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時尚 > 《號外》之外,城市雜誌消亡史

《號外》之外,城市雜誌消亡史

「沒有雜誌的城市時可恥的!」

早年聽到一些文藝工作者說過這樣的話,如今不會有人說了,說了就等於自討沒趣,因為按照如今說什麼都講究政治正確的輿論邏輯,口中說出「可恥」的人「才是最可恥的」。

一座沒有雜誌的城市,在網路還不發達的年代裡,意味著它與時代脫節,不時髦,不時尚,很有可能被冠以「文化沙漠」的污名。

而隨著社交媒體興起後,各種以 XX 城市名打頭的「XX 生活」「魅力 XX」社交媒體賬號出現,廣大人民群眾的文化生活立馬變得豐富起來。

不過,城市雜誌依舊是一座城市最閃亮的名片,一座城市沒有一本代表性的雜誌,總會讓人覺得它少了一點魅力。

(c) 號外左右滑動

作為華文媒體中最具代表性的文化潮流生活刊物,《號外》的內容涵蓋了時裝、飲食、家居、建築、設計、音樂、電影、文化、藝術等幾乎無所不包的領域。縱觀其封面,不僅能看到香港城市文化面貌的變遷,那一個個鮮活的封面明星背後,更是寄託了無數人對於昔日香港的懷戀。

1970 年代,香港經濟起飛,大眾傳媒尤其是電視普及,讓各種文化產品走入了尋常百姓家,那樣的時代背景之下,《號外》於 1976 年創辦。

隨著香港電影和粵語流行音樂在 1980 年代到 1990 年代的繁榮發展,大量在華人圈擁有知名度的影星和歌星出現在《號外》封面上。那個年代,港片和粵語歌是全球華人的精神食糧,香港更是當時華人世界實至名歸的流行文化中心,沒有登上《號外》封面的明星都不能算大牌。

《號外》封面上的中國大陸名人

(c) 號外左右滑動

香港在 1990 年代還見證了兩個重要歷史時刻,97 回歸和 98 亞洲金融風暴。雖然《號外》封面上看不出異樣,那之後的香港發展走向卻給雜誌的命運埋下了諸多伏筆。

港片的黃金年代在 1997 年之後結束,隨後千禧年開始,互聯網在全球普及,網路盜版加速了華語音樂市場的萎縮。電影和音樂,兩個流行文化的土壤遭到致命性打擊,香港失去了往日的光輝。而且 1998 年亞洲金融風暴和 2008 年全球金融危機,不僅經濟重創,大量文藝界優秀人才外流,香港的魅力大不如前,《號外》幾乎到了停刊的邊緣。

2004 年,《號外》被廣州現代傳播公司收購。一年後,多位《號外》主創參與的《生活》創刊,顯然它繼承了《號外》的風骨,但其所宣傳的坎普式生活方式,在奢華和理想的皮相之下,閱讀觀感卻彷彿一場春秋美夢,既讓人嚮往,又讓人沉重。

《生活》創刊號封面

(c) 生活月刊

近些年的《號外》,雖然沒有脫離大眾文化的語境,但卻更加凸顯自身的公共立場,行文和身份多了幾分仙氣,普通讀者似乎有點看不懂了。不過它能夠在互聯網四通八達的語境之外生存下來,實在難得。

《號外》流傳最廣的幾款封面

(c) 號外左右滑動

回看《號外》40 多年發展歷程,就像是看香港過去的文化歷史變遷,而這正是一本城市雜誌被人喜歡的精妙之處。

但是,隨著互聯網和社交媒體的普及,城市雜誌不可避免地走向衰弱,尤其那些以城市分類信息為賣點的城市刊物,如今幾乎已經絕跡,倒是像《號外》那樣以文化見長的讀本始終長青。

在中國大陸,講究大一統的文化語境之下,城市雜誌的個性存在是非常困難的,太局限於本土顯得不夠洋氣,太國際化又失去了特色。於是,千禧年前後作為國內城市雜誌標杆的《城市畫報》走向了小眾文藝,最具海派文化氣質的《外灘畫報》早早停刊,倒是福州的《家園》雜誌活出了自己的特色。

(c) Homeland 家園

在美國紐約,有三本以紐約為名的雜誌都值得一讀,《紐約時報》旗下周日副刊《紐約時報雜誌》(The New York Times Magazine)、《紐約客》(The New Yorker)、《紐約》(New York),它們各有特色。因為多年樹立的良好形象,即便深受互聯網衝擊,也能在不斷求新求變的過程中,繼續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空潮 的精彩文章:

丑鞋席捲2018秋冬巴黎時裝周秀場
不談政治和政治正確,時裝 T 台還有戲嗎?

TAG:空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