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你或許誤解了幸福的意義

你或許誤解了幸福的意義

歡迎關注see2016

看見就是愛

只要你幸福

 幸福

曾春年 

00:00/03:46

我記得以前看過一句話,有關幸福的研究的,

幸福感來源於比較

文章意思是說,經過研究發現很多人的幸福感,來源於他參照一個群體,覺得自己擁有的比這個群體的大多數其他人要更多,或者高於平均值,他就會覺得比較幸福。

好像是的。當時看的時候我也很認同。

但是另一句話那篇文章里並沒有說,但我相信這句話被人深切地體驗過無數次——不幸福的感覺,總是來源於比較。

1

你有沒有發現,幸福和不幸福好像都是來源於比較。

不過,這種比較會有一點不同。

你比別人好的時候,你就會覺得幸福,安全,滿足,擁有優越感。

你比別人差的時候,你就會覺得不幸福,不安全,自卑,匱乏,悲傷,孤獨。

在很多人的人生里,比較造成的幸福感和不幸福感如果都量化成同一單位的數值,不幸福感的那個數值會遠遠勝出。

為什麼呢?真的是因為這些人不如別人的地方特別多嗎?

不,不是這樣的。

每個人的比較,都是在自己的內心進行的,這種比較的過程其實非常個人化,可以說就是一種感覺。

它和客觀現實,關聯不大。

插播一個例子。

比如A先生給自己的外形打75分,是的,這是基於他在鏡子里看到自己的樣子之後的大腦加內心,意識和潛意識一起,給出的一個分數。

但是,另外的人,B先生、C女士的眼睛看到的A先生,卻是不一樣的。

他們的視神經、腦神經、轉化影像的神經元、大腦思維、潛意識都不一樣,對於外表打分的參照體系、評分標準都會不同,

以上所有因素哪怕有一點點的差別,也會導致他們給予A先生的評分完全有別於A先生自己的評分。

也就是說,A先生看到的鏡子里的自己,和別人看到的他是不同的。可能更帥,也可能更丑,可能更陽光,也可能更猥瑣。

A先生給自己打的75分,不是客觀現實,

當然B先生給A先生打的70分,和C女生給A先生打的85分都不是客觀現實。

都只是每個人自己的感知,造成的那一刻的感覺,得出的一個分數。

這個分數,顯然並不客觀

客觀的在哪裡呢?

從哲學的角度來看,絕對客觀的存在一直是個爭議,

特別是在當今科學對宇宙時空的進一步研究里,我們的世界都可能是一種虛幻。

也就是說,在我們認識的範圍內,我們所知道的人類里,沒有什麼絕對客觀。

那麼A先生的這個分數究竟有什麼意義呢?

意義就在於,當他拿這個分數,去和他看到的別人的樣子所擁有的分值比較時,如果他給自己打的分數較高,相比他的比較對象有一些優勢的話,他就會獲得「幸福感」,以及和幸福感密切相關的正向體驗:優越感、自尊、滿足、自信、安全感。

2

真正主宰比較結果的不是什麼客觀事實。

其實進行主宰的,是你的心。

你抽選什麼項目和別人比較,然後在這個項目上你對自己的評分如何,這種都是非常主觀的個人化的東西。

都是你的無意識完成的選擇、取樣、比較、評判。

然後還有你應對結果的態度,也會決定你的幸福感。

很多人的不幸福,來源於以下三種比較方式,有興趣的人可以對照看看:

NO1.拿自己的不足和別人的長處比

有一個讀者說,自己的人際關係很差,但是大學舍友里,有一個姑娘人際關係就特別好,所以她很難受,

想起自己和這個「很會來事」的姑娘的差距,覺得超級自卑、無能,對自己一點信心都沒有,羨慕又嫉妒,每天都生活在灰暗裡和對自己的埋怨里。

這種比較,不是自傷嗎?

其實剛進入大學,或者剛進入社會,很多人都會有人際關係問題,這個讀者也遇到了,即便,她認為這種情商或者人際交往是自己的弱項,但是眼睛盯著最強的那一個,拿自己最弱的和別人的最強去比,結果就是為了證明自己很差嗎?

NO2.拿自己的優勢和永遠達不到的完美去比

適度的目標感,是鞭策自己進步的。

但是有的人不是,表面看是為了鞭策進步,其實更像是不能允許自己快樂。

本來在某一件事上,自己已經做得比大多數人好,這種比較可以帶來一定的幸福感了,但是如果拿這個小目標和一個完美的大目標去比,未完成的恐慌一定遠大於完成的快樂。

我有一個閨蜜超級典型,年初定的工作小目標都完成了,也成為公司裡面老闆最青睞的員工,年終獎還發了二十萬,好開心啊!

但是事實是,她一點也不開心,一點也不放鬆。

歸納一下,她主要的理由是:

她覺得自己的學歷不能支撐未來的發展,想進修但是暫時又沒有時間精力辦到;

公司所處行業雖然欣欣向榮,但競爭激烈,她覺得所在公司要保持住業內絕對領先優勢還是非常困難;

自己去年一年接觸心理學覺得大有收穫,但是思維模式還是老樣子改不了,不知道什麼時候才能成為一個通透豁達不會在現實生活中有那麼多煩惱痛苦的人

……

雖然有一些長處和優勢,但是一想到還沒有做到的那個完美的終極目標,學業完美、工作完美、內心成長完美,她就忽略了自己已經取得的成績。

NO3.還沒比,就已經判定了自己很差,

比較就只是一個證明自己很差的過程

這一類型的人,一般都有內心自卑的傾向,個人價值感很低,並且原生家庭的創傷導致,否定自我才是他習慣的模式,肯定或者讚賞對他而言是非常陌生的,即使被肯定,即使取得了成績,他也會想方設法去懷疑自己。

小時候被貼上了「無用」的標籤,然後在人格里,深深認同了這個標籤。

所以活在這樣一種模式中:意識上雖然希望能夠比得過別人來積累自信和優越感,提升自我價值,但是潛意識一直在做的事情就是在比較中完成一個打壓自我、否定自我的過程。重複著小時候父母對他的打壓和否定。

所有的比較,都「無意識」地導向「我很差」「我還不夠好」這樣的結果,

為的就是達到和小時候形成的那種固化的自我認知的吻合。

這是潛意識模式造成的一種循環。

3

多數的不幸福都是源於以上,讓我們不幸福的比較。

心理學認為,喜歡比較,很可能是因為原生家庭中,我們總是被拿來和別的孩子比,

如果勝出,我們會得到愛,覺得有安全感,

如果落後,我們就會感受到可怕的不被接納,體驗到一種被拋棄的毀滅感。

所以比較也就成為了我們潛意識無法停止的一種行為。

那些小時候被父母接納的孩子,比較的傾向,就不會那麼明顯,也不會特別依靠比較來獲得幸福感和安全感以及自尊。

因為被父母接納的孩子,會從原生家庭里強烈的感覺到,

我的父母愛的是我,不是別人。

他們愛的是這個包含了優缺點和各種特徵的獨一無二的我。

所以我覺得我自己已經足夠好了,也就沒有了和他人比較的內心驅動力。

「此時此刻的我就是好的,被愛的,安全的」

那麼這個人就不需要再在比較中攫取幸福感,更不可能在比較中不斷重複那些父母對自己的否定和不認同。

他就會比較平靜,滿足,接受自己的當下,安住當下之中。

要說幸福,其實這樣的感覺,才是真正的幸福。

不可否認,如果在比較中擁有了優越感,我們也會在那一刻或者後面的一段時間感覺到幸福滿足和安全。

比較就算勝出,因而帶來幸福感,這也不是讓我們解脫的根本之道。

如果你的幸福感真的依賴於比較,那麼你就會變得焦慮,

你就會緊緊抓住你擁有的東西,並且還要花費你的生命去抓取更多的外物,以讓自己在比較中更多的勝出。

不管你想不想,對幸福的追逐會把你變成一個慾壑難填的人。

因為你非常清楚,只有更多的擁有,才能在比較中利於不敗之地。

也就是說,比較雖然能帶來幸福感,那也是一個向外求的過程。

會讓你活得很不自由。

更何況,很多時候,比較帶來的不幸福感要遠遠多於幸福感。

因為你所擁有的永遠不可能是足夠的,最好的,

你所擁有的總是有限的。

沒有被原生家庭完全接納,就會在比較的道路上來來回回,疲於奔命。

但是,完全被原生家庭接納完全被愛的孩子是很少的。

也就是說,大多數人如果沒有覺察和成長,一輩子都會為了比較帶來的幸福感而奔波。

我們能做什麼呢?

我們能做的就是看到發生在我們人生中的事情。

看到造成我們一直去比較的原因,

然後嘗試著完成對自己的接納。

無論你給自己一個怎樣的分數,如果你能夠接受自己的那個分數,儘管它不是那麼優異,或許比不上很多人,但假如你有力量接納那個自己,雖然你也許不會因此而覺得特別驕傲和幸福,但是你卻會因此而放鬆而平靜。

而允許自己,待在並不完美的當下之中。

我們追逐的如果是優越於別人的那種幸福感,我們都會很累很焦慮,像陀螺旋轉停不下來。看似做了很多,卻絲毫不曾真的擁有過自己的生命,只是在比較的路上,玩命奔跑。

值得我們一直探尋一直努力一直追求的,

是對自己的接納,是可以安住的平靜的當下。

寫在最後的方法論:

當你又一次進入了讓你不幸福或者焦慮的比較之中,覺得自己很差勁不如那個比較對象的時候,

這一次,不要逃離,試試面對那個「糟糕的自己」。

請你看著「糟糕的自己」,你是否覺察到了自己對他的嫌棄?背離?

這一次,你可以嘗試著注視他嗎?

看看那個「糟糕的自己」,他有缺點,但也有優點不是嗎?

而無論他有什麼缺陷,他都是一個獨一無二的生命個體,是你自己的全部。

任何一個別人、即使是你的父母,也沒有必然去愛他的義務和責任,

但你呢?你可以允許自己去愛這個不夠好的人嗎?

真正的幸福不是來源於比較。

比較帶來的幸福是虛妄的。

愛和接納,才是幸福的源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月江影 的精彩文章:

TAG:月江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