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75年只做一件事 「超人」李嘉誠是如何煉成的?

75年只做一件事 「超人」李嘉誠是如何煉成的?

90歲的李嘉誠退休了。

徐秋雨 初彥墨2018/03/17 19:00來源:界面新聞

字體:宋

李嘉誠的最後一場業績會 都說了什麼?

這是一場意義非凡的業績會,李嘉誠最後一次作為長實系掌門人出席。

牛牧江曲2018/03/16 20:30瀏覽 27.3W來源:界面新聞

字體:宋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3月16日,長江和記實業有限公司(00001.HK)在香港皇后大道長江集團中心公布其2017年度業績,這也是在職46年的李嘉誠最後一次以董事局主席身份出席長和的業績會。

在界面新聞拿到的一份李嘉誠致內部員工信中,李嘉誠寫到「『穩健中求進步』是我們的主軸,敏銳的直覺是我們的動力」。在時長一個多小時的業績會中,李嘉誠也作出了總結,公司的方針是「穩健中求進步」。

再回應「撤資」傳聞

2015年左右,隨著李嘉誠不斷出售內地物業、頻頻赴海外投資,李嘉誠內地撤資的聲音四起。儘管李嘉誠曾多次作出解釋,但「李嘉誠跑了」已成為他隨後幾年難以抹去的標籤。

在這場意義非凡的業績會上,李嘉誠再次正面回應撤資質疑。

他直言「一般經濟知識都沒有」的人才會說他「走資」。李嘉誠表示,真正的所謂「走資」,對公司沒有了興趣就賣股票,而「我過去20多年來,除了賣還有買,一生來講,我買的股份是多過賣的。」

李嘉誠還表示,「有些人都忘記我們在中國臨海這裡,已經有400億的項目經營。這個項目還會再加大,再做長遠。」此外,李嘉誠還稱,北京東方廣場現在是集團最龐大的資金,集團亦是其中的最大股東。

除了內地,李嘉誠也曾多次出售其香港的資產,而這也是他飽受撤資質疑的原因之一。

對此,李嘉誠稱其在外國賺的錢有一些錢是迴流到香港的。他表示,香港的資產有些賣掉了,但同時也買入了一些香港物業,如位於荃灣的商場,「做生意買賣是正常的。」

中環中心收購劇情再次反轉

業績會上,李嘉誠透露了廣受關注的中環中心天價收購進展,但這場延續兩年的收購風波看起來再生變局。

李嘉誠表示,長實目前仍保留中環中心逾七成權益。「集團只出售中環中心超過兩成權益,未來會少收超過百億的租金收入」,且該交易不會令長實的業績有太大影響。

不到五個月的時間裡,中環中心的出售經歷了一波三折的劇情。

2017年11月1日長實集團公告稱,其間接全資附屬公司以402億港元的代價出售香港中環中心股權。買方是中國國儲能源化工集團股份公司(下稱國儲能源)牽頭的中資財團,國儲能源在本次收購中佔有55%的股權,其餘的45%股權分散在幾位港商手中。

今年2月底,彭博消息指出,國儲能源將退出中環中心55%股權的收購,轉由世茂房地產(00813.HK)董事局主席許榮茂與金利豐金融聯合創始人朱李月華接手,二者將分別受讓20%及17%的股份。

而李嘉誠在業績會上的發言,證實了該宗收購買家還未落定,目前尚不清楚「超兩成」的中環中心權益將由誰接盤。

他還透露,出售中環中心將使集團減少8億港元的租金收入,但「我今年一定有把握找多16億的固定收入。」「因為我自己是想穩健中求進步,這是公司的方針。」李嘉誠解釋道。

內地和香港房企各有千秋

近年來,內地房企頻頻「南下」,在土地拍賣、物業收購等方面對香港市場造成了一定的衝擊。內地房企和香港房企也由從前的相安無事變為了競爭關係。

對此,李嘉誠表示,「香港地產做了這麼多年,也有自己的競爭力。」他認為,在內地做房地產,一般來說負債率遠遠高過香港房企,如果內地房企按照內地的方法在香港做是有危險的。而香港的房地產市場根據全球經濟情況變化也會時而面臨風險。「大家都有能力,公平競爭,我不會太擔心。」

在談及香港目前日益高企的房價時,李嘉誠表示,「現在我們的樓價是和一般的市民收入是脫節的。」在他看來,解決香港居住難題需要多一些公屋和居屋,政府則需要加大土地供應,「多一點、快一點,就是我所希望的。」

俊傑評論:其實李嘉誠乾的是什麼勾當自己心知肚明。

二公子李澤楷

相較於李澤鉅,李澤楷是一個叛逆的「挑戰者」存在,始終想擺脫李嘉誠的榮光,在商場上起起落落,但每到關鍵時刻,李嘉誠總會接盤,讓其有驚無險,平安著落。

柯曉斌 彭新2018/03/17 12:35瀏覽 92.4W來源:界面新聞

字體:宋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和其父親李嘉誠一樣,馳騁商界的李澤楷也早已揚名在外。1998年被《時代周刊》評為全球五十位數碼精英之一,1999年以後一躍成為香港十大富豪之一。

1991年,25歲的李澤楷便自主創業,並通過收購香港電訊一戰成名,被稱為「小超人」。2000年,電訊盈科市值一度超過2000億,個人財富曾逼近其父親李嘉誠。同時,他還曾是騰訊早期投資人,擁有過騰訊20%的股權。

作為李嘉誠的第二子,李澤楷有著和其身份不符的「叛逆」個性,無論其紛繁複雜的感情關係,還是長袖善舞的資本運作手段,在香港富豪第二代中並不多見。

而今,李嘉誠退休,並宣布長子李澤鉅接棒長和董事會主席,二公子李澤楷則不會加入長和,「將給其很多錢,經營他自己的生意。」

實際上,如此安排,早在六年前就已寫好腳本。

相較於李澤鉅,李澤楷是一個叛逆的「挑戰者」存在,始終想擺脫李嘉誠的榮光,在商場上起起落落,但每到關鍵時刻,李嘉誠總會接盤,讓其有驚無險,平安著落。

叛逆公子

除卻李嘉誠二公子這個標籤外,「叛逆」是李澤楷為大眾所知的另一面。

1984年,和其大哥李澤鉅一樣,18歲的李澤楷也考入了美國斯坦福大學。不同的是,李澤鉅接受了其父親的安排,攻讀土木工程系。而李澤楷則受到創造了新經濟財富神話的吉姆·克拉克和楊致遠的影響,選擇了自己喜歡的計算機工程,而不是父親李嘉誠所希望他就讀的商科、法律等適宜管理綜合企業的專業。

「很小的時候,李澤楷就敢和父親爭辯。」其好友楊敏德曾公開指出,他熱衷於開快艇、駕飛機、潛水打魚等這些被李嘉誠認為是高危險的運動。另外,坊間傳聞,為了證明自我,李澤楷還會在課外之餘,跑去學校附近的麥當勞餐廳當收款員,還在高爾夫球場做過球童。

1990年1月,其母親庄月明病逝,據傳,在李嘉誠堅持不懈地規勸下,回港奔喪的李澤楷才勉強答應留在香港打理李氏家族產業,在和記黃埔集團(下稱和黃)從基層員工做起,並向李嘉誠抱怨薪水太低。李嘉誠卻說:「你不是,我才是全集團薪水最低的!」那時,李嘉誠從和黃每年支取的薪金僅5000港元。

最後,哪怕李嘉誠以和記黃埔行政總裁的職位挽留,其也未曾心動。並信誓旦旦地說自己要在事業上超過李嘉誠和李澤鉅。

1991年,香港政府開始發放衛星電視牌照,在和記黃埔「懷才不遇」的李澤楷就向李嘉誠借了1.25億美元(約合5億港元),成功獲得香港首個衛星電視牌照。同年3月,李澤楷正式成立衛星廣播有限公司(Stany),此時李澤楷才25歲。

同時,李澤楷還有更大的「野心」,不僅想在事業上大展拳腳,擺脫李嘉誠束縛,同樣希望能在生活上獨立。1994年,其以1.2億港元購入石澳大浪灣道12號的一塊地,興建了一所木屋,搬離李嘉誠位於深水灣道79號的花園別墅。

相較於李澤鉅神秘的感情,2011年,李澤楷與梁洛施分手,這段感情經媒體報道後,也成為大眾茶餘飯後的談資。時年,李嘉誠接受媒體採訪時也只能無奈地說:「他從7歲就不聽我的了,何況他現在47歲了。」

「假如我是一盞燈,能夠照亮一條路就好了。」李嘉誠曾謙卑地說。

在李忠海所寫的《李嘉誠傳·崢嶸》里曾這樣總結:完全避免感情外露、感情用事,在市場上拼搏沉著冷靜,對投資決策的算計能以十年二十年為期,其堅忍、其沉穩、其膽識、其謀略、其韜晦,也許正由於這少年的不幸之不幸,也許正因為這少年的不幸所鑄成的萬幸。

而李澤楷則不一樣,在《李澤楷傳》中,有這樣一段描述,他認為只要事業是自己真正熱愛的,自己選擇的,縱使失敗,也可從失敗中找到自尊和自豪。

父子結

和李嘉誠相比,在事業上,李澤楷也是大膽行事,甚至略帶投機色彩。

李嘉誠講的是子承父業,而李澤楷卻喜歡自立門戶;李嘉誠經商是穩打穩紮,謀定而動,而李澤楷卻是標新立異,喜新厭舊;李嘉誠在私生活上是慎守本分,而李澤楷卻是緋聞不斷;李嘉誠奉行的是低調,而李澤楷卻是不拘小節,一擲千金。

這種性格差異,造就了李澤楷完全不同於父親的經營思路,而「李嘉誠之子」的身份,讓這種衝突更顯鮮明。

迫切想要擺脫李嘉誠陰影的李澤楷的確有過高光時刻。

1991年3月,李澤楷成立Stany,自立門戶,通過與BBCJ及MTV的合作,兩年後衛視覆蓋全球50個國家和地區,觀眾數目達到了2.2億人,覆蓋了包括中東、印度、中國等廣闊市場。兩年後,又與位於九龍倉的有線電視結盟,李澤楷大獲成功。

但讓他才華得以展現的還是和默多克的交易。1993年7月,在僅有一位私人顧問的陪同下,李澤楷與默多克在加拿大的一艘遊艇上談判了兩個小時,並成功地以5.25億美元的價格將衛視63.6%的股權售予有意開拓中國市場的默多克。

1993年8月初,李澤楷成立盈科控股,正式與家族企業分道揚鑣。隨後,通過資本運作,李澤楷的生意迅速做大,1994年5月,盈科控股斥資5億多港元,收購新加坡上市公司海裕亞洲45.7%的股份,從而實現在新加坡借殼上市。公司名稱也隨之改為盈科拓展,主營地產、保險等業務。

但是李澤楷的野心遠非如此,除了擅長資本運作外,其還表現出獨特的眼光。

1999年3月初,電腦大王、世界首富比爾·蓋茨訪問香港。在蓋茨下榻的君悅酒店,李澤楷與蓋茨會面並共進晚餐,預計到科技產業的巨大前景後,李澤楷向香港特區政府提出「數碼港」計劃,嘗試將地產項目和高科技合到一塊來運作。「香港已錯過了硬體浪潮,數碼港可推動香港趕上軟體浪潮。」李澤楷說。

憑藉著過人的口才,經多方磋商後,耗資130億打造香港數碼港的項目終於花落盈科拓展。藉此東風,1999年4月30日,盈科拓展宣布收購了後來更名為「盈科數碼動力」的香港上市公司得信佳,在香港上市。同年5月,李澤楷身家達到379.6億港元,成為香港第四大富豪,後來又成為香港第二大富豪,與其父老超人李嘉誠比肩。

「老超人李嘉誠辛苦一輩子,比不過小超人李澤楷搞一天。」香港證券分析家們戲稱。

雖然李澤楷一直努力擺脫父親的影響,但每當陷入困境時,李嘉誠總會及時出手,或是憑藉影響力暗中幫助。

1994年,李澤楷成立盈科數碼,正式與家族事業分道揚鑣。但短短數天內從4家銀行得到上百億美元貸款,與其說是李澤楷創造了神話,不如說貸款各方是出於對李嘉誠背書的信任。

更為直接的是,1997年,李澤楷以80億港元投資東京地鐵站,成為日本當年單一外資投資者最大交易。不料遭遇金融風暴,在其危難之際,李嘉誠的和黃集團決定以29億港元買下地皮45%的權益,並給盈科1.7億港元管理費,令李澤楷幸免於難。

2000年,年僅34歲的李澤楷通過「收購香港電訊」,在資本市場上一戰成名。2001年2月22日,電訊盈科發布消息稱,以8.03億港元收購和黃旗下的一家衛星數據服務公司。而後者是李嘉誠旗下產業之一。

2000年之後,中國的互聯網泡沫隨即被衝破,原本一帆風順的李澤楷也沒能倖免。2006年,李澤楷有意出售盈科資產,引來澳大利亞麥格理銀行和美國TPG-新橋兩大財團。實際上,由於該交易涉及國有股東網通以及其背後的政府部門,因此,李嘉誠一直在暗中密切關注此交易,李澤楷的舉動亦讓他感到不安。隨後,李嘉誠提出方案。據稱,該方案是在不動用其名下上市公司和李嘉誠基金會的資金的前提下,另行拿出個人資金,收購李澤楷手中的電訊盈科股份。但據說,叛逆的李澤楷以「不說話,不來往,不見面」的「三不政策」,迴避了其父親李嘉誠的提議。《財經》向李澤楷求證此事時,李澤楷僅以「沒有收過任何書面文件」迴避了該問題。

最終,李澤楷決定將股份出售給梁伯韜。然而,梁伯韜將12%的股份出售給李澤楷之父李嘉誠旗下的私人慈善基金,接近電訊盈科主席李澤楷的人表示,李嘉誠基金的介入,令希望脫離父親影響的李澤楷感到震驚。

到了11月底,正當新加坡盈拓公司的小股東在準備是否投票贊成入股方案時,李澤楷突然向外界表示:「如果盈拓小股東投反對票,我會很開心。」間接拒絕父親在事件中幫忙,令李嘉誠無法收購電訊盈科的股份。這件事令父子倆的關係進一步惡化。

就像李澤楷所言,在電子商務世界,競爭者在快速擴張的宇宙里只是些小不點兒,所以要互相合作,不要互相傾軋。

不過,儘管父子之間的摩擦一直不斷,但李嘉誠在退休之際,依然給他留下了足夠折騰的資本。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識時務者為俊傑 的精彩文章:

小米要搞區塊鏈 才是對迅雷區塊鏈最大的利空
委內瑞拉宣布發售石油幣 已完成7.35億美元融資

TAG:識時務者為俊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