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石鐘山記(四)

石鐘山記(四)

石鐘山記(四)

石鐘山記(四)

圖片來源於網路


本文是一篇以記游來昭示哲理的散文,通過記敘考察、探究「石鐘山」得名緣由的過程,說明凡事必須親臨實踐、調查研究,才能獲得真相,切不可主觀臆斷、輕信傳言。文章將抽象的說理寓於生動的記敘中,議從記發,記從議起,富有感染力和說服力。


【原文】

事不目見耳聞而臆斷其有無,可乎?酈元之所見聞殆與余同,而言之不詳;士大夫終不肯以小舟夜泊絕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漁工水師雖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不傳也。而陋者乃以斧斤考擊而求之,自以為得其實。余是以記之,蓋嘆酈元之簡,而笑李渤之陋也。


【譯文】

凡事不是親眼所見、親耳所聞,只憑主觀想像來判斷它有沒有,可以嗎?酈道元的所見所聞大概和我相同,但是講得不詳細。一般士大夫又始終不願像我這樣乘小船夜晚停在絕壁之下仔細觀察,所以沒有誰能了解真相;而漁人和船夫,即使知道真相卻說不出道理來,這就是石鐘山用「石鍾」命名的來歷不能流傳於世的原因。而那些見識淺陋的人竟然以用斧頭敲打石塊的方法來尋求「石鍾」命名的原因,還自以為找到了正確的答案。我因此記下這次遊歷的經過,既嘆息酈道元記載的簡單,又好笑李渤見識的淺陋。


編自:中華書局《古文觀止》

作者:【宋】蘇軾

編輯:瑜琪


【往期精選】

石鐘山記-蘇軾(二)

石鐘山記-蘇軾(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一粟文化 的精彩文章:

司馬紹轉移目標巧脫身
嬌娜(五)

TAG:一粟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