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化 > 讓壺友困惑多年的紫砂泥料知識

讓壺友困惑多年的紫砂泥料知識

有的制壺者說自己的壺是採用了原礦老泥。準確地說,紫砂礦是沒有「老」和「新」的區別的。只要是紫砂礦,埋藏於地下的時間都在數億年以上,都是「老」的。所謂「原礦」的說法,主要強調泥料未經過添加其他物質,是純粹的紫砂礦。

但是紫砂礦製成紫砂泥之後需要經過陳腐,陳腐期的長短造成了「新」「老」的區別。

陳腐期長的泥俗稱「老泥」,制坯時可塑性相對高,燒成後色澤相對溫潤,短期泡養即光潤古雅;陳腐期短的泥俗稱「新泥」,制坯時可塑性相對低,燒成後色澤相對澀滯,泡養後乾澀沉悶,需要經過較長時間才能有較大的變化。

泥料的陳腐期,在某種意義上說是越久越好,但陳腐期太長的泥,在制壺前又需重新回煉。

所謂老塊,是指「砂性重」的礦料,其石英顆粒多,成泥後用於制壺,成型難、燒結溫度高。

紫砂泥料是如何陳腐的?紫砂泥料為什麼要陳腐?

陳腐亦稱「陳化」,俗稱「睏料」、「睏泥」,古稱「養土」。陳腐並不是單純的「長時間放置」,把濕泥塊放入不透日光、不通空氣的窖窯或陶缸內,還要控制一定的溫度和濕度,以利於有機腐植酸的生成和發揮。

陳腐時間大多需12個月才能成為水分均勻分布、有機質充分分解、可塑性增強、成型不易開裂的「腐泥」,俗稱「生泥」

紫砂「生泥」是如何變成「熟泥」的?

專司制坯的「作坊」,從「磨戶」處購得的泥料只是陳腐發酵了的「生泥」。「生泥」還得由坯手自己在泥凳上,加入以前制坯剩餘的「熟泥頭」後,在多遍錘鍊,才能成為可供製坯的達到理想可塑性和均勻度的「熟泥」。生、熟比為7比3.錘鍊15遍左右,刀劃開的泥斷面發亮即可。熟泥需隔日使用。

什麼是「調砂」?

調砂,就是煉製泥料時,在一種天然的泥粉中,按一定比例、一定目數加入另外的熟或半熟的天然砂料,並使二者充分且均勻結合。一句話,將不同或相同目數的同類或異類泥料混合。

調砂用的砂料仍是紫砂泥料,只是調入的砂料顆粒大小、調兌比例各有不同而已。

調砂的實質是改變泥的質感和肌理感,可以增強壺的透氣性,不只是裝飾手法,是工藝的需要。鋪砂嵌砂等是裝飾手法的一種表現。

老壺,有用調砂泥製作的,但不多。有的老壺看似調砂,實際上是泥料中含砂比例較高,加之純手工煉泥方式造成的。粗而不糙,看著粗獷,但手感潤滑。現在流行的調熟砂僅是對老壺質感的模仿,泥料目數大,通過調熟砂雖能達到表面粗獷的視覺效果,但上手一摸卻是所見非所得。

什麼是「生砂」、「熟砂」?

將泥料晒乾後再加工成一定數目未經窯燒的粉叫做「生砂」

將泥料足火燒結後再加工成一定目數的粉叫「熟砂」;欠火窯燒成後再加工成一定目數的粉叫「半熟砂」

用加有熟砂的泥制坯,在燒制中坯體收縮率小,不易變形。

是調「生砂」還是調「熟砂」,與泥性有關。例如團泥,其泥性像石灰岩,若是用團泥生砂調砂,窯燒後極易爆砂。所以,在團泥中可以調進紫泥生砂;而將團泥砂調入其他泥料中,就得用團泥熟砂了。

什麼是「鋪砂」?

當紫砂壺坯體已成型、尚有一定濕度時,把研磨好的,生或熟的、不同泥色的紫砂顆粒,或鋪、或點(嵌)、或撒,施於濕坯表面,再藉助工具將這些顆粒壓進坯體表層,稱作「鋪砂」

鋪砂,僅作用於壺表上的一層、一片、一點,主要起點綴裝飾作用,使燒成器表的砂點和胎質色調形成鮮明對比,並不增加坯體強度、改變收縮率及減少變形、提高成品率。

用於鋪砂的紫砂料,質性一般要高於或等於坯體用泥的質性。若質性較軟,會造成製作時「拖尾」及燒成後因收縮較大而與胎質不相融。

什麼是「抽砂」?

如果某種紫砂泥中的石英含量高,那麼它的燒結溫度就高,會抬高燒製成本;它的砂性也重,制坯時不易成型,乾燥時容易開裂。

為了用含砂少的紫砂泥做出含砂多的效果,制泥人摸索出了「抽砂」工藝,例如:在加工好的40-80目粉料中,抽離出部分60-80目的顆粒,使剩餘的60-80目顆粒,在總量上相對減少,燒成後粗料與細料對比明顯,就會形成新的質感。

什麼是「摻砂」?

在用捶泥木榔頭捶鍊成塊紫砂泥料時,一層層摻入40-60目的天然細砂生料,一層層捶鍊,直至摻勻為止,稱「摻砂」,大多採用本色砂。俗稱的「梨皮砂」、「桂花砂」,即是摻雜黃色砂粒的紫泥料,燒成後表面近似梨皮。

普及紫砂知識,弘揚紫砂文化,可搜索並關注微信公眾號:紫砂文化百科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紫砂文化百科 的精彩文章:

通過紫砂壺的壺蓋辨別全手工還是半手工
紫砂壺真的是壺蓋越嚴越好?

TAG:紫砂文化百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