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每一天都值得拍照留念

每一天都值得拍照留念

請大家相信

這是一個會拖更但不會斷更的公眾號

21

 21

劉雨含 

00:00/03:53

(最近喜歡的一首歌,大家隨意聽聽吧。當然,我也還沒到21。)

每一天都值得拍照留念

眾所周知,我很喜歡拍照。無論是作為主角被拍,還是自己拿起相機拍攝生活與世界的邊邊角角,都很喜歡。

因此,如果要說2017年最令人崩潰的一件事,那麼上半年手機徹底壞掉,導致將近1w張照片遺失一定名列其中(當然,丟掉照片一定程度上也怪我懶,沒開iCloud,也一直拖著沒有把照片傳上電腦,導致手機內存爆炸最終癱瘓)。

當時白蘋果後自己嘗試了各種方法,走投無路才去專賣店。店員說你要不再回去試試能不能開機,要不我現在就幫你刷機。你想清楚哦,一旦刷機所有東西就都沒了。

我坐在椅子上沉默了很久,久到店員已經服務完下一個顧客,轉過頭來看著我。

最終一咬牙,點點頭說:好,請幫我刷機。

不誇張地說,誰也不知道下定決心說這句話耗了我多少勇氣和力氣。

畢竟那1w張照片里,裝的是大半年時光,走過的5、6個地方,喜歡的7、8張面孔,以及我私藏的許多動人片刻。

眾所周知的第二件事是,我是一個非常戀舊的人。

所以那天我難受得說不出話,又氣又哭,很長時間都無法釋懷。

那麼,為什麼我喜歡拍照?

其實並不是因為追求好看(儘管拍出好看的照片我會非常高興)或者過藝術人生。

更重要的原因在於記錄與回顧。

就像有人堅持寫日記一樣,我用相機代替筆頭,記下我生活過的每一天。

17年底的時候,手機又開始卡頓。我吸取教訓準備清內存,於是有機會從頭到尾翻了一遍相冊。

至於感受,摘一段當時我在微博上寫的話:

「為了清內存翻相冊,第一次意識到拍視頻的好處。周董演唱會、玄武湖畔、大連海邊、九江街頭、KTV、支教小學、軍訓辦公室…太多回憶紛至沓來。

並非不記得,但再次看到現場畫面,聲光熱力電才光芒四射。情緒直涌心頭,所謂回憶殺不過如此。

讓列車退回原點,音樂倒到開頭、海水回灌心底,讓那些瞬間再重來一遍吧。」

如果你也喜歡隨手拍,也愛翻看相冊,我想你一定明白我說這些的意思到底是什麼。

哪怕一天只拍一張照片,只有一闕天空、一桌飯、一張自拍,甚至保存的某張截圖,都能讓你在日後回顧的時候有種確認感:

原來那天我抬頭見過這樣美的天色,做了這樣一件事,見了這樣一個人,說了這樣一句話,瀏覽過這樣的頁面,吃過這樣一頓飯,穿了這樣一件衣服…

也許你會說用眼睛去看,用心去感受就好了。

我知道眼睛很靈敏,色彩細節遠比相機豐富;也知道用心才珍貴,留下深刻記憶的往往都是寶貝。

可是頭腦太有限,我健忘又貪心。

只好用這樣的方式對抗遺忘。

最近我也開始學做手帳(可能說相冊更合適),為此列印照片,心急火燎地去買和紙膠帶、彩筆。

眾所周知的第三件事是,我是個儀式感強烈的人。這就意味著我不可能隨意地從當下開始記錄,而要挑選一個時間節點,保證完整的時間段。

選了2017年9月,新學期伊始,也是我生活的一個大轉折。

即使已經很粗略地挑選,盡量秉承一件事一張照片的原則,我也挑了200來張。收到照片時的厚厚一沓差點讓我失去一張張粘貼的信心。

(我的手帳本,淘自清邁小店)

本子很小,貼一張照片後留白已不多,再加上買的筆筆頭略粗,因此往往只能寫上一兩行字。

倒是克制了我啰啰嗦嗦的表達欲,只挑最需要的記憶點去概括一件事。

我非常樂於干這件事,把它當作放鬆方式,貼照片和寫字時完全沉浸其中。

儘管因為時間比較近,平常我就多次翻看,但把它們列印下來、貼好、寫心情,又是一番別樣感受:時間過得真是快啊,攤在桌上的這些張照片竟已串起半年生活,鏈起幾個人生轉變。

當然,挑出的照片並不都是特別記憶,很多再平常不過。

舉些例子。

一起吃的夜宵:禾辰經常不知天高地厚,不知自己的胃能裝下幾斤斤兩肉,點的份量往往是三四個人的水平。

一同逛過的書店:那天一口氣逛了三家書店,從五道口三連,到楊梅竹斜街上的書局,再到前門pageone。在我低頭找書時,你誇我那個瞬間特別好看;結賬時因為買到一定金額被贈送兩件文化衫。正好,我們的第一件情侶裝。

……

值得書寫的生活並不總是驚天動地的。一件事哪怕只有一個記憶點,我也主張記住它。

如前所說,我很貪心,不想讓任何可愛片刻從記憶里溜走,渴望抓住所有細小的欣喜。

歌里唱 「動人時光不必地老天荒」,

要我說,動人時刻也不必金碧輝煌。

曾經想寫一篇關於焦慮的文章,幾經思索仍然未能成型,不如放在這篇里簡單講講。

因為對我來說,記錄日常生活算是對抗焦慮的一個方式。

從源頭來看,焦慮的來源很多已超出學生層面。

我解釋是一方面,但是否真的能夠解釋、感同身受又是另一方面。再者,想教所有人緩解焦慮太難。

我還是相信,寫作需要人生經歷支撐,不可妄談。

雞湯可以灌,傳授人生訣竅就不是我們普通人該操心的事。

不過要我說,焦慮歸根結底來源於一件事:

害怕錯過。

害怕錯過朋友圈每一條更新、公眾號每一篇推送、每一個新聞,因為害怕失去談資。

害怕錯過任何一條實習資訊、一個內推機會,因為害怕趕不上他人的腳步。

害怕錯過每一條微信消息、每一封郵件,因為害怕給人留下不負責的印象。

還有很多怕,比如怕單身、怕失業、怕催婚、怕生孩子、怕年老色衰。

……

這些害怕,不能一棒子打死說都是負面的,但毫無疑問它們都降低了我們的生活質量。

比如,曾經我不習慣設置「群消息免打擾」,總怕錯過群里的某條通知或某件趣事,但看場電影的功夫微信能彈出2、3000條消息,且大多數都毫無意義,實在讓人非常焦慮。

有的人以「你看我有很多消息要回,很多事要處理」為驕傲,體現自己的忙碌。我從前也有點兒這樣,但現在總喘口氣想「沒有通知消息實在太好了」。

對我們這些普普通通的人來說,把生計忙好確實不容易:學業、事業、家庭關係……

但仔細想想,其實也並沒有那麼複雜。還是我們想要的太多,能做的太少。

有多大能力做多大事。

但這並不意味著安於現狀。

社會是一個框架,不能寄希望於它根據我們變,而是要把自己當成一塊橡皮泥,多捏捏,儘可能向邊界伸展,找到各種各樣的可能。

想再進一步,就踏踏實實、正正經經地努力,虛的整不得。寧願等一等,畢竟磨刀不誤砍柴工。

我還常告訴自己另一句話:

世界不是圍著你轉的,別把自己看得太重。

旁人的目光和竊竊私語不一定真的沖你來,就算是,只要你問心無愧就無甚好在意。

別擔心太多太遠的事,給自己徒增負擔和煩惱。走一步有一步的風景。我不太喜歡「走彎路」的說法,除非真的犯了什麼原則性錯誤。

一段經歷或成就你,或讓你吸取教訓,都是過河要踏的石頭,無非有深淺之差。

最終能到對岸就好。

我們更該把注意力放在自己身上。好好考慮一下,我到底需要、不需要什麼,應該怎樣做、最終希望達到什麼結果。

如果真的能想明白這些,那麼與盲目跟風、東一榔頭西一棒子比,已經算找到了大大的「捷徑」。

以上是往大了說的。往小了說,好好記錄每天的生活也是關注自我的具體方式之一。

今天做了什麼,明天要做什麼,搞清楚這些,大概是過井井有條人生的第一步。

長此以往,更大的規劃也就水到渠成。

我也還在起點,共勉。

字:頤景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5分之六 的精彩文章:

TAG:5分之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