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待學傳統文化的人,不能用批判思維
我開始學傳統文化時,一直用批判的思維,後來覺得不對,並追問這種批判思維來自哪裡,是如何形成的?它的利弊是什麼?
開始認為,批判思維不用學,就是一個人對周圍人和事物本能的反映,直接的表現是厭惡、不喜歡,是一股與現實截然相反的平衡力量。有時,能帶來社會的進步,美國人有意識地培養孩子們這種思維。
我這種批判是針對政府推動傳統文化:因為要考慮社會大眾的需求,它的具體運作在外面看不清楚,但能模糊感到它的「潛規則」,那就是教育人民講道德、做好人。繼而發現這是魯迅式的批判,許多人都有,認為是愚民。
想到魯迅,有些事是令人深思的,毛澤東年代我們所受的教育都是反「政府」這個思想,政府主要是指國民黨和偽滿、清政府、帝國主義,它們都奴化人民,欺壓百姓。
從「五四」青年運動始,魯迅式的批判,《白毛女》等許多影視文學作品,都潛移默化地影響著我們。越是對這些政府批判,好像越愛今天的新中國。
誰也沒有意識到這種文藝思維有一種教育功能,並會存活下來,最終這個教育結果會呈現,小時候流行阿凡提的故事,課本上也有,阿凡提是個聰明機智的化身,現在我們能看出這些故事的問題,我們不會去學阿凡提。
GIF
但那個年代我們會。我們不僅吸收了這些文藝作品的思想觀點,同時也吸收了作家們的性格和思維,這個思維是對立的,會產生矛盾、衝突,影響我們對事物的理解和判斷。這種思維就埋在我們的潛意識裡,並常常跳過意識直接支配我的行為,幾乎不分青紅皂白一律批判,直接表現我們這種消極心態。
為什麼說它是消極心態,因為這種批判思維,使我們缺少以關愛人為主的主觀體驗。什麼幸福感、滿意感、快樂感,過去以為這些是建立在成功和物質之上,事實上,成功和財富僅是能夠帶來幸福的很小因素之一,我們只有跟人才能建立這樣的幸福,所以我們需要對所有的人理解和尊重。
我明顯感覺這種批判不對,不對在哪?
我在本子瞎寫起來:「當事人,局外人——即旁觀者。當事人和旁觀者對同一事件的感受和理解是不一樣的,我是當事人還是局外人?我應該寫下這些當事人的感受還是旁觀者的態度?態度重要還是感受重要?」
結果當然是感受重要,因為它真實,能反映事實,態度是個情緒,我不要情緒,要事實。
王瀟說有次他跟一位山西煤老闆在從國外旅遊購物回家的飛機上,遭遇了險情,看他年輕很忙亂。這時煤大叔伸過一隻大黑手,用力抓住他的胳膊說:「我出來前請人開過卦,沒事!」
卦准嗎?
煤大叔說:「每次下礦前都開,准。」
煤大叔雖花錢如流水,但去景點前和休息時間都在看書。煤大叔說:「他礦上有幾萬人,不好管,要是這幾萬人都像以色列人和埃及人一樣有信仰,也許就好管了。」
煤大叔說:「要是早幾年多看點國學書,就好了,有信仰比沒信仰好,有得怕。」
中國人怕造孽,怕有罪,下輩子投胎,投生在窮困人家,怕死後下地獄。不扔飯菜,不浪費糧食,跟節省似乎關係不大,是怕漏福、怕因果。
煤大叔說的真實動人,如果放在書面,有點迷信;如果是私下的談話,是真實。信仰在這裡是企業文化,能體現企業的團隊精神。一個家庭、一個企業單位、一個國家都是團隊,都需要管理。
寫到這裡,我似乎有點明白了企業家需要的「信仰」,跟我理解的「信仰」有所不同。我之所以批判崇拜和信仰,是覺得個人會失去獨立思考的意識。後來發現人們對信仰的理解是多種多樣的,偏僻農村的山上,有的人用幾塊磚頭徹個山神廟,每天都叩拜祈禱,許多人都認為是迷信,但它卻是這裡人的精神支柱。
這時感到批判是缺乏人情味的,缺乏真實的感受,進入不了自己的內心世界,如果一味的批判,就是糊塗了,所以從那時我學傳統文化只談認識和理解,對學傳統文化的人也只是認識和理解。
作者:曲彥莉


TAG:咸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