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諾亞財富派的智能金融征途

諾亞財富派的智能金融征途

正當平安集團分拆旗下金融科技平台——陸金所與金融壹賬通赴港上市之際,諾亞財富也在悄然厲兵秣馬。

知情人士透露,近期諾亞財富旗下智能投顧平台財富派正在運作新一輪股權融資,未來擇機尋求海外上市。

財富派CEO黃俊鵬表示,「我們希望能引入一家大型科技公司作為戰略投資者,進一步提升智能化基金組合投資在無人工干預下的投資效率。」最終財富派將以獨立上市為主,與諾亞財富傳統線下私人銀行業務形成差異化發展。

數據顯示,截至今年2月底,專註公募基金產品智能化投資的財富派累計成交量超過600億元。不同於其他智能投顧主要依賴演算法程序與人工干預相結合模式,財富派精選組合中的一隻智能投顧模型實現了「無人工干預」,即所有公募基金調倉決策完全通過智能化投資模型自主發出。

目前,這套無人工干預的智能投顧模型成績斐然。自2017年11月上線以來,智能組合1號前後經歷兩次股市大跌,同期上證指數最大回撤高達12.07%,收益率為-3.7%,智能組合1號歷史最大回撤僅8.61%,相對收益率為1.31%。(數據截至2018.2.27)

在黃俊鵬看來,取得這樣的成績,主要得益於AI技術通過大數據分析與深度學習,進一步提高信息獲取優勢與信息處理效率,令整個投資效率得以不斷提高。

他也並不否認,財富派為此歷經了相對漫長的業務轉型發展——從一家基於互聯網的提供非標資產的財富管理機構,向真正意義上的智能投顧機構「進化」。

「不過,這種無人工干預下的智能投顧模型能否保持長期超額收益,還需要在資本市場上進行實戰檢驗。畢竟智能投顧剛剛興起,其技術成熟度與業績穩定性還有待考量。」一家創投機構負責人向記者透露,這也是當前創投機構對此相對謹慎的原因之一。但不少大型金融機構與科技企業卻在積極布局,他們相信這個領域很快會出現新的獨角獸企業。

智能之路

早在2014年3月,財富派正式成立,開啟向互聯網用戶提供非標金融資產等財富管理服務的征途,此舉也被業內人士視為諾亞財富開始布局互聯網金融。

隨著金融監管趨嚴,黃俊鵬發現業務發展模式變得越來越窄——一方面非標資產的穿透式監管力度增加,導致整個業務有巨大的合規壓力; 另一方面非標金融產品的定製化運營,只是一種「監管空白」下的創新業務,其實並無實際的金融創新。

「這是全球性的潮流。就是非標產品正在向標準化金融產品,如公募基金產品,大規模的進行轉換。舉個例子,大部分人覺得華爾街上的主角是對沖基金。但是全球對沖基金規模僅3萬億美元,公募基金規模高達47萬億美元。「黃俊鵬說。

跟大家想的不一樣,對信息高度透明、交易成本更低的保險、公募基金、ETF等品種反而是大部分中產家庭開展投資組合的最佳選擇。而不是那些「新奇特「的非標產品,如P2P、外匯、貴金屬,還有中國市場特有的「信託」和「資管產品」等等。

黃俊鵬向記者指出,這促使財富派決定轉型——以公募基金代銷為切入口,構建強大的公募基金的篩選能力,從而打造基於大數據分析與深度學習的智能投顧業務模式。

回顧財富派4年來的發展,財富派走出了一條「精選基金——投資組合——智能投顧」,未來再轉型資產管理的金融平台業務的探索之路。

財富派投研團隊從0到1建立了公募基金篩選體系,從4000隻基金中篩選出每季度最適合投資者群體的基金,每年度推薦基金不多於12隻。2017年,公司推出了歌斐的公募基金精選組合。

2017年,當人工智慧的風口到來,黃俊鵬敏銳地意識到了其中的商機。「對二級市場而言,甚至是對整個投資而言,投資本質上其實就是一種信息處理。很多基金經理去做投資的時候,都是嘗試著去創造比市場更多的信息優勢。我們認為,用大數據+人工智慧+量化這樣的技術,能夠創造新的信息。信息優勢,到投資這裡,會變成投資優勢。」

去年,財富派首先自建底層交易系統——連接逾4000隻基金的交易結算;其次,財富派積累起大量公募基金產品以往的交易數據、投資業績、投資風格等信息,從而提升投資決策的準確性。

「整個2017年,我們為此組建了約20人的FIN AI(智能投資團隊),其中不少核心AI人才來自於為美國大型養老金管理投資的大型資產管理機構。」黃俊鵬透露。

在他看來,這很大程度提升了財富派在公募基金領域的投資能力,令智能基金組合能在牛熊兩市都能獲得不錯收益。

資本為何投資?

在向智能投顧轉型征途上,財富派先後迎來兩輪融資,最初是紅杉資本領銜的pre-A輪千萬美元股權融資,2016年底又獲得一家大型保險公司領投的2億元人民幣A輪股權融資。

多位創投機構人士也坦言,當前技術能力儼然成為他們決定是否投資智能投顧平台的最大考量標準之一。以往,不少智能投顧平台「標榜」自己擁有很大智能投顧研發能力,實質上僅僅是引入一套量化投資模型「充數」,不少投資決策仍然需要人工操作完成,無法實現真正意義上的「無人工干預」與智能化投資。一旦資本市場知道「真相」,就會將這類機構看成量化投資團隊,而不是真的智能金融平台,其估值隨之大幅縮水。

「為此,我們會先觀察智能投顧平台能否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實現穩健收益,其業務流程是否真正體現智能化投資與無人工干預,其投資策略是否贏得投資者青睞,業務收入模式是否具備可持續性等,才考慮是否投資。」一家創投機構負責人告訴記者,這也是當前創投機構對智能投顧領域的投資相對謹慎的主要原因之一,甚至也是智能投顧機構能否在未來行業洗牌過程脫穎而出,成為獨家獸企業的最大標杆。

此外,監管趨嚴也可能影響智能投顧平台的未來發展前景。儘管相關部門尚未對智能投顧平台出台專門的監管細則,但按照現行的監管思路,智能投顧平台各項業務需具備相應的金融業務牌照,且定位在信息中介平台。

「當前一直我們與地方金融辦保持深入溝通,讓他們了解我們的投資模型與投資效率,以及相應業務操作的合規性。」黃俊鵬直言。(編輯 林坤)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21世紀經濟報道 的精彩文章:

2018年基建投資難以高速擴張 資金投向結構再優化
不如預期,2017印度經濟回望

TAG:21世紀經濟報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