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時尚 > 你刷手機是浪費時間,她卻可以與 GUCCI 合作

你刷手機是浪費時間,她卻可以與 GUCCI 合作

你每天會花多長時間用來刷社交媒體?是不是從一睜眼就開始查看、回復消息,刷朋友圈刷微博刷 ins?作為活在社群媒體的世代,幾乎每個人都是 「社交網路中毒者」。承認吧,網路幾乎成了你最重要 (甚至是唯一) 的信息來源。

是從什麼時候開始我們變得要在虛擬網路中尋找快樂和滿足了?因為過分依賴虛擬世界,不少人其實都患有 「社交網路焦慮症」(Social Media Anxiety Disorder,簡稱 SMAD)。當我們還沉迷社交媒體、揮霍時間時,已經有不少人對此進行反思,甚至聰明地將其作為自己的創意來源。就如今天要聊的這位台灣新晉藝術家 John Yuyi (江宥儀),她就憑藉自己圍繞社交網路的藝術項目獲得了與 GUCCI 等大牌的合作機會。

她的作品成為 GUCCI 贊助廣告的內容

在一眾奢侈品牌當中,近年來把社交營銷玩得最溜的要數 GUCCI。繼 #GUCCIGram、#GUCCIGhost 之後,去年 GUCCI 又以 #TFWGUCCI (That Feel When) 在社交平台上開展線上營銷活動。套路還是一樣,GUCCI 邀請了一眾來自世界各地的先鋒藝術家,讓他們圍繞品牌力推的腕錶系列進行創作。再添加 tag 放到 Instagram 、Twitter 等平台上,從而進一步掀起全民參與的浪潮。

而 John Yuyi 憑藉自己作品的超高人氣,在中間沒有任何引薦的前提下成為了 GUCCI 主動合作的第一位台灣藝術家。在 #TFWGUCCI 的合作中,John Yuyi 用自己擅長的創作手法將社群媒體符號轉換成紋身貼,並且融入 GUCCI 的經典符號,再以身體作為畫布呈現出來。在整個 #TFWGUCCI 推廣活動當中 John Yuyi 的作品最受歡迎,並且成為 GUCCI 贊助廣告的內容,也幫助這個奢侈老牌再一次達到了病毒式傳播。

她的作品是整個推廣活動中點贊數量最多的一張

John Yuyi 擅長用嶄新的方式詮釋紋身文化,將有著社群符號的紋身貼紙放在臉上,更是反映了現代人與網路之間的複雜關係,想要表達、渴望獲得認同。這些都令她的作品能與大多數網路使用者產生共鳴,從而迅速走紅。

除了備受 GUCCI 喜愛,John Yuyi 前段時間還被 Alexander Wang 邀請以名人嘉賓身份出席品牌的 2018 秋冬大秀。有實力坐在頭排看秀,以藝術家身份出名的 John Yuyi 如今在時尚圈也算是獲得了相當大的認可。

與 Bella Hadid 一起自拍也不輸氣場

同樣都沉迷於社交網路,John Yuyi 為何卻能與大牌合作?

同樣都是 「社交網路中毒者」,為什麼我們玩手機只能消磨時間而 John Yuyi 卻可以玩到與 GUCCI 合作?也許是因為她能在隨處可見的事物中找到靈感並且以最快速度轉化為作品吧,概括起來就是 「創意」 和 「執行力」。

John Yuyi 在國中時就喜歡跟別人穿得不一樣,後來考上了台北實踐大學學習服裝設計。因為參與學校的實習計劃 John Yuyi 獲得了在紐約華裔設計師 Jason Wu (吳季剛) 工作室學習的機會,在這一過程中她開闊了眼界並且決定往藝術方向發展。

回到台灣後 John Yuyi 一邊在《VOGUE Taiwan》做造型助理,一邊為申請美國紐約的藝術家簽證堅持創作。當時她做了一組黏土裝置的攝影作品,並且將其與連體泳衣做結合,既能體現服裝設計的背景又能以創意方式展現攝影作品。連體泳衣做出來之後放在網站上沒想到銷售一空,她當然也憑此順利獲得了為期三年的藝術家簽證。

在紐約有更多的機會,John Yuyi 也開始認真思考自己的作品。從上大學時她就開始經營自己的社群,深知自己還有大多數年輕人都是 「網路成癮者」 以及 「視覺型讀者」。在這時她聯想到曾經做過的臉部紋身貼圖,想著如果把自己的 Facebook Po 圖貼在臉上然後再拍照片 Po 出來那應該還蠻有意思,這樣一做結果反響熱烈。

「Face Post」

「Body Post」

這些被稱作 「Face Post」 和 「Body Post」 的紋身貼圖就成了 John Yuyi 的長期項目,她將來自社交平台的各種數字元號、話語、圖片等等製作成紋身貼紙,然後再將圖案轉印到身體各部位。用到的材料十分簡單,呈現的方式卻足夠有新意。因此 John Yuyi 的作品在網路上持續發酵,甚至吸引到人氣模特水原佑果與其合作拍攝 「Yuka』s Snapchat」。

「Yuka』s Snapchat」

後來同樣催生了 John Yuyi 用自己裸體照片創作的 「Skin on Skin」 系列,把皮膚的紋理放在另一層皮膚上,也是一種循環的概念。因為非常喜歡王菲的《出路》的歌詞,John Yuyi 也將其印在臉上做出 「Exit(出路)Faye Wong」 等作品。

「Skin on Skin」

「Exit(出路)Faye Wong」

受困於社交網路,亦受益於社交網路

走紅之後 John Yuyi 受到了各大媒體比如《NYLON》、《NUMERO》、《VOGUE》、《BAZAAR》、《i-D》的報道和採訪,儘管真誠的她表示自己在做這些作品時並沒有想要賦予什麼深層次的含義,相反僅僅出於好玩以及可以幫助緩解自己的焦慮情緒,但我們仍然能從中感受到這些作品對社交媒體和大眾文化的反思。

去年獨立品牌 Collina Strada 的設計師 Hillary Taymour 舉辦了一場以 「SMAD (社交網路焦慮症)」 為主題的秀,John Yuyi 被邀請以模特身份參加,這正是因為她本身就是 「SMAD 患者」。談到 SMAD 給人最大的困擾,John Yuyi 說:「有些人會在社交網路平台上而不是現實生活里找自我認同,有時候網路綁架了你的生活、情緒還有假期。本該在海邊好好放鬆,但你只記得拍一張美照發在網上,卻忘了要好好在海里游泳」。

John Yuyi 曾受困於網癮,每天花大量的時間不停地刷各種社交平台。同時她又受益於網路的便捷和快速,以一種非常低的成本,不用像一些傳統藝術家受限於專業性技能和客觀條件,只需要社交平台這種 「媒介」 就能將自己的創意傳播給全世界,從而獲得廣泛的關注和更多的機會。

John Yuyi 是在創作網路藝術還是為網路創作,這並不重要。重要的是,現在她將自己對社交網路的焦慮展現在作品上,並且藉助網路可以把這種反思傳遞給更多人。

現在我們都習慣於在社交平台上 「報喜不報憂」,比如說精心調試照片的顏色,並且配上已經編排好的文字,Po 到社交平台上之後隔一會就忍不住去查看有多少人點贊。如果點贊數或評論沒有達到自己的預期,還會失落甚至有衝動想要刪掉自己剛發的狀態。

很多人還會為自己的照片加上各類 tag,是不是身上貼滿標籤才能體現出你是一個什麼樣的人?毫無疑問虛擬網路與我們的現實生活密不可分,這也是一個標籤化的時代。這種現狀沒什麼不對,因為它是時代的趨勢。但我們要想清楚,在社交網路上的行為是為了滿足自己,還是滿足他人

(以上圖片來源:Instagram @JOHN YUYI)

作者: Xue

熱門內容

點擊以下圖片查看

名下無虛 VOL.90 | 非專業出身的國潮設計師,要怎麼操作一個品牌?

名下無虛 VOL.89 | WISDOM 齊振涵:大家為何不願投身製造業?我們應該反思

名下無虛 VOL.88 | TBALLER 小四:背後缺少文化支持,所以國潮總被說抄襲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NOWRE現客 的精彩文章:

不用自己 DIY 了,送你正式的《海綿寶寶》x Vans!
疑似新版 Triple-S 曝光了

TAG:NOWRE現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