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區塊鏈的點,大部分人都看錯了
當區塊鏈帶著資本和炒作帶來的血腥味高調進入大眾的視眼中之時,很多朋友讀了很多書,聽了很多演講,看了很多視頻依然無法徹底理解區塊鏈,還需要到處去找區塊鏈是什麼這樣基礎問題的答案。但是又讀了書、聽了課、看了老師們的視頻仍然還是沒看懂!
往往,一個概念的解釋越複雜,一個新興事物的出現越難被接受和理解,可能包含的內容和機會就會越多。
區塊鏈到底是什麼呢?資料和老師們說,區塊鏈常被看作是一個龐大的全球化分散式記賬資料庫,這些數據是需要集體維護。數據所有者可以共享其資產,而無需將其導出或轉交給另一個利益相關者。真正做到即使在沒有權威機構的統籌下也可以讓互不信任的人安全透明的進行信息與價值互換。只有具備以上所有特性才能被視為是區塊鏈技術。
現在的區塊鏈大家都不懂,就類似於電子商務出現的時候,很多人也無法理解這個概念,但是有了淘寶這個落地的應用進行呈現的時候,相信很多人就豁然開朗了。所以,個人覺得不需要花更多的經歷去探究它是誰,不如看看它落地的一些案例。
舉個例子。以前我們對食品安全的問題特別關注,每個人都希望自己買到的蔬菜是新鮮不打農藥的,都希望自己吃到的家禽肉類是鮮活不吃激素的。但是越期待,就越糾結。如果能有一個自己能感知到的過程,就能完美解決這個問題。
打個比方,比如桌上的雞肉是從自己親手選的雞蛋里孵出來的小雞仔,吃著農家裡的糧食。平時如果自己在上班的時候仍然能夠通過養雞場里攝像頭看到自己的產品(雞仔)的狀態,甚至雞的重量、肉脂含量都能實時監測反饋到你手機端,那到最後餐桌上,你吃起來會不會就放心很多。
這其實就是區塊鏈跟我們有關的在身邊的應用。
更有人把這個想法變成了現實。用戶認購一隻雞,蛋雞產蛋後,每日的雞蛋收益按照當地市場價格折算成現金髮放至用戶賬戶;同時蛋雞每產一個蛋獎勵用戶一個token獲取收益。
我們以前都是依靠品牌主動的宣傳和產品的優質體驗來積累品牌信用,這種方式的弊端,由於不能提供具體直接的數據,從品牌到用戶的傳遞過程中,滋生了大量資源的浪費。但是區塊鏈似乎能完美解決產品可溯源的問題!
有這樣一個比較有代表性的例子。在以往,商場、超市、菜市場向消費者兜售優質的有機無公害農產品,需要不厭其煩的跟用戶去傳遞品牌的理念,通過巨額的廣告費用將綠色有機無公害的品牌形象切入了用戶的心智中去,引導用戶的信任。
創業公司Ripe.io的兩位合伙人嘗試用區塊鏈管理自己的農場。Ripe.io農場已經用區塊鏈技術來追蹤西紅柿的成熟度、顏色和含糖量,減少腐壞,記錄供應鏈。每一個西紅柿,都有自己信息記錄,並用分散式記賬的方式存貯在區塊鏈平台上。它們將直接送達與農場合作的商店。每個人都可以很直觀的了解每一顆西紅柿的生長時間、採摘時間、甜度以及含糖量,這樣就可以非常直觀的向用戶展現產品的質量,可以給品牌省下很多的宣傳費用。
通過這樣的流程和技術可以在幾秒鐘內顯示產品的來源,而傳統的方法可能需要一個星期或者根本就追蹤不到。
而區塊鏈很核心的一個點就是數據。而在談到數據的時候,數據共享和數據之間的聯繫就成為提升效率的一個不可避免的話題。
那區塊鏈是如何提升數據的利用價值和效率的呢?
在講數據流通之前,先跟大家科普一個遠離:數據孤島,或者信息孤島。
信息孤島是指相互之間在功能上不關聯互助、信息不共享互換以及信息與業務流程和應用相互脫節的計算機應用系統。在企業或者商業層面它是指當企業發展到一定階段,公司內部或者每個公司之間都有各自數據。而由於篩選、統計的標準不一致,事業部或者公司之間的數據往往都各自存儲,各自定義。
由此造成的結果就是大家都有數據資源,但是數據就像一個個孤島一樣無法(或者極其困難)和企業內部的其他數據進行連接互動。簡單說就是數據間缺乏關聯性,資料庫彼此無法兼容。沒辦法使用,所以沒有什麼價值,使用效率很低。
所以,我們平時看到的微信內部攔截淘寶(阿里)的鏈接就是一個很明顯的信息孤島效應的例子。在區塊鏈之前,並沒有一個很好的解決辦法。(之後有沒有也不確定)反而,巨頭們只是在通過整合、收購的方式來擴大各自的邊界,建立數據護城河。孤島越來越大,效率也就越來越低。
而理論上,區塊鏈對數據的記錄方式(分散式,不只是某個人或者某個機構在單獨記錄)、數據錄入方式(非對稱加密保證了不可更改的客觀性)數據儲存方式等方面完全顛覆了之前的數據壁壘。因為形成了一套通用的數據處理的標準和前提,因此在數據共享和數據利用方面減少了更多阻力,因此提升效率就成了必然。
Saying:區塊鏈的技術是好的,而且區塊鏈並不是炒幣那麼簡單。對新興事物的追捧和唱衰都是一個客觀還原真相和本質的過程。個人覺得,區塊鏈的技術在之後一定會在某些領域落地,比如對數據容量和維度要求比較複雜的金融等領域。
在沒有實際應用和產生或者創造價值之前,所有的都是虛無的,當然也包括投機的炒幣行為……


TAG:鏡面財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