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有時候,選擇太多比沒得選更讓人焦慮

有時候,選擇太多比沒得選更讓人焦慮

二月二了,從舒適或是匆忙的假期中迷糊過來,又要開始新的工作,新的挑戰了。每年的這個時候,都會發現周圍的很多朋友換了工作,有的在事業單位的跳出來,也有的因為工作太辛苦跳出來想找份輕鬆的,每個人都在選擇自己心中認同的「好工作」。

現在和之前不同的是,大家職業的流動性很強,原來的時候,一個工作一輩子就干過去了,爸爸媽媽可能做了一輩子的老師,一輩子的商貿。而如今人們的選擇更多,跳槽也更加頻繁。那麼,在頻繁的跳槽中就該有條主線,我要堅持往哪個方面發展,增長自己哪方面的技能,這就需要有自己的職業規劃。

我的職業規劃,前提是我。如果大學畢業就回家聽父母的意見考公務員進事業單位,而沒有考慮自己喜歡與否,這樣是不算的。什麼事情都要自己選擇了,自己才會負責到底。比如拿炒股票來說,我自己選擇了**股票虧了,和聽別人的勸說選擇了**股票虧了,內心的感受是不一樣的,自己選擇的虧了,可能很容易就釋懷了,自己選的不好,手臭認栽,下次改進。而聽別人的選擇,往往內心更加懊喪:怎麼就聽了他的呢,我自己選一定會比這個選的更好(其實也並不見得)。同理,如果父母安排的工作,父母安排的婚姻,大都屬於父母又選擇了一次,又活了一次,而我們並沒有得到相應的選擇的快樂,所以也時常會不負責任,也不會長大。所以我們先排除這種情況:非自己做的職業規劃。

我們每個人,從大學畢業的二十多歲到退休的五六十歲,有差不多三四十年工作的時間,而伴隨著工作,每個階段有每個階段的特點,精力,時間,甚至是社會期待你完成的任務都有不同。如果不及早規劃,那麼你的生涯就會被外界推著走,過了三四十歲,如果沒有達到自己的期待,很容易滋生一種無力改變的心態,這一輩子就這樣了的感覺。許多人最後悔的事情是沒有好好愛自己愛的人,沒有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可能是因為從一開始,你就沒有把想做的事情放上計劃日程吧。

你一定要按照自己想的那樣去活著,否則,遲早有一天,你會按照自己活著的那樣去想。現實就是如此殘酷,當你沒辦法活成你想要的樣子的時候,就只能安慰自己接受現實了。

這張圖是人職匹配模型,個人通過工作能力滿足組織需求,從事工作為組織創造價值,企業相應回饋給個人。理想的情況是個人能力滿足組織的需求,組織的回饋滿足個人的需求,組織滿意度和個人滿意度都具備,這樣是最完美的人職匹配。

當然,更多的是下面四種咯:

當個人的能力滿足企業的要求的時候,工作輕鬆,完全可以勝任。這樣的工作一般在國企或事業單位,這樣的狀態暫且稱為「混」;

當個人的能力小於企業的要求,天天加班,拚命做也做不完,這樣的工作一般在民企,這樣的狀態暫且稱為「累」;

兩者都是在個人對組織回報相對滿意的情況下,所以無論是「累」還是「混」的狀態,都不會輕易辭職。

當組織比較滿意個人的能力,而給予的回饋個人不滿意的時候,這時人就會產生怨恨,這種狀態是「怨」;

當自己需求不清,公司給你什麼回饋都覺得不滿意,而獵頭打電話提供工作崗位也不會實際行動的時候,這時的狀態是需求不清,稱為「亂」。

「混」,「累」,「怨」,「亂」是人們工作現狀的四種狀態,你處於哪一種呢?

而在現實中人們工作的選擇可能更加複雜,會受到選擇性偏差的影響,自己表面上很想要的東西並沒有那麼想得到,反而是另一些你從未意識到的事情,才是你真正想要的東西。並且,選擇越多,人對自身越沒有明確的把握,很容易迷失在「一切皆有可能」的幻覺中。比如,當你想買一件衣服的時候,你覺得不把所有的選項都看完,就不敢決定買哪一件,但可供購買的衣服實在太多,怎麼看都看不完,你因此陷入煩躁,最後甚至可能就放棄了購買計劃。

而在面對各種誘人的工作的時候,你會發現無法在較短的時間內認定其中任何一個,並且,就算你真的選擇了,你也會為可能失去的機會感到焦慮:也許放棄的那個,也許下一個會更好呢?沒有任何一項工作能滿足所有的期待,追求還不錯而不是最佳,如果眼前這個工作能讓我感到滿意,我願意選擇它,專註於它,那麼堅持自己的選擇,你的焦慮會大大緩解,也更容易在工作中做出成績。

有個朋友,大學畢業就很幸運地考上了公務員,但是工作一年多就跳出來了,後來有陸續跳槽,從錢多,事少,離家近的令人羨慕的工作跳槽到繁忙加班的互聯網公司。一方面,舒適和安逸能讓人暫時快樂,另一方面,他又會禁不住去質疑這種舒適和快樂,因為從內心來講,他更在乎的是自我價值的實現,工作再安逸,也無法心安理得的享受。所以,每個人的需求是不一樣的,真正的自己需要不斷自我覺察和了解,甚至需要在一次次職業選擇中才能真正把握。

職業策略也是隨著工作能力的增長不斷調整的。入職的前三年,個人能力還不具備,職業策略應該是從能力出發,滿足組織要求,做自己能做的工作。而針對職業初期的學習,要有明確的方向,提升工作需要的能力,在當下的工作中產生結果。而不是都一門心思去學英語,這一階段,很多新人會出現不適應的問題,不是不喜歡,而是自己的能力達不到要求,所以,需要儘快提升自己。有個小姐姐說工作後,每天不論多忙,回到家一定坐下來學習兩個小時,真的很震撼。

職業中期,個人能力逐漸可以滿足組織需要,個人會因為發展而繼續學習深造,探索職業發展的可能性,有的人面臨轉崗位,轉行業的問題。轉行往往會面臨著新的不適,這時需要注意的是,行業,企業,崗位三要素,跳槽最好變動其中一個部分,跳槽到相同的行業,在同一個企業內部換崗。忌諱的是三個都變,所有都要重新開始,沒有行業知識,沒有客戶資源,遇到的挫折會很多,人的壓力也會很大。

這一階段的學習必須有功利心,指向未來的發展。比如學插花什麼時候都可以學,而這一時期就可以考慮為開個花店而學習。這一階段需要主動學習和提升,善於運用各方面的資源。

職場十年後進入中後期,這一階段很多人都已經結婚生子,人生也進入了新階段。職業可能不再是生活的唯一命題,尤其是對於很多女生來說,這時需要學習工作能力和滿足個人需求同時進行,很多人開始整合工作的價值和意義,追尋生命的價值,開始做自己想做的有意義的事情。

不同的職業積累爆發期也是不同的,比如銷售工作,IT工作,很多人一畢業就拿到了高薪,但是三十五歲四十後,慢慢轉向管理崗位,或者不再從事一線工作而轉為專家型指導。但是有的崗位,比如醫生,科研,公務員,剛開始上班的時候技能和薪酬都不足,但是到了四五十歲,醫生開始變成到處飛來飛去的專家級,公務員也可能從底層積累到了一定實權位置,開始有決策的權力,希望永遠都不退休才好。

所以,職業規劃是一個漫長的長跑,一開始跑的快的有可能掉隊,一開始落後的也有機會。重要的是不斷明確並靠近自己的想法,一步一個腳印,每一步都算數。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生活與心理 的精彩文章:

《了不起的麥瑟爾夫人》她了不起在知道自己想要什麼

TAG:生活與心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