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崇禎失國,朱棣也要負責任,他做此事打破了朱元璋的全盤計劃

崇禎失國,朱棣也要負責任,他做此事打破了朱元璋的全盤計劃

永樂大帝朱棣,原本並不是朱元璋安排的皇帝人選,他的皇位是在侄子建文帝即位後他發動靖難之役搶來的,朱元璋雖然沒有安排朱棣當皇帝,卻也給他安排了一個很重要的角色——塞王。很多人都會說,朱棣不是燕王嗎?怎麼又是塞王呢?其實這個所謂的「塞王」並不是封號,而是指朱元璋在建立明朝後為了鞏固邊塞防線,將自己的幾個兒子分封到邊境負責北方邊塞的防守,這些藩王就被稱作「塞王」。

朱棣

朱元璋總結了之前歷代王朝的得失,他覺得必須分封藩王,這樣才能為中央鎮守邊關,一旦朝廷有事,各地藩王也可以拱衛中央。而明朝的主要外部威脅來自於北方尚未完全肅清的北元(以及後來的蒙古諸部落),所以朱元璋將自己的九個兒子分封到北方邊境,先後分封遼、寧、燕、谷、代、晉、秦、慶、肅九王,這些藩王分布在從東北到西北的漠北邊防線上,而且他們都掌握著兵權,每個人大概有一萬餘人的直接指揮部隊。而後來的永曆帝,就是其中的燕王。

朱元璋分封諸王圖

朱元璋的本意是好的,藩王和皇帝手足情深,親如一家,原本是沒錯的,但是這些親情會隨著輩分的延續而逐漸疏遠,也許朱元璋沒有預料到親情的淡漠會來得如此之快,也沒有預計到所謂的親情在利益面前不堪一擊。建文帝登基後著手削藩,而朱棣則不甘心任人宰割,發動了靖難之役,最終奪去了侄子的皇位,而朱棣做了皇帝之後,自然也是和他侄子考慮的問題一樣,削弱邊境上手握兵權的塞王們,好讓自己這個皇帝做得安穩。

建文帝

朱棣對於塞王們的「削藩」比建文帝稍有藝術,寧王朱權在朱棣發動靖難之役時就被朱棣裹挾,被迫提供了本部人馬和朱棣一起參與了「靖難之役」,朱棣原本承諾事成之後平分天下,結果朱棣登基後不但沒有兌現諾言,反而將寧王遷徙到江西南昌。不僅如此,還剝奪了寧王的兵權,朱權因此也心灰意冷,從一個熱血的掌兵藩王變成了一個整日修道的道教學者。從此,寧王家和朱棣家就結下了梁子,一百多年之後還爆發了寧王叛亂,可以說也和此有一定的關係。

除了寧王之外,東北的谷王、遼王也遭遇了相似的命運。谷王朱橞先是應建文帝朱允炆之命到南京守衛京城,後來在大勢已去之後又獻出了南京的金川門,因此朱棣也覺得其屬於有功之臣,不過他也不能再回其封地了,最後被改封長沙。遼王朱植的封地在廣寧州,再其王府建造完畢前,他駐大凌河北,靖難之役爆發後被改封到荊州。

上述的寧王、谷王和遼王三人,加上燕王朱棣本身,是明朝在北方防線、尤其是東北防線上的重要力量,朱元璋原本派遣他幾個善戰的兒子駐守此地,但是朱棣的靖難之役完全打破了這一計劃,可以說東北區域後來的清朝(後金)的崛起,與此有著莫大的關係,如果有塞王們的鎮守,清朝不能做大,那麼明朝也不會在東北方面承受如此巨大的軍事壓力,最終也不會在雙線作戰中導致滅亡了,崇禎也不用在煤山上吊了。

崇禎上吊自盡

參考文獻:《明史》、《明六帝紀》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漫談南明 的精彩文章:

李自成逼近北京,此官員擅離職守從南京跑到北京,卻值得世人銘記
明朝為何與張獻忠余部聯合,而非李自成,不只因李自成逼死崇禎

TAG:漫談南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