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中醫 > 中醫書籍《奇症匯》中關於喉病的論證

中醫書籍《奇症匯》中關於喉病的論證

夏子益《奇疾方》雲∶有人患咽喉生肉一塊,層層疊疊,漸漸腫起不痛,日久有竅出臭氣,廢飲食。用臭橘葉煎湯,連服而愈。

〔源按〕病患腫而不痛,或痛而不潰者,皆痰也。此症生肉喉間,層層相疊,漸腫不痛,亦痰之所為。久則但有竅出臭氣,乃痰之毒,泄於外也。若非痰則必痛而潰矣。臭橘葉散氣消痰,氣散則痰化,故服之得愈。

華佗雲∶有人喉中似有物,行動吐痰則痛難忍。身上皮膚開裂,有水流出,目紅腫而又不痛,足如斗腫而又可行,真絕世不見之症。此乃人食生菜,有蜈蚣子在葉,不知而食之,乃生蜈蚣於胃口之上。入胃則胃痛,上喉則喉痛,飢則痛更甚也。方用雞一隻,煮熟,五香調治,芬馥之氣逼人,乘人睡熟,將雞列在病患口邊,則蜈蚣自然外走。若蜈蚣走出之時,當即拿住,或一條,或數條,候出盡自愈。大約喉中無物走動,則無蜈蚣矣。當即服全膚湯十劑,則皮膚之裂自愈,而雙足如斗亦消矣。蓋蜈蚣在上焦,非葯入能救,因葯下後即至胃中而蜈蚣卻在胃口之上,故不能殺之也。所以引其外出,然後以葯調治,其氣血自愈。皮膚開裂者,乃蜈蚣毒瓦斯盤居肺邊,肺生毛皮,故皮膚開裂。兩足如斗,足乃腎之部位,肺居上為腎之母,母病則子亦病,然腎水不乏而毒留於腎部,故足之皮,大而浮,非骨之病也。所以能走耳,眼屬肝,肝受肺氣之毒熏蒸,故紅腫耳。

丹溪雲∶有咽痛諸葯不效者,此非咽痛,乃鼻中生一條紅線如發,懸一黑泡,大如櫻珠,垂掛到咽門而止。口中飲食不入,惟用深取土牛膝根,獨條肥大者,搗碎入好醋三五滴,同研細,滴入鼻中二三點,即系斷珠破,吐出瘀血立安。

《綱目》雲∶有人患飲食食下,若別有咽喉,斜過膈下,經達在脅,而作痞悶。以手按之,則瀝瀝有聲。以控涎丹十粒服之,少時悶處熱作,一聲轉瀉,下痰飲數升。垂飲食正下,而達胃矣。

竇氏雲∶有一婦年二十三歲,懷妊九月矣。一日魚骨梗喉間,至半日嘔吐,繼至以血碗許,魚骨尚在喉中。忽吐一條約三尺余,形如小腸潤五分。內有所食魚菜、粉皮,飯未化,家人為推入口中,尚餘五寸,其夫復納之。遂昏倦,自此嘔吐不止,湯亦不能進,延余治之,遂將生炭火一盆,放病榻前,以好醋一碗沃之,使醋氣盈滿其室,清其神也。進以牛黃清心丸,腹覺有微痛,再用人蔘一分,紅花、丹皮、當歸、川芎、生地、阿膠煎服,五六帖病癒。

孫東宿治臧少庚,年五十。每飲食胸膈不順利,覺喉管中梗梗,宛轉難下,大便燥結,內熱,肌肉漸瘦。醫與五香連翹湯、五膈丁香散,諸治膈之劑,嘗試不效。孫至,觀其色蒼黑,目中炯炯不耗,惟氣促骨立。孫知其有機心人也。其脈左弦大,右滑大。孫謂之曰∶據脈乃謀而不決,氣鬱成火,脾志不舒,致成痰涎。因而血少便燥,內熱肌消。張雞峰有言,膈乃神思間病,即是推之,子當減思慮,斷色慾,薄滋味,絕妄想,俾神思清凈,然後服藥有效。不然,世無大丹,而草木石何足恃哉?子既遠來,予敢不以肝膈相照!茲酌一方頗妥,歸即制服,其方用桂府滑石六兩,炙甘草、白芥子各一兩,蘿蔔子、射干、連翹各一兩半,辰砂五錢,以竹茹四兩煎湯,打饅頭為丸,綠豆大。每食後及夜用燈心湯送下一錢五分,一日三服,終劑而病如失。

全膚湯

甘草 苡仁 當歸(各一兩) 白芍(五錢) 黃 防風(各五分) 荊芥 陳皮(各一錢)

水煎服。

控涎丹

甘遂(去心) 大戟(去皮) 白芥子等分為末,糊丸,臨卧薑湯送下。

中醫書籍《奇症匯》中關於喉病的論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吳少銀專欄 的精彩文章:

辨瘡疽善惡法

TAG:吳少銀專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