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晨起梳妝罷,芰鸞鏡,細敘紅顏。月似眉彎、一點嫣紅

晨起梳妝罷,芰鸞鏡,細敘紅顏。月似眉彎、一點嫣紅

發簪,古代中國用來固定和裝飾頭髮的一種首飾。對於現代女性來說已經是一個很古老的名詞了,但是當在看古裝劇時,卻總是能被它們點綴出的精緻效果所折服。

典故

五千年的中華民族的發展史里,早就有了關於發簪的記錄,發簪是指用來固定和裝飾頭髮的一種首飾。《辭海》里有這樣的解釋:簪,古人用來插定髮髻或連冠於發的一種長針,後來專指婦女插髻的首飾。《史記·滑稽列傳》里說:「前有墮珥,後有遺簪」。杜甫《春望》中也有「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之句。中國少數民族有傳統的用簪來固發、美髮之俗,其發簪種類繁多,歷史悠久,具有濃郁的民族特色,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內涵。

唐宋時期及以後各代,是發簪流行的盛世。唐代敦煌壁畫中的眾多婦女就是插滿花簪的形象。唐代畫跡中也有眾多滿頭插簪的婦女形象。

《宋書·行志》記載:「宋代元嘉六年民間婦女結髮者,……頭上有花插簪梳等飾」。宋代陸遊《入蜀記》記載當時西南一帶的女子頭飾為「插銀釵至六隻,後插大象牙梳,如手大」。 發簪古代男女髮式,以挽髻為主,髮髻挽成之後,就要設法將其固定,最常用的綰髻之具是發簪。在上古時期,發簪被稱作「笄(ji)」。在男子盛行帶冠之時,發笄還有固冠作用,以免滑墜。古代婦女所插的發笄,在考古發掘中也常有出土。如1978年秋,從山西襄汾新石器時代的古墓中出土一具人骨,在人骨的頭頂,即插有一根骨笄。

在中國封建時代,中國女子插笄是長大成人的一種標誌,到時還要舉行儀式,行「笄禮」。笄禮源於周代。

據《儀禮》等書記載,女子年滿15歲就被看作成人。在此之前,她們的髮式大多做成丫髻,還沒有插笄的必要。到15歲時,如果已經許嫁,便可梳挽作成人的髮髻了,這時就需要使用發笄。古時稱女子成年為「及笄」,就是這個意思。至於還沒有許嫁或年齡不滿15歲的女子,則仍然保持原來的髮式,兩者區別十分顯著。女子行過笄禮之後,不僅要學著成年婦女的樣子,挽髻插笄,還要在髮髻上纏縛一根五彩纓線,表示其身有所系。從此以後,她的言行舉止都要嚴加檢點,在一般情況下,必須深居閨房,不與外界接觸。一直到成親之日,方能由她的丈夫把這根纓線解下,因為她已經成為婦人,不再需要這種標誌了。凡是舉行過笄禮的女子,不論其成婚與否,都可享受成人的待遇,甚至連去世之後的喪事,也可按成人的規定辦理。

古代發笄形式繁多,僅以質料上看,就有骨、石、陶、蚌、各種發簪荊、竹、木、玉、銅、金、象牙、牛角及玳瑁等多種。

發簪式樣十分豐富,主要變化多集中在簪首。它有各種各樣的形狀,還愛用花鳥魚蟲、飛禽走獸作簪首形狀。常見的花種有梅花、蓮花、菊花、桃花、牡丹花和芙蓉花等。明人《天水冰山錄》中關於發簪名就有「金桃花頂簪」、「金梅花寶頂簪」、「金菊花寶頂簪」、「金寶石頂簪」、「金廂倒垂蓮簪」、「金廂貓睛頂簪」、「金崐點翠梅花簪」等名稱。以動物為簪首的發簪,常見的有龍鳳、麒麟、燕雀及游魚等,其中以鳳簪最多,製作也最為精緻。


例如有一件明代御制犀角發簪,以其精湛工藝而引人注目,也是發簪精湛製作工藝的一個縮影。取犀角做發簪十分罕見,一株上好碩大的犀角用來做如此長度的發簪,限於材料最多只能做兩支,十分費料。

發簪採用了如意造型、素身,銘文「宮」及「十二」字樣。從一些拍賣資料中看到,一件明代陸子岡制白玉螭龍發簪,成交了47.04萬元。這件玉簪為白玉蘑菇頭式,長度較短,應為明代男子用簪。簪身減地浮雕龍紋,篆書銘文:「言念君子,溫其如玉。文中子贊,陸子岡制。」此件玉簪雕工秀雅,龍紋線條連綿自如,篆文穩健,應接近陸子岡的手製作品。此發簪無論從型制、紋飾、工藝、文字、打磨、包漿等任何方面判斷,都是明代玉雕中的典型器。另外一件明代玉雕大師王小溪製作的白玉螭龍發簪,成交價42.56萬元。

除了白玉、犀角材質的發簪之外,貴金屬材質的也非常罕見。一件遼代的銀鎏金鳳簪,就非常吸引投資者的眼球,特別是上面鳳凰的精湛工藝,更是讓人叫絕,成交價6.6萬元,這在十多年前已經是非常高的價格了。還有一對明代宣德年間金髮簪,成交價17.92萬元,這種金簪的簪首為傘形旋轉花卉,款為「隨駕銀作局宣德叄年拾貳月內造玖成金捌錢」,顯示其為宣德三年銀作局制,是典型明早期官造金器,傳世極為罕見。

願天下有情人終成眷屬 不負韶華相思意

怎麼樣?是不是需要這樣一個發簪呢?

關注我不迷路,觀看每日分享,每日情書,牆牆這裡等你們哦!!!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全球大搜羅 的精彩文章:

鍾楚曦——高級臉的時裝經
每天,給自己一個快樂的理由

TAG:全球大搜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