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高血壓的中醫治療

高血壓的中醫治療

高血壓是一個西醫診斷的名稱,其定義是以體循環動脈血壓增高為主要特徵,西醫認為其形成的主因是血管壁的彈性降低,主要是動脈硬化,原發高血壓的形成因素,西醫並不明確,目前的治療是以控制為主,需終身服藥。

那麼中醫是如何認識該病的呢?其實中醫里並無此病明,但近年的西華中醫學裡強將其歸為「肝陽上亢」,分幾個病型,如「肝陽上亢」「腎陽不足」型等等,但實際療效卻不好說,因為病人大多還同時服用降壓藥,這樣即時有效也說不清是中藥起效還是西藥起效,或者二者合力。

高血壓的常見癥狀:頭暈,頭痛,乏力,心悸。以癥候上看,其基本屬氣虛的範圍,這也是中醫對該類病人的基本認識,而非「肝陽上亢」。高血壓的常見癥狀:頭暈,頭痛,乏力,心悸,以證候上看,其基本屬氣虛的範圍,這也是中醫對該類病人的基本認識,而非「肝陽上亢」。臨床患者的脈象也是沉細濡軟,很少有弦大脈出現,所以臨證時一定先把「高血壓」這三個字忘掉,用純中醫四診合參得來的信息分析病情,另外,患者也會有明顯的陽虛現象,在此常見的類型有:水飲內停,寒瘀阻絡,風寒外閉,臨床要是靈活辯證。

我個人對此的體驗可以另述如下:

氣虛:通雲,乏力,伴心慌,自汗氣喘,脈沉細弱,舌淡齒痕,補中益氣加減

水飲內停:頭眩暈,心慌伴食少腹脹,尚不欲飲,脈沉緊,舌胖大齒痕,苓桂術甘湯和真武湯加減

寒瘀阻絡:畏寒貨物心煩熱,頭暈頭痛,伴舌暗苔白,脈緊沉澀,四逆湯合血府逐瘀湯加減

風寒外閉:常見於春冬兩季,伴有無汗身痛的太陽證,直給麻黃湯或麻附細辛湯,多數一劑而解。另外,少數少陽型,小柴胡湯。

臨床較多見的是氣虛型,生芪投量不可少於65克;寒瘀型的主投姜附,量要依體質而定;風寒型多發生於冬春二季,主投麻黃、細辛。臨證時要活用,萬不可拘於陳見而畏手畏尾,初涉者當先多見病例,深入分析,用藥原則——膽大細心。

其實,只要中醫不去生套西醫理論中醫的臨床效果便迅速產生,因此作為中醫師,一定要對自己的診斷有信心,當然,臨證越多,經驗越發豐富,治病也更加的得心應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高血壓 的精彩文章:

每天盡量吃一點,高血壓不要愁,它是高血壓死敵
護理知識:高血壓患者的健康指導

TAG:高血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