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接受進步 接受不完美

接受進步 接受不完美

隨筆

英國是個有趣的國家,他們堅信自己過著幸福而傳統的生活——直到發現世界的規則變了。所以當英國媒體一致反對並抵制VAR(視頻助理裁判)時,我一點都不意外。

英國《衛報》,一份如此優秀的報紙,百年來始終自詡思想先進,也在這件事上隨了大流。前不久,我讀到過一篇標題為《VAR是又一記打在球迷臉上的耳光》的評論。言辭熱忱、感情飽滿,也似乎言之有理。但作者似乎犯了一個致命錯誤,即將判罰公正與比賽流暢,完全對立。

相比英國,中國足協對VAR的態度似乎開明許多。儘管仍有部分媒體認為,在個別場次中主裁判在關鍵判罰上淪為科技手段的附庸,但事實是,之前為球迷詬病的昏哨現象確實有了一定程度的改善。

「在我看來,目前中超裁判對VAR的使用方法並沒有錯誤。」基思·哈克特說道。這位74歲的老人是我的工作夥伴,退休前是世界頂級足球裁判。退休後的他,依然致力於改善足球、推廣足球。他是英超裁判委員會史上第二任主席,目前仍是歐足聯裁判委員會高級顧問。如果你沒聽過他的名字,或許你聽說過名帥韋伯、卡拉滕伯格。是的,哈克特是他們的導師。

如果一定要在判罰公正和比賽流暢中二選一,他會毫不猶豫地站在公正這邊。「公正是原則,而流暢是附加值,完全可以通過學習得到改善。」在他看來,目前中超裁判在比賽中藉助VAR工具進行二度確認,其行為本身值得鼓勵——有助於增加判罰準確性。

在這一點上,《足球周刊》主編安然也表示認同。這位長相清秀的室內足球國際級裁判,對裁判工作有著大部分足球人望塵莫及的探究精神。通過研究IFAB發布的數據,他發現平均每3場比賽便會出現一次明顯的誤判。藉由VAR幫助,每19次誤判中有18次得到糾正,而這種現象發生的概率為9%。簡而言之,如果沒有VAR,幾乎等同於每10場比賽中就會有1場產生不公正的比賽結果。而這場結果存在爭議的比賽,很有可能落到你支持的球隊身上。

當然VAR只是一項輔助工具,並不能替代裁判,更不能藉此掩蓋裁判的能力低下或表現失常。因此,哈克特堅持在向VAR提出更多要求的同時,也需向裁判本身能力提出更高要求:即除了傳統裁判技能外,還需對自己存在的判罰盲點加強了解,並懂得如何合理地求助於科技,在儘可能不破壞比賽流暢性的情況下,做出更快更精準的判罰。

對此安然也表示贊同:即使有視頻助理的存在,判罰的準確率也只能達到98.8%,並無法達到100%,VAR並不能解決所有問題。

「VAR在比賽中最多只能扮演助理裁判的角色,VAR的權力僅限於提供建議,而非代替主裁判進行裁決。」哈克特補充道。的確,很多擔心「人工智慧未來取代裁判」的球迷,其實從一開始,就理解錯了VAR的概念,以為後者是一項替代性的人工智慧工具。恰恰相反,VAR的存在從一開始就被定義為幫助裁判更精準地管理比賽。因此是人類管理科技,而非相反。

儘管視頻助理裁判仍在全球範圍內存在爭議,但這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已經不是第一次發生。科技的確存在黑暗面,但假如僅拘泥於科技之負面,而忽略了科技帶來的正面效應,顯然是在開歷史倒車。比如當你埋頭敲打手機屏幕,斥責聊天軟體讓人更加孤獨時,你有沒有想過,人類從未像現在這樣打破空間束縛,自由交流?

足球規則,同樣隨時代變化,在不斷修改、商討和一次次爭議中,才走到現在。如果我們當時拒絕進步,或許我們熱愛的足球至今還只是成百上千人,在泥漿中爭奪一個豬膀胱。

接受科技、接受進步,是為了公平,而非追求完美——因為我們生來不完美。

朱淵(曼徹斯特CPM體育管理聯合創始人)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新京報 的精彩文章:

起底假字畫江湖:李可染贗品拍出5000多萬,拍賣行、鑒定人員都參與其中
麥當勞官微否認員工「路邊挖雪制餐」:鑿冰用於保潔

TAG:新京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