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古代學術思想的變遷

古代學術思想的變遷

明清兩代,學術思想的變遷,關係極大。這種變遷,起於明末,而極盛於清朝乾嘉之時;道咸以後,又別開異境;就和最近輸入的西洋思想相接觸。要論這件事情,我先得引近人的幾句話。他說:綜觀二百餘年之學史,其影響及於全思想界者,一言蔽之曰:以復古為解放:第一步復宋之古,對於王學而得解放。第二步復漢唐之古,對於程朱而得解放。第三步復西漢之古,對於許鄭而得解放。第四步復先秦之古,對於一切傳注而得解放。夫既已復先秦之古,則非至對於孔孟而得解放焉不止矣。

原來中國學術,可分為六個時期。(一)先秦時期。此時期可稱為創造時期。中國一切學術,都從上古時代逐漸發生,至春秋戰國而極盛。(二)兩漢時期。此時期可稱謂經學時期。因此時期之人,對於學問,無所發明創造;只是對於前一期的學問,抱殘守闕;而所抱所守的,又只得儒家一家。此時期中又可分為兩時期:前漢的今文學,是真正抱殘守闕,守古人的遺緒的;後漢的古文學,則不免自出心意,穿鑿附會;但其尊信儒家則同。(三)魏晉時期。東漢時代的學問,不免流於瑣碎,又不免攙入妖妄不經之說,漸為人心所厭棄。由是思想一轉,變而專研究古代的哲學。這種哲學,是中國古代社會公有的思想,由宗教而變成哲學,存於儒家道家書中,而魏晉以後的神仙家,亦竊取其說以自文的。(四)南北朝隋唐時期。這時期可稱為佛學時期。中國古代的哲學,雖然高尚,究竟殘缺不完。印度人的思想,則本來偏於宗教和哲學方面。這時代,佛教以整然的組織,成一種有條理系統的哲學而輸入,自然受人歡迎。(五)宋元明時期。這一派的學術,可謂對於佛學的反動力,因為佛學太偏於出世之故。但其學問,實在帶有佛教的色彩不少。(六)晚明有清時期。這時期可稱為「漢學」時期,便是現在所要論的。

原來中國人的學問,有一個字的毛病,便是「空」;所謂空,不是抱褊狹底現實主義的人所排斥的空,乃是其所研究的對象,在於紙上,而不在於空間(譬如漢朝人的講經學,就不是以宇宙間的事物為對象,而是以儒家的經為對象)。這是由於尊古太甚,以為「宇宙間的真理,古人業已闡發無餘;我們只要懂得古人的話,就可懂得宇宙間的真理」的緣故。

這種毛病,是從第二期以後,學術界上通有的毛病。但是學術是要拿來應付事物的。這種學術,拿來應付事物,總不免要覺其窮。於是後一期的學術,起而革前一期的學術的命。第五期的學術,是嫌第四期的學術,太落空了,不能解決一切實際的問題而起的。然而其實第五期的學術,帶有第四期的學術的色彩很多;而且仍舊犯了「以古人之書為研究的對象」的毛病,既不能真正格明天下之物之理,又不能應付一切實際的問題。到後來,仍舊變為空談無用。明朝時候,王學出,而其落空也更甚。這種學術的弊壞,達於極點,而不可不革命了。所以清代的漢學,乘之而起。漢學雖亦不免以古人的書為對象;但(一)其所「持為對象的古人的書」,是很古的,很難明白的。要求明白它,不得不用種種實事求是的考據手段。因為用了這種手段,而宇宙間的真理,也有因此而發明的。考據古書,本事因為信古書而起。然其結果,往往因此而發見古書都不可信。(二)其所持為對象的,是第一期人的書。傳注雖是漢人的書,實際上都是第一期人的遺說。「以古人之書為對象,而不以宇宙間的事物為對象」的毛病,是第二期人才有的。第一期人,還是以事物為對象。看他的書,好比看初次的攝影一樣,究竟去事物還近。(三)而且「考求宇宙間事物」的精神,和實事求是的精神,原是一貫的。這是經過漢學時代之後,中國人易於迎接西洋人科學思想的原理。

這一期學術之中,又可分為三小期。第一小期,最適當的代表人物,是顧炎武。炎武的特色,在於(一)博學。他於學問,是無所不窺的。看他所著的《日知錄》,便可以知道。(二)實事求是。無論講什麼學問,都不以主觀的判斷為滿足,而必有客觀的證據。看他所著的《日知錄》、《音學五書》,便可知道。(三)講求實用。與炎武同時幾個明末的大儒,都是想做實事的,不是想談學問的。所以他們講學問,也帶有實用的色彩。看顧炎武所著的《天下郡國利病書》,便可以知道。與炎武同時的黃宗羲、王夫之、顏元、劉獻廷等,都帶有這種色彩。夫之僻處窮山,其學不傳。黃宗羲之學,是偏於史的。其後浙西一隅,史學獨盛。其最著的,如萬斯大、萬斯同、邵晉涵、全祖望、章學誠等。獻廷的書不傳。又他所研究的學問(如想造根本楚音的新字母等。見全祖望《鮚埼亭集·劉繼庄傳》),和當時社會上流行的學問,相去的太遠了。顏元是專講實行的,凡是書本上的工夫,他一概不認為學。主張研究兵農,身習六藝。這一派學問,在當時的環境中,也不甚適於發達。因為專制的時代,不容人民出來做事。中國社會是靜的,也不歡迎出來做事的人。所以到後來,專講做實事的顏元一派消滅了,講一種特別的學問的劉獻廷一派也不傳。因為當時的思想,帶有一種復古的趨勢之故,見第四章第一節。於後世的事情,無暇分其精力去研究,而都並其力於考古之一途。於是史學等也不甚發達,而清朝人的學問,遂集中於經。繼炎武而起的,是著《古文尚書疏證》,以攻東晉晚出《古文尚書》之偽的閻若璩,著《易圖明辨》,以攻宋以後盛行的河洛圖書的胡渭等。這一派人的學問,是「博採的古人的成說,求其可信者而從之」,不一定薄宋而愛漢,可稱為「漢宋兼采派」。

第二期的人物,可分皖吳兩派。皖派起於戴震,其後最著的,為段玉裁、王懷祖、王引之。王氏之後,為最近的俞樾、孫詒讓。吳派則惠周惕、惠士奇、惠棟,三世相繼。其後著名的,如余蕭客、江聲、江藩、王鳴盛、錢大昕、汪中等。這一派的特色,在於專標漢儒,以與宋儒相對待。原來研究學問,有兩種法子:其(一)是臚列了許多證據,以主觀判斷其真偽。其(二)是不以主觀下判斷,而先審查這證據的孰為可信。譬如東門失火,咱們人在西門;聽得人述失火的原因和情形,各各不同。揀其最近情理的一種信他,是前一種法子。這是漢宋兼采派。且不管他所說的話,誰近情,誰不近情,先去審查各個傳說的人,誰是在東門眼見的,誰的說話,是素來誠實的條件,以為去取的標準。是後一種法子。這是純正的漢學。若絕不問人,單是坐在屋子裡,憑虛揣度,便變成宋學了。把這兩種法子比較起來,當然後一種更為謹嚴,所以循進化的公例,第一期的漢宋兼采派,當然要進為第二期的純粹漢學派。這一期可稱為清代學術的中堅。前此亡佚的經說,都在這一期中輯出。漢人的傳注,有不明白的,在這一期中,都做成了新疏。除《左氏》、《小戴記》外,《十三經》清儒都有新疏。清朝人的學問,經學而外,最發達的是小學,在這一期中,也煥然大明。講考據最切要的工夫,使古學復明最緊要的手段,是校勘和輯佚。到這一期而其法大備。又推治經之功,以旁及諸子,且及於史,真能使古學燦然復明。近人以清朝的漢學,比歐洲的文藝復興,這一期當然是清代學術的中堅了。

第三期與第二期,同是漢學,然可對第二期的古文學而稱為今文學。漢朝人的經學,有今文和古文兩派。既然復古,要復得徹底。以「東門失火,在西門判斷傳說,先審查傳說的人,誰是在東門眼見的,誰的說話,是素來誠實的等等條件」為例,當然今文的價值,比古文大。所以第二期之後,又有這一期,也是當然的趨勢。這一派的學問,發生於武進的庄、存與。劉逢祿。而傳衍於仁和之龔、自珍。邵陽之魏。源。播之於近代的王闓運、皮錫瑞、廖平。而康有為創孔子托古改制之說,直追尋到儒家學說的根源。且可見得社會是進化的,古代並不比後世好。好的話,是改制者所託。實在對於幾千年來迷信古人的思想,而起一大革命。康氏最尊信孔子。然所尊信的,是托古改制的孔子,不是「祖述堯舜憲章文武」的孔子,便是既得解放後的尊信,不是未得解放前的尊信。這一點,不能與其迷信者流,等量齊觀。

第六期的學術,如剝蕉抽繭,逐層進步;至於此,則已圖窮而匕首現了。而西洋的思想,適於此時輸入。兩種潮流,奔騰澎湃,互相接觸,就顯出一種「江漢朝宗」、「萬流齊匯」的奇觀。清朝的學術,在別一方面的,要論起來,也還多著呢。因不足以代表一時代的思潮,所以不再詳論。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小晉說歷史 的精彩文章:

東皇太一去哪裡了?三界主宰為什麼會是玉皇大帝?
古代蒙古和南方諸國

TAG:小晉說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