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念霍金︱從一維到四維

Dust
Interstellar (Original Motion Picture Soundtrack)
Hans Zimmer
00:00/05:41
下午,被大量霍金去世的信息刷腦,心想,霍金大師自傳《我的簡史》還沒讀完呢!雖崇拜這個比肩牛頓、愛因斯坦的偉人,但沒有產生哀傷情思,可能是因這種人去世後反而更會令世人重視他留下的東西。
霍金大師一生有許多大膽理論,就在前兩周他還在答疑,「每個人都想知道,大爆炸前宇宙是什麼樣的?」他給出答案:「由於大爆炸產生了宇宙,在此之前什麼都沒有,而宇宙的邊界就是它沒有邊界。」
嗯,它的邊界就是沒有邊界,你搞懂了沒?
我倒是想把這句話套用一下:霍金的離去,就是沒有離去。
我最近關心的是維度問題,霍金大師認為四維是超弦理論,我也不理解是什麼,他舉了一個非常簡單的例子:當人們駕駛汽車時,向前直行和向後倒車是第一維,向左或向右轉彎是第二維,在山路上爬坡和下坡是第三維,那麼時間就是第四維,做到時空旅行就進入了四維空間。但我們本是三維的人類,一生受時間所制,又怎麼可能先看穿四維再進入時光隧道?
也許霍金遠去的那個星球已經進入第四維,在時空隧道里穿行。而此刻,只想聊聊我所知的維度,以此來懷念這個偉大的人物。
首先一維:當我在跑道上進行100米短跑,你在我身後的同一條跑道上看,會發現我迅速遠離並且輪廓越來越小,是第一維視角。
再來二維:當我在跑道上進行100米短跑,你在前方50米同一水平線的觀眾席上看,會發現我從遠到近再到遠,好像速度沒那麼快了,輪廓變化也沒那麼明顯了,是第二維視角。
重點來了!感受三維:人在跑道上短跑沒那麼直觀,讓我們坐上飛機。飛機在跑道上不斷提速準備起飛,我坐在飛機上通過窗口看見候機樓等建築物迅速向後漸行漸遠;飛機爬升中看到地面一輛輛汽車跑得真慢,在龜速移動,還是我飛機快;當到達目的地,飛機向機場降落時透過窗外看見:隨著飛行高度、速度不斷下降,候機樓漸漸變大,感受著飛機緩緩地接近地面,之後這一小會兒時間,我會緊盯著下方跑道,等待接收輪胎觸碰跑道一剎那而產生的摩擦和顛簸,美好的一剎那,意味著馬上可以下飛機報平安了……
等等,著地後怎麼感覺周圍建築物向後倒去的速度變快了,飛機在加速嗎?肯定不會啦,不一會兒飛機就停住了。這就是我感受到的三維、二維快速切換的視覺效果,令不常飛的我感覺奇妙而難以忘卻。
這種切換也像觀看F1賽車時視角的切換,空中攝像頭航拍整個賽道時,一輛輛頂級賽車有序前進偶有超車顯得並無快感,但切換到車載攝像頭視角則使F1快若閃電,超車瞬間風馳電掣。
最後說四維:史詩影片《星際穿越》中有試驗性描述,另外不少科幻小說也有描寫,例如劉慈欣《三體》,可誰知道呢?人類不過三維生物,「四維」如何企及,時空穿梭怎麼做到?
或許當人類突破地球限制,挺進外太空,成功擁有第二宜居星球時就自然而然突破三維,成為四維生物,誰知道呢?又或許我就是一想去火星旅行的夢想家。
(圖片來自網路)
老劉按:
安之書館投稿郵箱:


TAG:安之書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