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太尉王凌意欲起兵勤王反抗司馬懿,為何未戰先降?原因其實很簡單

太尉王凌意欲起兵勤王反抗司馬懿,為何未戰先降?原因其實很簡單

(圖說三國·談天說地·第234期 文/無常奉天玉)

東漢末年,天下大亂,群雄並起,諸侯爭霸,這一亂世持續了近百後之後,終於三家歸晉,華夏大地再度被統一。眾所周知,西晉的建立者,是司馬家族,他們被稱之為,三國時期,笑到最後的人。其實,司馬懿雖然早在公元249年,就憑藉高平陵之變,架空了魏室,但他們的篡權之路,並非一帆風順,司馬家族主政期間,相繼爆發的淮南三叛,就是最好的證明。今天我們不談司馬家族的篡權史,單來說一說淮南三叛。

第二叛的發動者,是名將毌丘儉和文飲,雖然毌丘儉最終兵敗被殺,文欽也逃往了東吳,但是他們卻曾大破司馬師的軍隊,並驚死了司馬師;第三叛的發動者,是諸葛亮的族弟諸葛誕,這一戰是三國歷史上,規模最大的戰爭,雖然這一戰未能動搖司馬家族的根基,卻也非常悲壯。可是第一叛的發動者王凌,卻在司馬懿親率大軍前來迎戰的時候,選擇了不戰而降。《三國志·王凌傳》記載:「凌自知勢窮,乃乘船單出迎宣王,遣掾王彧謝罪,送印綬、節鉞。軍到丘頭,凌面縛水次。」

意思是說,王凌知道自己必敗無疑,於是孤身一人乘船迎接司馬懿,之後先派自己的屬下王彧替他向司馬懿請罪,並交還了自己的官印及節鉞,司馬懿到來之後,他又反縛雙手,向司馬懿請降。王凌為何不戰而降呢?是因為他膽小嗎?答案是否定的,王凌起兵的時候,已經七十九歲了,而且作為曹魏的四朝舊臣,他準備起兵之前,司馬懿非常看重他,如果他真的膽小,根本不必也不會起兵。那麼,他到底為什麼要這麼做呢?對此,小編有以下幾點看法。

一、兵力懸殊

眾所周知,想要發兵叛亂,對抗把持朝政的司馬家族,需要大量的兵馬為倚仗,王凌之後的毌丘儉、諸葛誕都是如此。說到此處,也許有人會說,當時王凌駐守壽春,抵禦東吳,手下應該有不少兵馬吧?的確,王凌手下有兵,可是沒有朝廷的兵符,他根本調動不了——在他起兵之前,曾以東吳封鎖江面為由,討要兵符,結果遭到了出賣,司馬懿並沒有應允,他聯合兗州刺史黃華一起行動,也沒有成功。當司馬懿大軍到來的時候,他手中只有自己的親信部曲,敵我力量懸殊,根本沒有一戰之力,他除了投降,又能怎樣呢?

二、心存百姓

王凌一直在壽春駐紮,負責抵禦東吳,維持淮南一線的穩定。他雖然自己忠於曹魏,不惜一死,可是城中的百姓是無辜的。如果他不投降,反而選擇據守,那麼戰爭進行之時,城中的百姓會遭殃,城破之後,百姓更可能受到迫害。他自己忠義,卻沒有理由拉著所有人一起忠義。於是,在窮途末路之時,他沒有選擇負隅頑抗,而是給城中的百姓,給他手下的士兵,留了一條生路。而在他投降,百姓和士卒都保護之後,他在被押送回京的途中,自盡在了賈逵的廟前。

通篇分析之後,我們不難得知,王凌正如他自己所言,他是曹魏真正的忠臣,至於他面對司馬懿的大軍,不戰而降一事,也並非是他的污點。因為他選擇投降的原因,並非因為膽小怯懦,而是因為兵力懸殊,根本沒有一戰之力,而且他不想連累城中的百姓。這樣一個人物,在當時不該身敗名裂,到了如今,也不該背負怯懦的罵名。

本文所有資料均來自於《三國志》等書,小編保證內容之真實性,同時無任何影射、不涉及任何政治。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一品歷史 的精彩文章:

明明岳飛連戰連捷,為何宋高宗卻下12道金牌召回岳飛?原因很簡單
此人是梁山上最可怕的好漢,濫殺無辜,無惡不作,歷史上賣主求榮

TAG:一品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