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幫你劃重點:腦出血的診治

幫你劃重點:腦出血的診治

本文主要梳理了腦出血的病因、發病機制、病理,在有效吸收了本節的內容後,下一篇將深入臨床,講解腦出血的臨床表現以及治療原則、治療方法。從基礎到臨床,方能構建對該病全面的認識。

整理|毛栗子君

講者|杜志剛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地壇醫院

來源|醫學界神經病學頻道

腦出血是致殘率、病死率最高的腦卒中類型,占所有腦血管病的20%~30%,急性期病死率為30%~40%,是嚴重危害人類健康的疾病之一。為了更深入地認識腦出血這一臨床急症,來自北京地壇醫院的杜志剛主任為我們梳理了腦出血的診治要點,現在來一起學習一下。

1

百轉千回的血管——腦複雜的供血系統

為什麼會發生腦出血,得從腦部這一複雜組織的解剖結構說起。

腦的動脈血液供應來自:① 頸內動脈系統;② 椎-基底動脈系統。

頸內動脈:頸內動脈經破裂孔進入顱內,顱內段穿硬腦膜經海綿竇,依次分出眼動脈、後交通動脈、脈絡膜前動脈、大腦前動脈(視交叉旁分出),終支為大腦中動脈。頸內動脈系統供應:額葉,顳葉、頂葉和基底核等大腦前3/5的血流,又稱腦的前循環。

椎-基底動脈系統:雙側椎動脈入顱後分出小腦後下動脈,行至橋延溝匯合成基底動脈,依次分出小腦前下動脈、腦橋支、內聽動脈、小腦上動脈,至腳間窩基底動脈分成左右兩條大腦後動脈。

兩條大腦後動脈向上呈環狀,並發出多支丘腦穿通支、丘腦膝狀體穿通支和脈絡膜後動脈,皮層支供應大腦顳葉底面和枕葉。

椎基底動脈系統供應腦後部2/5,包括腦幹、小腦、大腦半球後部以及部分間腦的血液,又稱腦的後循環。

2

血管不可承受之重——病因及發病機制

正常腦動脈能耐受1500mmHg壓力而不破裂,長期持續性高血壓,使腦內小動脈硬化,發生脂肪玻璃樣變,形成微小動脈瘤,當血壓突然升高時,血管破裂出血。

腦出血的病因較多,常見的有以下幾種,其中高血壓性腦出血是最常見的病因。

常見:

1.高血壓、腦動脈硬化;

2.先天性動脈血管畸形或動脈瘤,Moyamoya病;

3.血液病(白血病、再障、血小板減少、血友病等);

4.抗凝或溶栓治療及梗死後的腦出血;

5.類澱粉樣血管病。

少見的病因有:

1.腦動脈炎,病毒感染導致管壁壞死破裂;

2.VitC及K缺乏,腦內小血管內膜壞死;

3.原發性或轉移性腫瘤。

腦出血易發生出血的動脈有:(詳情可見下圖所示)

?1.大腦中動脈分支→豆紋動脈外側支

?2.大腦後動脈的分支→丘腦穿通動脈

?3.大腦後動脈的分支→丘腦膝狀動脈

?4.橋腦出血是基底動脈分支→旁正中動脈

?5.小腦出血→小腦上動脈分支

?6.腦室出血→脈絡叢血管破裂

2

亂成一鍋粥——腦出血的病理

絕大多數高血壓性ICH在基底節的殼核和內囊處最常發生,約佔ICH的70%。其次為丘腦、腦葉、腦橋、小腦、腦室等。

ICH癥狀的產生主要是由於腦組織局部出血,血腫形成引起的腦水腫,腦組織受壓、推移、軟化、壞死等。出血側大腦半球水腫、腫脹明顯,可致該側腦室明顯變形以及向對側推移,重者可形成腦疝,腦疝是各類腦出血最常見的直接致死原因。

基底節區ICH血液可破入側腦室和蛛網膜下腔。在新近出血的病灶中,受出血破壞的腦組織呈現不規則的腔,腔內充滿了凍狀液化的血液,腔的周圍是軟化帶,由於出血水腫造成局部靜脈引流受礙而致軟化帶有較多斑點狀出血。

急性期後血塊融解,吞噬細胞清除含鐵血黃素和壞死的腦組織膠質增生,小出血灶形成膠質瘢痕,大出血灶形成中風囊。

本文主要梳理了腦出血的病因、發病機制、病理,在有效吸收了本節的內容後,下一篇書將深入臨床,講解腦出血的臨床表現以及治療原則、治療方法。從基礎到臨床,方能構建對該病全面的認識。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醫學界神經病學頻道 的精彩文章:

起床啦!再睡要阿爾茨海默啦!

TAG:醫學界神經病學頻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