉招致魏吳邊境重將的反對,而司馬師在前往平亂中,傷勢加重,一命嗚呼了。

司馬師去世後,弟弟司馬昭成功接管其全部軍政大權,而他隨後即展開進一步鞏固司馬氏家族勢力的一系列行動。

公元260年,曹髦見威權日去,國家政事自己不能作主,心中不安,於是他深夜密召王沈、散騎常侍王業、尚書王經等人,這些人都憤慨說:「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啊!」

可惜王沈、王經都是司馬昭的人,所以,這個計劃被司馬昭知道了。

翌日,曹髦行動了,他帶領親兵攻打司馬昭的相府,相府的兵丁並無一人膽敢上前。賈充隨即大聲呵斥諸將說:「司馬公平時養活你們,不就是為了用在此時嗎?」

話音剛落,太子舍人成濟就迅速拿起戈刺向曹髦,二級果曹髦當場被刺駕崩。曹髦死後,司馬昭不忘假惺惺表演一番。

後司馬昭又成功滅了蜀國,而司馬昭憑藉這一功勞被加封為晉公。六個月後又被封為晉王,這就距離稱帝只差一步了。

公元265年,正當司馬昭準備完成最後一道手續的時候,突然去世了。這道手續也只好留給他的兒子司馬炎了,同年,司馬炎廢掉曹魏,建立晉國。

事實上,司馬昭對後世最大的貢獻就是留下「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這一成語,如今我們依然在用,影響至今。

第三位是王敦。

雖然司馬炎稱帝建立了西晉,也統一了全國,但西晉在經過短暫的繁華後,一蹶不振,隨後陷入八王之亂,最終皇族混戰把國家給搞亡國了。

皇族司馬睿只好衣冠南渡,來到現在的南京,另立朝廷,可是根本沒人「鳥他」,最後還是依靠北方士族琅琊王氏聯合江左主要的名門望族擁護,才能做皇帝。

這也就決定了東晉典型的政治生態:士族門閥政治。準確來說是高級士族輪流坐莊,權威和影響最大的則是四大家族:王氏,代表人物王導、王敦;庾氏,代表人物庾亮;桓氏,代表人物桓溫;謝氏,代表人物謝安。

而四大家族中有兩個人有狼子野心,想做皇帝,那就是王氏的王敦和桓溫。先說王敦。

我們說了,王敦和堂弟王導實際上是東晉王朝的締造者和保衛者。司馬睿就是靠此二人才坐上皇帝的。

所以,東晉的權力實際上在此兄弟手上,具體分工是王導內執朝政,王敦外掌兵符,這就是「王與馬,共天下」。

後來王敦掌控長江中上游的軍隊,統轄州郡,自收貢賦,還被拜為丞相、江州牧,進爵武昌郡公,對東晉政權造成極大威脅。

於是,司馬睿稱帝四年後,王敦於武昌(今湖北鄂州)起兵造反,並很快攻入建康。司馬睿重用的人死的死,降的降,逃亡的逃亡,朝政完全落入王敦之手。

可惜王敦正想取而代之,當皇帝的時候,一命嗚呼了。王敦之後就是桓溫。

第四位是桓溫。

桓溫是兩晉名臣桓彝的兒子,後成為晉明帝的女婿,從此扶搖直上。庾亮去世後,33歲的桓溫繼承帝國大權,出鎮荊州後。

掌權後的桓溫先是滅了成漢,後又征前秦、敗姚襄、伐前燕,兵臨長安,軍進洛陽,取得了東晉有史以來的最大勝利。

正因為桓溫功勛赫赫,所以,被封為南郡公,操縱廢立,意欲奪取帝位。他先是擁立傀儡簡文帝,而後想要簡文帝禪讓於自己。結果簡文帝去世後,並未禪讓,也沒讓他攝政,只是讓桓溫輔政。這讓桓溫大失所望,怨憤不已,距離稱帝就差一步了。

可惜就是這最後一步完成不了,再加上病情加重,不久後,病逝了。

以上就是中國歷史上差一點可以稱帝的四大權臣。他們距離稱帝,僅差一道手續,但最終沒能如願。各有各的原因,總之,身體是一個不可忽視的因素。

朋友,歡迎關注!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玲玲說歷史 的精彩文章:

中國歷史上真正「挾天子以令諸侯」的六個人,第5位影響後世三百年
橫掃亞歐大陸的蒙古鐵騎,遇到此小國後,結果三次慘敗,死傷無數

TAG:玲玲說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