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2)「心」並不在身體內,「心」是否在身體外邊?(宣化上人)(宣化上人

(2)「心」並不在身體內,「心」是否在身體外邊?(宣化上人)(宣化上人

七處征心

二. 破計心在身外

宣化上人《大佛頂首楞嚴經淺釋》

【 阿難稽首, 而白佛言:我聞如來,如是法音,悟知我心,實居身外。】

阿難所立的「心在身內」這個理論,被釋迦牟尼佛給一個當頭棒喝,把他所立的這個見解、這個宗旨破了,心在身內這個理論不成立了。

阿難稽首,而白佛言:我聞如來,如是法音,悟知我心,實居身外:阿難也很明理的,於是就叩頭,又向佛說:「我聽見如來上面所說的理論、這種的道理,現在我明白了!明白什麼呢?明白我這個心不在身裡邊,一定是在外邊呢!」他的心也不知道什麼時候跑到外邊去了?他現在突然間就這麼說了!「如是法音」,是這種法的音聲。

【 所以者何?譬如燈光,然於室中,是燈必能先照室內,從其室門,後及庭際。一切眾生,不見身中,獨見身外;亦如燈光,居在室外,不能照室。是義必明,將無所惑,同佛了義,得無妄耶?】

所以者何?譬如燈光,然於室中,是燈必能先照室內,從其室門,後及庭際:什麼道理,我說我的心在外邊呢?好像燈光,在房子裡邊點著了。這個燈如果在房裡邊,一定是先照室內,房子裡邊會光明的。然後這個燈光再從房的門口,照到外邊的院子。一切眾生,不見身中,獨見身外:一切的眾生,看不見自己身中的情形,單單能看見身外邊的東西,亦如燈光,居在室外,不能照室:這就好像燈光,這個燈光若在室外邊,就不能照房子裡邊。

因為佛說眾生不見自己心、肝、脾、胃,所以阿難就以為這個心是在外邊;就好像燈在外邊一樣,不能照見屋裡邊的東西。

是義必明,將無所惑:我說這個理論、這個道理,一定是對的,這個絕對沒有什麼疑問的。阿難給自己下決定詞,先下一個判詞。「義」,就是義理。同佛了義,得無妄耶:我現在立這個理論,和佛所說「了義」的道理是一樣的,大約不會錯了吧?我相信佛一定是同意我這個說法了吧?「無妄耶」,就是不會錯了吧?這相信是不會不對了吧?阿難雖然想一定是對的,還是有一個詢問詞。

【編按】以下節自一九八八年六月十四日「主觀智能推動力」講座

人在世界上,各有所長,各有所短。阿難尊者的長處是什麼呢?就是博聞強記,記憶力非常強。從書上,他看得多,也記得很多;聽人家講的,他也記得很多。因為記得多了,他就無所適從了,於是就用他這個心意識,來揣測佛所說的這個「心」。

他現在支吾搪塞的,有的時候又說在裡邊,有的時候又說在外邊,有的時候又說在中間,各處這麼追尋這個心。他不知道這個心不用追求,無處不是;他沒有見性,所以也不明心。這並不是他的邪見,也並不是他用邏輯學怎麼樣;他就是這樣,就是用心意識用慣了。所以他一開口、一想,都是在心意識上做功夫呢!他沒有到真正法的本源那個地方。所以這個不能說他不合乎邏輯學,也不能說他合乎邏輯學,不能說他是正見,也不能說他是邪見。只可以說是妄測、妄見的一個偏執,他生大執著了。

他因為生大執著,過不去這個關,所以處處都是荊棘,處處碰壁,處處都不合法的本源這個道理。所謂:「識心達本源,大地無寸土。」又在禪宗里說:「若人識得心,大地無寸土。」你若認識這個心了,那遍地都不是土所成就的。是什麼呢?七寶所莊嚴的。可惜就是你沒有能識得心,所以到處就收拾垃圾!

──「主觀智能推動力」講座至此

【 佛告阿難:是諸比丘,適來從我室羅筏城,循乞摶食,歸祇陀林,我已宿齋。汝觀比丘,一人食時,諸人飽不?】

阿難以為他的心跑到外邊去,用燈光來做比喻,佛一定是印可的了,一定說他這一次是對了!殊不知佛也不講他這個。

佛告阿難:佛告訴阿難,是諸比丘,適來從我室羅筏城,循乞摶食:現在在這講堂里的一切大比丘,方才跟著我在室羅筏城,「循乞摶食」,「循」,當順字講;順著一家一家的次第,這就叫循。「乞」,去乞食。「摶食」,是左手托著缽,然後用右手抓著飯吃。在印度吃飯,摶東西吃,是用手抓著吃。現在緬甸出家人吃飯,還是托著缽,用手抓著吃;也不用調羹(湯匙),也不用筷子,就用手抓著飯這麼轉一轉,然後再吃。他們說這樣吃較香,有飯味;究竟是不是有飯味,我是沒有試過,因為沒有這種習慣。佛當初乞食回來,菜飯也都是用手抓著吃,沒有筷子、調羹的。

歸祇陀林:去化緣回來,回到了祇陀林──就是祇陀太子布施的這個樹林子。我已宿齋:「宿齋」,就是停止不吃,已經吃飽了。現在我已經吃飽了,汝觀比丘,一人食時,諸人飽不(音否):你看一看這一切的比丘,一個人吃飯的時候,大家是不是會飽呢?佛這麼問阿難。你們若不明白這個道理,明天可以我一個人吃飯,你們都看著我,試試你們飽不飽,那就證明經典這個意思了!

【 阿難答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是諸比丘,雖阿羅漢,軀命不同,云何一人,能令眾飽?】

阿難答言:不也世尊:阿難聽佛這樣問他,就說:「世尊!不會飽的。」這個「不」字讀「弗」,也當「不」字講。何以故:阿難恐怕佛不明白,又給佛下了一個註解,就說:世尊!什麼緣故我說他們不會飽呢?是諸比丘,雖阿羅漢,軀命不同:這一切的大比丘,雖然都是證果成阿羅漢,都有了神通,但是他們的身體面貌都不一樣的,各人有各人的身體和性命,不是一個的。云何一人,能令眾飽:有什麼理由可以說,一個人吃飯,能令大家都飽了呢?如果大家是一個,那麼一個人吃飯,這一切的人就都飽了;但是他們不是一個,是各有分別的。所以說沒有這個道理的。

【 佛告阿難:若汝覺了知見之心,實在身外,身心相外,自不相干。則心所知,身不能覺;覺在身際,心不能知。】

佛告阿難:釋迦牟尼佛聽見阿難這樣回答:一人吃飯,眾人不能飽。又告訴阿難說:若汝覺了知見之心,實在身外:假如你覺察、分別、知見這個心,實實在在是在身外。身心相外,自不相干:那麼身是身,心是心,它們互相沒有一種連帶關係。你身,是你的身;你心,在身的外邊,互不相干的;你也不管我的事,我也不關你的事,已經分家了,身和心不在一起了。

則心所知,身不能覺:那麼你心所知道的,你的身就不能有所感覺,不能覺察到。「覺」,是感覺。覺在身際,心不能知:為什麼這樣說呢?因為覺在你身上,你心也不知道;這就是身和心分家了。

【 我今示汝兜羅綿手,汝眼見時,心分別不?阿難答言:如是世尊!佛告阿難:若相知者,云何在外?】

我今示汝兜羅綿手:我現在指示你我這個兜羅綿手。佛的手非常細軟,又滑又軟,像棉花似的。汝眼見時,心分別不:你眼睛看見我這兜羅綿手時,心裡分不分別我的手是兜羅綿手呢?阿難答言:如是世尊:阿難答覆說:「是的,我眼睛看見,心裡就分別。您所說的這個道理是對的,世尊!」「如是」,是這樣子,也就是對了。

佛告阿難:佛又告訴阿難了,若相知者,云何在外:如果你眼見時,心便會知道,怎麼說你的心是在外邊呢? 但是佛也沒有說他的心在裡邊,前面已經說他的心在裡邊是不對的。那麼現在阿難的心又跑到外邊去了,佛說在外邊也是不對的。因為你若心在外邊,你眼所見的,心裡就不應該知道;它在外邊,你怎麼會知道呢?

【 是故應知,汝言覺了能知之心,住在身外,無有是處。】

前面既然阿難說「心在身裡邊」這個理論立不住了,於是就又轉計,說「心在身的外邊」。那麼世尊就又用種種的比喻,來開導他。可惜阿難只知道用生滅的這個識心,來推測佛法,而不知道常住真心,性凈明體。所以佛說:「我示你兜羅綿手,你眼睛看見,心裡生不生分別?」阿難說:「我生分別,對的!我眼睛看見這兜羅綿手,心裡就想:啊,佛這個兜羅綿手是最好了!這也是三十二相之一。這是我心裡生出一種分別心,生這一種愛樂的心,是這樣的,世尊!」佛就告訴阿難:「假設你眼睛看到,心裡就知道,身心相知,這個心就不應該在外邊。你怎麼說心在身外邊呢?你有什麼理由,說心在外邊?快講!」有這麼個語氣。所以佛接著又給他批了:這是錯誤的!

是故應知,汝言覺了能知之心,住在身外,無有是處:因為這個,你就應該知道,你所說的「能覺察而明白的這種能知之心,在你的身外邊」,是不對的!你明白嗎?

談到兜羅綿手,我現在告訴你們一個相人的法,無論誰,你摸他的手好像棉花那麼軟,這個人是有貴相,將來會出貴的,所謂「手軟如綿,富貴已攀」。普通的人手都很硬的,我知道我的手像木頭那麼硬,不像棉花那麼軟。誰的手像棉花那麼軟,這個人將來會有點辦法。不過,不單是手軟,若單因為手軟,你說他將來會做轟轟烈烈的大事,這也不一定。你還要看看他的相,是不是一個英雄?是不是一個豪傑?是不是一個大丈夫相? 我以前遇著兩個人,他們手都非常軟的,但是這兩個人在我知道的時候,都沒有什麼大的發達。為什麼?就因為他們相貌不配,其貌不揚。總而言之,人手軟,也是一個貴相。

【編按】以下節自一九八八年七月四日「主觀智能推動力」講座

「七處征心」破阿難的執著;那麼這不是單單破阿難的執著,也破我們所有人的執著。我們現在看見這一段經文,也自己應該迴光返照,想一想:我們每一個人這個「能知覺了的心」在什麼地方?你若能認識這個心,就明白佛法了;若沒認識這個心,那還是沒有明白佛法。

──「主觀智能推動力」講座至此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楞嚴咒專弘平台 的精彩文章:

夫婦分為「有緣」和「有怨」兩種
癌症到底是什麼樣的起源?

TAG:楞嚴咒專弘平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