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新掌門易綱:改革中的央行未來

新掌門易綱:改革中的央行未來

42年前,他是知青隊長,看到被全部拔起的豆苗後,他在困惑中開始思考計劃經濟弊端和政府在經濟活動中的定位。

24年前,他放棄美國優渥生活和已取得的學術地位,毅然回國,與林毅夫、張維迎、海聞、張帆、餘明德等在未名湖畔創立「北京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探索中國經濟的前進方向。

21年前,他由學入仕,出任央行貨幣委員會副秘書長,由此開啟了長達20餘年的央行之路,成為央行這20年來宏觀調控政策變遷和金融改革的參與者和推動者。

今天,國務院總理李克強提名易綱為中國人民銀行行長人選,這一任命在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獲得通過,60歲的易綱接替周小川,成為中國人民銀行新一任行長。

然而,接掌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央行行長職位的易綱,壓力只增不減,作為這個超級央行的掌門人,他的一言一行都將受到市場和輿論的格外關注。在當前金融體系架構下,每個人都在問:他將做些什麼?易綱執掌下的央行又會有什麼不同?

書卷氣的官員

在眾多金融人士眼中里,易綱是一位工作狂,也是一位學者型官員,理論知識紮實但絕不迂腐,可以很好的將經濟學理論和中國實踐結合。

「他常常早上八點十分就召集開會,加班更是家常便飯,我們都說當他秘書是行里最辛苦的工作。」一位長期和易綱共事的央行官員說,「他平常衣著十分樸實,有時候褲子磨毛了也不知道。他敢說真話。」

1997年,易綱離開參與創辦的北大中國經濟研究中心,出任央行貨幣政策委員會副秘書長。此時恰逢亞洲金融危機,加上國企改革等因素影響下,已高速增長20年的中國經濟由過熱轉變為緊縮。中國經濟的高速增長還能維持多久,下一個增長點在哪裡?是徘徊在每一個人心中的疑問。

此時剛加入央行的易綱,已預警通貨緊縮,並提出政府應擴大財政支出增加總需求,適當增加貨幣供給,優化利率結構。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採訪的多位金融研究人士稱,此舉受到廣泛贊同,奠定了他從學者轉變為宏觀調控決策者的基礎。

2003年,易綱升任貨幣政策司司長,當時正值2003、2004年這一輪防止貸款過多、投資過熱、投資率過高的關鍵時刻,央行對此採取了擴大貸款利率浮動區間、提高再貸款浮動利率、上調存款準備金、上調貸款基準利率等流動性管理舉措,而這些政策又為2005年中國宣布實行「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打下了基礎。

可以看出,此時央行希望藉助這些間接調控的方式來實現貨幣政策目標。但到了2007年,據媒體報道,中國央行發文要求各商業銀行按季度上報明年新增貸款目標,通過行政手段對信貸進行直接調控。

面對通貨膨脹壓力和投資過熱,這是必然也是無奈。但縱觀易綱近20年來的言論,可以發現他一直強調的是漸進式推進匯率、利率市場化改革和金融開放。

易綱曾經說過,他最喜歡的職業是老師,因為這可以普及經濟學。但相比於課堂上的老師,易綱的幸運與挑戰又在於:作為一個學者,他進入了監管機構的核心,能夠全程參與中國金融監管體制改革,並將自己畢生所學、所思、所想反映到行動中,用經濟學的思維去影響監管部門決策乃至經濟發展方向,並從中發現了自己畢生的使命。

世界視野下的中國思考

多位金融領域人士分析,易綱學者型的處事風格與其經歷關聯頗深。

1978年,20歲的易綱結束了他為期一年的知青生涯,考上北京大學經濟系,成為恢復高考後的第一批大學生。據易綱此後回憶,一年知青生涯給他最大的感悟就是:他親眼看到了計劃經濟的弊端,並從中開始思考政府在經濟活動中的定位,這些經歷也影響他日後從事經濟制度和貨幣政策的研究。

北大三年級時,易綱被選派出國留學,此後分別在美國哈姆林大學工商管理專業、伊利諾大學經濟學專業學習,獲經濟學博士學位。1992年,易綱獲得印第安納大學經濟系終身教職,這在美國學術界可是個金飯碗。至此,34歲的易綱已然實現「前有房、後有院,老婆孩子熱炕頭」的「美國夢」。

但與大多數早期留學生不同,易綱即使是在美國學習工作期間,研究的核心都是中國經濟問題。歸國的心,或許早在出國的那一刻就已定下。

1990年,易綱的第一篇獨立署名的文章「Inflation and price instability: An Empirical study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發表,文章研究中國的通貨膨脹和價格波動的關係。此後,他又系統性的研究了中國貨幣化理論模型、貨幣供給機制和貨幣與通貨膨脹關係等,這也為後來他進入央行貨幣政策委員會奠定了基礎。

回國的契機很快就到了。1993年,易綱、林毅夫和張維迎分別從美國、北京和英國來到海南,參與「中國向市場經濟轉變國際研討會」,在那場研討會上,他們三人決定創辦一個獨立於政府,專門吸收歸國學者進行研究和教學的機構,這個機構就是後來大名鼎鼎的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

在北大從教期間,除貨幣政策和通貨膨脹外,易綱還重點關注中國金融改革、央行宏觀調控和國企債務重組等問題,並對中國金融資產結構進行全面分析。此外,在研究中國金融體制改革過程中,易綱還對中國台灣地區的經濟改革經驗,日本、德國、美國等的銀行管理體製做過比較。

此外,易綱還對中國的經濟增長模式、社會保障制度、農村金融乃至環境問題都十分關注。

1998年,他在撰寫的《中國的經濟增長:速度、效率和可持續性》中進一步指出,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只能在短期內調整經濟波動,而從中長期來看,則必須通過深化改革、調整經濟結構,來保障中國經濟高效可持續地增長。

從研究領域和從政經歷來看,無論是宏觀的貨幣政策、財政政策還是微觀的銀行業、國企改革,易綱皆有涉獵。美聯儲高級經濟學家王健就曾給予易綱極高的評價,認為他是中國最好的經濟學家和金融學家,具有國際視野,又深刻了解中國實情。

這或許也是他獲得任命的原因之一,要解決當今中國複雜問題,既需要世界視野,也需要基於中國本土的思考。而有著14年海外求學經歷和21年中國央行工作經驗的易綱,無疑是這個位置的不錯人選。

匯改風雲:從思考到行動

2009年,易綱在央行的職務得到實質性上升,接替胡曉煉成為外匯管理局局長,執掌改革開放30年累積下來的近兩萬億外匯儲備,也從這裡開始,易綱更為系統的將自己經濟學思想轉變為現實操作。

此時中國的金融改革正進入深水期。一方面世界經濟還沒有完全走出2008年金融危機的陰影,市場需求疲軟、美國等西方國家開始實行量化寬鬆政策;另一方面,中國同樣受到金融危機影響,出口放緩,政府開始實施4萬億計劃等刺激政策。

在這樣的情況下,一直在討論的匯率市場化和資本項目開放到底要不要推進,要如何保障中國外匯儲備安全,並通過貨幣政策和外匯政策幫助經濟恢復增長?

針對這些嚴峻挑戰,易綱開始了大刀闊斧的改革。

在易綱上任之初,就針對外匯管理簡政放權提出五個轉變:從重審批轉變為重監測分析,從重事前監管轉變為強調事後管理,從重行為管理轉變為更加強調主體管理,從「有罪假設」轉變到「無罪假設」,從「正面清單」轉變到「負面清單」,大幅度削減行政審批項目,提高市場主體外匯資源配置效率。

在金融市場方面,易綱更是一個堅定的改革者,一直提倡中國應大力推進外匯儲備的多元化投資、匯率市場化改革和金融開放,增強人民幣匯率彈性、實現匯率雙向波動。在此基礎上,再謹慎推進利率市場化改革,並逐步推動部分資本項目可兌換改革,實現人民幣國際化。

其中最突出的一項改革是,易綱在任內推動了811匯改。2015年8月11日,中國央行宣布調整人民幣對美元匯率中間價報價機制,使人民幣兌美元匯率中間價機制進一步市場化,擴大匯率波動區間。匯改當日,人民幣兌美元匯率一次性就貶值近2%。

但有觀點認為,2015年8月並非一個匯改的好時機。一方面當時國內市場還沒有從當時的股災中恢復,經濟低迷、外貿形勢嚴峻;另一方面為促進經濟增長,央行實行較為寬鬆的貨幣政策,但寬鬆的貨幣政策又與穩定的匯率期望有所衝突。

到2016年底人民幣匯率一度接近破7,中國的外匯儲備也從巔峰時期的4萬億美元下降到3萬億美元左右,降幅達25%。

除此之外,易綱還積極推動資本項目開放,滬港通、深港通、債券通相繼開放,中國金融市場開放程度大大提升。

匯改功過是非當下難有定論,但隨著中國經濟地位的發展、人民幣匯率的市場化改革和資本項目逐步開放,2015年12月1日,IMF(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正式宣布,人民幣將於2016年10月1日加入SDR(特別提款權)。

但與此同時,不可能三角也在發揮它的作用,其含義是:本國貨幣政策的獨立性,匯率的穩定性,資本的完全流動性不能同時實現,最多只能同時滿足兩個目標,而放棄另外一個目標。

前任美聯儲主席伯南克對此表示:「中國央行很清楚,人民幣大幅貶值不是理想的,也不太可能出現。同時,他也並不認為限制資本自由流動就是理想的舉措。因為中國需要加強對資金的吸引力,如近期中國就在加速開放債市等。

易綱對此的回應則是:三元悖論理論也可以靈活運用,即中國可以在三角的每一條邊上都取其一部分,並結合三者,總體加起來仍等於二。「我的工作就是對其做一個最優結合。」

811匯改兩年後,中國外匯儲備和人民幣匯率結束下行通道,並一路升至6.3左右,和匯改前水平已相差不遠。2018年,易綱在《中國金融》上發文表示:人民銀行將實施好穩健中性的貨幣政策,穩妥推進各項金融改革,探索和完善利率走廊機制,增強利率調控能力,加大市場決定匯率的力度,增強人民幣匯率彈性。

央行的未來

當下,各界最想知道的是,易綱執掌下的央行又將何去何從?

不可否認,當今中國金融體系正面臨著多重矛盾:一是去槓桿和穩增長的矛盾;二是去通道業務和緩解企業融資難融資貴的矛盾;三是金融開放、創新和防範系統性金融風險的矛盾。

「在這樣情形複雜、改革任務艱巨的背景下,讓易綱來主掌央行,除他本身對央行工作有深入了解外,也表明他關於金融改革的一些觀點受到認可。」一位曾在央行工作的人士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比央行行長人選先落地的是金融監管體制改革。根據此次兩會期間正式公布的《國務院機構改革方案》,銀監會與保監會合併,並將其擬定銀行業、保險業重要法律法規草案和審慎監管基本制度的職責劃入央行,我國「一委一行兩會+地方金融監管局」的中國新金融監管框架形成,央行未來作用與地位將更加凸顯。

但與央行地位凸顯形成對比的是,新一任掌門人易綱的履歷相比周小川不算豐富:長期任職央行,2014年起兼任中央財經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沒有商業銀行也沒有地方從政經驗,這也引發了市場的一些疑問。

多位曾與易綱共事者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強調,雖然易綱履歷相對單一,但改革的力度絕不會因此而降低。「易綱很善於聽取別人的意見,雖然看起來十分溫和,但骨子裡有股韌勁兒,他敢為自己的行為負責任,這讓他有敢於改革的魄力。」一位長期和他共事的央行官員表示。

此外,去年成立的國務院金融穩定發展委員辦公室也設立在央行,該機構將統籌金融改革發展和監管、協調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產業政策等,增強監管協調的權威性和有效性。

雖然周小川去年曾表示,金穩委未來重點關注的四大問題是影子銀行、資產管理、互聯網金融和金融控股集團,但在當前金融體系監管架構下,未來金穩委和央行又該如何分工與協作?

「未來央行將加強探索宏觀審慎管理和貨幣政策雙支柱監管框架構建,這兩點都是易綱的強項,未來央行的研究任務將會增多。」上述央行官員表示,「另一方面,作為國務院下屬部級機構,央行更多是提供可行建議。」

但不管監管體制或監管政策如何變化,不變的是易綱對市場的認可。

2015年4月,易綱在「CF40·孫冶方悅讀會」上,向全場觀眾提出了一個令人深思的問題: 你是否相信市場?在關鍵的時候你是否相信市場?在經濟過熱的時候是否相信市場?在經濟下滑、通貨緊縮的時候,是否相信市場?你相信市場能調整結構,還是相信調結構一定要通過行政指令進行調整?

「每到經濟困難的關鍵時刻,對市場機制的信任就容易產生動搖,然後就會發現很多政策前後不一致。但堅持市場經濟,恰恰是中國改革能夠成功的原因。」易綱說。

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騰訊財經 的精彩文章:

反對無效就辭職!圖揭白宮最高經濟顧問科恩的成長史
全球7對最著名的「權力夫婦」:美國第一千金夫婦上榜

TAG:騰訊財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