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濮陽「蚌殼龍」和遼寧阜新「石堆塑龍」,爭奪「中華第一龍」

濮陽「蚌殼龍」和遼寧阜新「石堆塑龍」,爭奪「中華第一龍」

藏 頭 詩 學 習 欣 賞

河畔青蕪堤上柳

南金無價喜新嘗

爭向朱顏不耐秋

奪歸永巷閉良家

中有一人字太真

華亭鶴唳詎可聞

第一頻教入夢來

一行白鷺上青天

龍山落帽千年事

1975年,考古專家孫守道在一次考古調查時發現了一件大玉龍,墨綠色,高26厘米,體呈「C」字形,經多年考證,認定這件大玉龍屬於紅山文化時期,距今5000年至5500年,一時被譽為「中華第一龍」。然而,在學術界對大玉龍進行研究論證的時候,曾提出一個假設,根據「龍的最先發源地應在黃河流域」的習慣性認識,期望還能發現更早的龍影。

河南濮陽「蚌殼龍」

1987年,考古部門在位於河南省濮陽縣城西水坡一個墓室,中發現有用蚌殼精心擺塑的龍虎圖案。

據專家測定,其年代距今6400年左右,蚌殼龍被考古界公認為「中華第一龍」。濮陽因此被中華炎黃文化研究會命名為「中華龍鄉」。如今,西水坡第一組龍虎蚌圖陳列於北京天安門廣場東側中國歷史博物館展覽大廳。

在濮陽西水坡遺址發現的第一組蚌圖位於仰韶文化第四層下,打破第五層和生土,由北向南。這是龍虎和人骨架相組合,在人骨架腳邊正北有用兩根人脛骨和蚌殼擺成的勺形圖案;第二組蚌圖由下而上為虎、龍、鹿相錯並重疊而組成,虎和鹿頭向北而龍頭向南;第三組蚌圖是北虎南龍,背相對,虎頭向西而龍頭向東,龍背騎一人。

河南濮陽「蚌殼龍」天文圖

1987年,遼寧省考古工作者在阜新查海地區發現了距今8000年的新石器早期重要文化遺址。從1987年到1994年,經過7次考古發掘,出土一條近20米長的石脈,在全國引起轟動。北京故宮博物院原院長張忠培及考古專家郭大順等人認為,這是中國年代最早的龍的形象,張忠培為其取名「石堆塑龍」,從此,查海遺址石塑被稱為「中華第一龍」。

阜新查海「石堆塑龍」

1987年,在河南濮陽西水坡仰韶文化遺存中發現了用蚌殼堆塑的龍,轟動全國,它被稱作「中華第一龍」。

有專家認為,目前發現的,能夠準確無誤地表達出龍的形象的,也就是1987年在濮陽西水坡用蚌殼擺成的一條龍。那麼,到底誰是「中華第一龍」呢?

河南濮陽博物館

1987年經國家文物局批准,由遼寧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主持,市、縣考古力量參與,對查海遺址進行正式發掘。從1987年到1994年,先後進行了7次發掘。這條由8000多年前先民堆砌的「石脈」總長19.7米,寬1.8米至2米。

考古人員之所以能夠立即做出這些石塊是人工堆砌的判斷:其一,這些石塊並不是在當地就地取材,查海遺址發掘區附近也沒有發現相似的石材,因此這些石塊是後來由人工運到這裡,並且按照一定的圖形堆砌的;其二,石塊的個頭、外形比較規整。顯然,在由人工運送到這裡之前,事先經過了挑選。

查海遺址中心的龍形堆石

張忠培將其定名為「石堆塑龍」,這一稱謂立即得到學術界廣泛認同。這一發現不僅將龍作為中華先民重要圖騰的年代再一次提前1000多年,還揭示了一種先民勾畫、描述龍的重要方法——堆塑。

從遺存來看,龍的用石大小均等,排列有序。從遠處看,龍的前體寬大,尾部細而上卷,若隱若現,整齊碼放的紅褐色石塊有如傳說中龍的鱗片。這條石龍頭西腳東,身體呈波浪狀,龍口大張,四肢伸展,如騰雲駕霧一般。

查海遺址博物館

這些文物反映了在8000多年前的阜新地區,查海先民已經具有非常深刻的龍的觀念,龍已經成為氏族的重要象徵。石堆塑龍位於整個發掘區的中央,8000年前人類生活的房址圍繞巨龍有序分布。

阜新查海堆塑巨龍的出土,將龍的歷史在傳統認知的基礎上延展了4000年,在考古認知上則向前延展了1500年。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大千世界 的精彩文章:

第一次跑龍套的周星馳、劉德華、梁朝偉竟然長這樣
女士手錶推薦:香奈兒J12系列J12白色腕錶

TAG:大千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