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美國宇航員回到地球後,7%的基因發生了變化?並沒有!

美國宇航員回到地球後,7%的基因發生了變化?並沒有!

作者:糖獸

這幾天你可能看到過這樣的標題內容:「經過一年的太空生活,宇航員斯科特·凱利(Scott Kelly)不再具有與自己的雙胞胎相同的DNA,」這則新聞稱,自斯科特從太空返回地球後,他的7%的DNA發生了變化。

聽起來是不是非常驚人?但很可惜,這並不是真的。

2015年1月19日,在宇航員斯科特·凱利前往國際空間站之前,與雙胞胎兄弟馬克·凱利在約翰遜航天中心拍攝的照片。| 圖片來源:Robert Markowitz

這周,全世界各地的多家新聞機構對這一消息進行了報道。這源自於他們都引用了美國國家航空和宇宙航行局(NASA)的一項關於太空旅行對人體影響的研究,其中宇航員斯科特和馬克·凱利(Mark Kelly)是一對同卵雙胞胎。 2015年,斯科特飛往國際空間站並在那居住了340天,而馬克留在了地球上。在任務開始之前、進行之中和結束之後,科學家分別對他們的 DNA 進行了分析。

雖然研究確實表明,在斯科特返回地球後,身體發現了一些有趣的變化,但太空之旅並沒有像報道的那樣——改變了斯科特7%的DNA。

我們的細胞有著相同的基因,它們由相同的DNA組成,但基因的表現卻不盡相同,因此有些細胞可能構成了心臟,而有些細胞形成了肺臟等。基因表達的方式可能受DNA的基礎序列變化、以及在生命過程中出現的隨機突變影響。除此以外,基因表達還可能受到各種環境因素的影響,例如飲食和壓力。

而NASA想要表達的是,在這項研究中他們發現——斯科特在太空中時,他的一些基因表達發生了變化,其中7%的基因在他重返地球的幾個月後仍沒有恢復到到飛行前的狀態。如果像那些新聞報道的那樣,斯科特的7%的遺傳基因發生了變化,那他現在已經完是個完全不同的物種了。

而對這一研究結果的誤讀就像野火般蔓延並佔領了各大新聞媒體和科學網站的版面。連斯科特本人看到新聞都懵圈了,他在推特上說:「什麼?我的DNA變了7%!誰知道的?我自己也是剛看了這篇文章才發現。」

Scott Kelly 的推特。| 圖片來源:Twitter

周四,媒體對這一故事的誤會達到了小高潮。許多看到報道的遺傳學家無奈的開始在社交媒體上發聲,以告知大家這種說法錯得有多離譜。負責這項研究的NASA的科學家也被這一錯誤新聞的迅速發酵所震驚,被一眾記者的電話和郵件轟炸。於是他們趕緊對信息進行了更正。

NASA發表了一份聲明以應對這次混亂的「假新聞」事件,在聲明中他們確認並強調——斯科特並沒有因從太空返回而成為一個變異體:「馬克和斯科特·凱利仍為同卵雙胞胎,斯科特的DNA沒有發生根本性改變。研究人員觀察到的是基因表達的變化,這是身體對環境的一種反應,與在壓力、登山或潛水時的環境內出現的的反應相似。」

Mark Kelly 的推特:「我曾經有個雙胞胎兄弟,然後發生了這個……」| 圖片來源:Twitter

那麼究竟是什麼導致了這樣一樁烏龍事件的發生呢?

首先,這項研究實際上是凱利兄弟的想法。2014年,在斯科特前往太空站之前,兄弟二人就提議由於他們是雙胞胎,或許NASA可以研究一下讓他們在一人生活在地球、另一個人在太空時會發生什麼情況。當斯科特在2016年返回地球時,科學家用了數月時間對他們的數據進行分析,尋找可能歸因於航天飛行出現的基因變化。

這項研究存在一個很大的局限性,就是只有單一的一個參與者,而且對照組也是唯一的。所以即便科學家發現斯科特的基因活動發生了任何變化,他們也無法確定這是由航天飛行導致,還是由其他因素導致。

今年1月,從事這項研究的科學家於一次研討會議上展示了部分的初步結果。NASA也對此發布了一兩條新聞稿,內容是一個總體概括,其中一篇報告這樣寫道:「另一個有趣的發現涉及到所謂的『太空基因』。研究人員現在知道斯科特的93%的基因在著陸後恢復正常。然而,剩下與他的免疫系統、DNA修復、骨形成網路,缺氧和高碳酸血症有關的7%基因可能出現了長期變化。

但首先,並沒有所謂的「太空基因」這樣的東西存在,這只是正在研究宇航員的遺傳學家用來指代或許在未來他們發現的純粹由航天飛行而導致的基因表達不同的一個術語。

其餘的信息也非常模糊,如果不是專業遺傳學家,很可能會對內容感到困惑。研究人員目前還沒有對此發表過一篇正式的、經同行評議過的論文,他們預計會在今年下半年發表,所以目前的信息來源只有NASA發布的新聞稿。

但這篇新聞稿應該提到基因表達水平的變化,又或許嘗試對錶觀遺傳學作一點解釋,強調這是一項關於基因行為修正的研究,而不在於DNA自身。它甚至可以說明一下這一發現並不是什麼太大的驚喜。因為基因表達會為了適應新環境而做出一些改變,這並不稀奇。

可新聞稿的大部分讀者或許甚至不了解「7%的變化」是個什麼概念,這是否意味著變化是顯著的?現在,在NASA的澄清聲明中,他們強調了——這只是一個「非常小」的變化。但這樣的說明似乎還是稍晚了一點。

那麼斯科特經歷的變化究竟在哪?他的DNA的確發生了一些變化。首先我們知道 DNA 會被打包成被稱為染色體的結構,染色體的末端部分被稱為染色體端粒,對染色體的結構和穩定起到保護作用。研究發現當斯科特在太空時,他的染色體端粒被延長了。這是一個很大的驚喜,因為在地球上,端粒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縮短,而且壓力等因素可以加速這一過程。由於航天飛行會給人體帶來巨大的壓力,科學家本以為斯科特的端粒會縮小的。

因此我們可以說,在太空中端粒會被拉長,當回到地球時又會被顯著縮短——這與基因表達不是一回事。但新聞媒體似乎將這與基因活性的變化混在了一起。例如他們會說:「宇航員斯科特·凱利在太空中生活一年後,DNA發生了變化」,而非強調是「染色體端粒發生了變化」;另一句在這次事件中常見的表達是「研究人員發現,他的7%的基因在返回地球後沒有恢復正常」,卻沒有強調這指的是他的基因表達。可惜的是,當這樣的句子出現在一起時,便讓大量的讀者產生了誤會。

目前還沒有證據表明這則誤報是惡意傳播的錯誤信息。但這不禁讓我們聯想起上周日談到的關於麻省理工學院的科學家對「假新聞」傳播的研究(詳見《為什麼謠言的傳播速度比真相更快?》),文中說道的,相比於真實新聞,假新聞往往更「新穎」,可能含有聞所未聞的信息,並多傳達驚訝、厭惡等情緒。這一事件的出現,似乎又給研究假新聞的科學家多提供了一個的案例,而且這次還是跟科學有關的。

由於此次新聞事件的發酵,有人開始討論NASA究竟是否應該發布初步結果,是否應該等到論文被正式發表後再進行公布,才能降低混淆視聽的風險。公布初步結果的確存在風險,因為科學家遠還沒有就太空旅行會對人類基因產生怎樣的影響作出過任何明確的主張,這或許也是該研究令科學家深感興奮的原因。

這項研究的調查人員幾乎用盡了一切可能的手段。在這類研究中,要確定哪些影響是由哪些因素導致是幾乎不可能的。因為在理想的情況下,這種「先天vs後天」的研究需要大量的雙胞胎和大量的太空任務,而這一點幾乎永遠無法做到。因此雙胞胎研究或許並不完美,但卻是一個開始,也是一種現實——我們只可能對極少數太空旅行者進行試驗。

現在,大部分關於斯科特·凱利的DNA新聞報道已被更新,標題和內容也得到了相應的調整和糾正。風暴似乎已經過去了。但這件事會帶來什麼後遺症嗎?或許吧。相信在短時間內,許多人都會記住並相信的信息是——有一位美國宇航員在太空待了一年後,回來發現基因密碼發生了改變。

嚴格來講,這就是假新聞,但也應該真的是一次無心之過,並非故意想要散播錯誤的信息。但這也再次為科學傳播從業人士敲響了警鐘:在進行科學報道時,我們真的可以更仔細一點、更平和一點、更慢一點。

凈化朋友圈

【凈化朋友圈】是中國科普博覽推出的全新欄目,由各領域科學家從最專業的角度破除謠言。總之,這裡就是一支拆謠言小部隊!

如果你是一絲清流,想在爸媽長輩的朋友圈裡練就一雙慧眼,那就快把群魔亂舞的謠言交給我們的後台,我們會找到最適合的科學家進行闢謠,每周一集中推送答案。

聽說如果你分享了這篇闢謠文章,朋友圈就會自動凈化3.14%哦,不信可以試試~

你可能也想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科普博覽 的精彩文章:

謝謝你,讓我想成為和你一樣的人
就在今晚!時隔152年又見超級藍色紅月亮

TAG:中國科普博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