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悅讀 遙想李白當年

悅讀 遙想李白當年

No.121 編輯/筱哥

豫南鄉愁 | 鄉韻鄉音 | 獨家原創

共 6395 字 3 圖 預計閱讀時間 16 分鐘

李白

 艾辰治癒系專輯

艾辰 

00:00/04:32

作者簡介

今天,我們來複習李白。

這是一道千年難解的複雜方程式。答案不唯一,因此解法也有多種。

李白出生於盛唐701年2月28日,這個日期是準的。從這個日期開始,一個傳說中的李白也開始誕生。

據說,李白的母親夜夢長庚星入懷,遂生李白。這話從何說起?我敢說當時聽見這話(也許是李白他媽親口說的?)的人絕對不相信,可是這個說法硬是流傳下來了,我懷疑是後人添油加醋的行為。

如果李白不姓李,如果唐朝不姓李,如果李白沒有像他另外一個本家李哪吒那樣含英咀華粗糙處事,在李唐天下中鬧海的話,我想他的人生是平淡的。偏偏,他才高八斗,自立成峰,為人高調,又不甘寂寞,歷史只好為他騰位子。在唐朝,有很多傳奇人物,以至於促成了唐傳奇的興起。後世將李白的詩、裴旻的劍舞和張旭的草書並稱為盛唐三傑。

李姓的人,人如其姓,頭頂著生長的木,生命力之頑強可想而知。像老子李耳,也是人身神命,給李白樹立了榜樣,一部《道德經》,把後世人灌得五迷三道,其實他比李白更不謙虛:哪有張口老子閉口老子的,這不罵人嗎?

都說英雄不問出身,但是個英雄都想有個好出身。李白的這一脈宗族的沿襲,也挺複雜,如霧裡看花。有一點可以肯定,他的先祖肯定混得不怎麼樣,否則怎麼會流放到大西北?李白在四川江油度過了他的童年和青少年時期,這是一段快樂的時光,後來他依據住所青蓮鄉自號青蓮居士。

李白髮蒙讀書始於5歲。5歲前他應該是無憂無慮天真爛漫的,作為父母的寶貝疙瘩,我估計他斷奶很晚,可能腦後還扎有祈福長壽的小辮,嬌寵之下應該是很淘氣的,但絕沒有王安石筆下的方仲永那樣天才。中國的說教史到此進行了插敘:貪玩小李白遇見一個白髮婆婆在河邊抱著一根鐵棒在磨,很好奇不解,這麼粗的鐵棒怎麼能磨成針呢?婆婆說了:只要功夫深,鐵棒磨成針!我很懷疑,這個婆婆莫不是李白父母請來的托?所以我認為中國的教育不僅要講方式,更要講方法。

在磨針婆婆的精神引導下,李白開始對私塾學堂有了興趣。到十歲,他開始攻讀《詩》、《書》及諸子百家。到十五歲,已有詩賦多首,並小有名氣。那個不謙虛的老子李耳也開始走入他的思維和行動中,他開始練劍、任俠,把道家思想付諸如混事。還好,那時沒有少管所,關禁閉對他來說相當於養傷。到十八歲那年,說什麼也不在家呆了,跑到戴天大匡山隱居讀書。應當講,李白的腦子好使,學東西快,接收能力強,他的劍術雖在裴旻之下,但也是穩坐第二把交椅,如果他開個劍術專場演出,肯定也是一票難求。遺憾的是,歷史選擇了他作為一個偉大的詩人,劍術只配作他的防身武器。在隱居讀書的這六年里,李白沒有讀死書、死讀書,而是張弛有度地遊覽了力所能及的地方,包括成都、峨眉山。可不可以這樣理解,這六年是李白檢閱自己心靈的六年,是提升和豐富自己的六年,是為其一經起步便永不停息永不回頭的人生壯遊的試遠行的六年。對於到底是做超塵脫俗的隱士神仙,還是做君主的輔弼大臣、國家的棟樑之才,李白的決定是:行萬里路,讀萬卷書。一切交給實踐,「何妨吟嘯且徐行」。

01

公元725年,李白出蜀,「仗劍去國,辭親遠遊」。他的行囊里很乾癟,那時孟郊的《遊子吟》還沒有出世,李白只是用眼淚潦草地奠祭了他的那場傷心離別,幾首在家鄉寫的詩歌像《訪戴天山道士不遇》、《峨眉山月歌》等陪他草草上路。此去一離別,孤蓬萬里征。這時的李白心中有一個信念:十年磨一劍,霜刃未曾試。今日把示君,誰有不平事?至於功名利祿,還是「拔劍四顧心然」。

訪戴天山道士不遇

犬吠水聲中,桃花帶露濃。

樹深時見鹿,溪午不聞鍾。

野竹分青靄,飛泉掛碧峰。

無人知所去,愁倚兩三松。

在江陵見到了受三代皇帝尊敬的道士司馬承禎,是李白想不到的平生第一次不平凡的會見。更讓李白心血來潮的是,司馬承禎給了他不敢說是發自內心但至少是毫不吝嗇的讚美加讚賞。有時候我們不得不承認,具有風向標誌的人物的言行是具有追魂攝魄的感召力的。

回眸千年看這一次相遇,我們仍得感謝司馬承禎語言上的雪中送炭和行為上的錦上添花,它使得李白揮就最早名揚天下的文章《大鵬遇希有鳥賦》,豐富提升了他的詩袋子的份量重量,也讓他信心滿滿,心無旁騖地自江陵起,開始了他鵬程萬里的飛翔。江陵,也至此成為李白詩意人生的一個福地。

此後34年的759年春天,愁病纏身的李白因永王李璘案,流放夜郎,取道四川赴貶地,行至白帝城,忽聞赦書,驚喜交加,旋即放舟東下江陵,寫下不朽詩篇《早發白帝城》

早發白帝城

朝辭白帝彩雲間,千里江陵一日還。

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

江陵,又一次用它寬厚的仁懷接納了李白。只是不知道,當李白又一次在34年過去後投懷江陵,是否還會想起當年的躊躇滿志?他是該喜呢?悲呢?慨呢?嘆呢?怒呢?怨呢?而我最關注的是,經歷34年的沉沉浮浮,身心疲憊的李白終於走向了故鄉,他把最後一片深情的目光投向蜀中故里,儘管是流放,歷史總算給了李白一個把心安放在故鄉的沉重交待,可惜的是,可恨的是,李白剛剛走到家門口,便又毅然地轉過了身子。當歲月和身心一起蒼老,李白還有什麼放不下的呢?他竟然背叛了故鄉!因此當我寫到江陵這兩個字,我的筆端有了難言的刺痛。

李白在詩中自認:我本楚狂人。李白是幸運的,他恰恰在自己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時期和詩歌創作的爆發期來到了湖北。在李白之前,這裡已經滋養過一位偉大的愛國主義詩人屈原,他創作的《離騷》以獨有的楚風漢韻把古典浪漫主義詩歌推向了一個高峰。李白緊步其後,於繼承中創新,用流水一般透明清澈的語言給一個更廣大的人群寫詩。兩個偉大詩人在同一片土地上創造浪漫主義詩歌的輝煌。李白擱筆的地方風景如畫,是無言的青史。在黃鶴樓,他寫下「李白有詩題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成為一段佳話。

李白出蜀入楚後,在湖北呆的時間最長,有十二年之多。從725年到762年,37年間李白足跡遍及大半個中國,其中依長江遊歷山水20年,奔波功名先後兩次用去5年時間,遊歷河南、山東、河北、山西、陝西、浙江、湖南共12年。無論走到哪裡,李白都把詩歌的種子撒到哪裡,陪伴他的,是朋友,是月亮,是甘醇的老酒。

02

自孟浩然740年春離開人世以後,李白失去了在湖北最大的心靈依靠。本來,與故宰相許圉師的孫女結婚後,李白在安陸壽山已有歸耕之意,小日子過得也算紅火,他甚至打算帶家小回家看看,可是對政治前途的渴望,對大好河山的憧憬,對無拘無束的交朋友的眷戀羈絆了他。他便只好在詩中無力地回憶和思念故鄉,在酒中模糊地勾兌和沉澱故鄉,算是對自己心靈的一個無奈交待。著名的《靜夜思》就揮就於此。蕩氣迴腸的《月下獨酌四首》也揮就於此。高不可攀的《蜀道難》、《行路難三首》亦揮就於此。離開湖北以後,李白再也很少寫思念故鄉的詩篇,故鄉在他的記憶中,走遠了,淡忘了。這是無奈,也是無情。

孟浩然是李白的第一個真朋友。一首《贈孟浩然》寫得謙虛由衷。李白作為一個友情寄託對象的名人,可能從來還沒有這樣由衷讚美一個同行,包括後來的杜甫。今人談論友情,以管仲鮑叔牙、俞伯牙鍾子期、李白杜甫為最高榜樣。但不得不承認,在杜甫之前,孟浩然是李白的最愛。在孟浩然死後的第4年即744年,李白才在洛陽見到杜甫。三個人對於友誼的擔當產生了一個模式:孟浩然大李白12歲,李白長杜甫11歲,李白追孟浩然是由衷的,他們的友誼以李白主動擔當;杜甫追李白是由衷的,他們的友誼以杜甫主動擔當。

李白和杜甫是大唐詩壇的兩座巨峰,也是大唐詩歌藝術成就的共同締造者。李白和杜甫的交集只有三次,短短一年的時間,卻成為了結交朋友的佳話和榜樣。一次偶遇,兩次相約旅行,歷史交給李杜的共同時間實在太少。然而足夠。這種高尚的友誼至少讓我們有如下的感知;

第一,他們各執一端,探索形成的浪漫主義和現實主義風格珠聯璧合,恰恰構成了唐代詩歌表現藝術最佳和最完美的組合;

第二,就個人性格而言,他們各有千秋,在對比中融合,讓世人知道「寸有所長,尺有所短」,「甘瓜苦蒂,物無全美」,也算相得益彰。這極大地拓寬了交朋友的外延。

第三,也是我最關注的,他們有一個共同的情傾訴對象:酒。

酒後的李白活在醉處,酒後的杜甫活在醒處;李白把酒灌進了詩句,杜甫把酒喝進了心底;杜甫酒後一生憂,李白酒後一世狂。兩個人清醒一世,糊塗一世。兩個有個性、反向而走的超級名人,於詩於酒都應該把一段友誼演繹得花好月圓。這是歷史的期待,也是對後人的交待。

李杜的完美友誼還使我注意到,杜甫作為中原大地的一朵藝術奇葩,作為河南的地域名片把李白從湖北邀約而來,從此與河南結下不解之緣,這使我這個後輩感到臉上特別有光。李白在河南,結識了岑勛,元丹丘、崔成甫和魏萬,還在開封梁園收穫了一段愛情,成為又一宰相的孫女婿,這是不是他樂不思蜀、忘記了故鄉的一個原因呢?在《將進酒》里,李白主張「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當時在一塊「烹羊宰牛且為樂,會須一飲三百杯」的「岑夫子,丹丘生」就是岑勛和元丹丘。一般來說李白跟誰喝酒是很少寫到詩里的,因為他應酬多,怕厚此薄彼給朋友心理留下陰影,可見岑勛和元丹丘算得上最好的酒友了。就詩中看幾個人不僅在一塊喝得盡興,還發了許多牢騷,但顯然氣氛很好。

李白喝酒有三種常態:喝氣氛,喝心情,喝孤獨。他或豪飲,或小抿,或獨酌。酒是他的詩膽、靈感、自信、知己和傲骨。總的來說李白喝酒專註於酒,別的是不大理會的。只要有酒,可以對著月亮喝,但不可以不喝。但惟獨顯示的記載是,李白很喜歡跟岑勛、元丹丘喝酒,是不是酒逢知己千杯少?尤其是元丹丘,他走到哪兒,李白就跟到哪兒,那時也沒有手機,聯繫也不方便,李白卻樂此不疲,從736年到751年,15年沒斷聯繫,真是難能可貴。

但是我們不得不說另一個人比元丹丘還幸運,那就是汪倫。汪倫本來就是一個名不見經傳的普通常人,卻也在李白的詩中留下深情的名聲,與李白的詩一起不朽傳世。汪倫是怎樣運作的呢?據袁枚《隨園詩話》中講,汪倫還是蠻有心計的,聽說李白要路過於此,逮住這一難得的機會忽悠李白一把。汪倫說:李白先生,我那裡有十里桃花,萬家飯店,你有沒有興趣?等李白去了,不是那麼回事啊!汪倫便不好意思的說:對不起,朋友,我說的桃花是指離此十里有一口深潭叫桃花潭,我說的這萬家飯店是指姓萬的人家開的農家樂飯店。你是名人,不這樣說怕你不來啊,不過你放心,我這都是自釀的酒,自種的無公害的綠色蔬菜,管夠。李白還能說什麼?只好笑納了。末了還得贈詩一首作為食宿費: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真是吃人家的嘴軟,拿人家的手短啊!

至於崔成甫,李白32歲時在洛陽與他結識,兩人最好的緣分是在748年前後,在金陵,兩個政治上的失意者意外重逢,情懷更加相投。每次遊玩時都盡情暢遊,不計早晚。他們泛舟秦淮河,通宵達旦的喝酒,引得兩岸人家不勝驚異。那崔成甫也是腹有詩書氣自華的人,李白經常把他的詩系在衣服上,每當想念便吟誦一番。這番友情,真是彌足珍貴,令人羨慕。

魏萬可以說是李白的一個粉絲,號稱王屋山人,聽說李白與杜甫、高適等人在開封、濟南等地暢遊,就前去尋訪,但此時李白早已離開。他又南下江浙,直到廣陵才找到李白。當時李白已54歲,而魏萬才二十齣頭,兩人一見如故,結為忘年之交。李白對其評價有「東浮汴河水,訪我三千里」,還有「相逢樂無限,水石同在眼」「我苦惜遠別,茫然使心悲。黃河若不斷,白首長相思」等語。李白臨終前將所有的詩稿交給魏萬,請他編集。剛過了弱冠之年的魏萬不辱使命,將詩稿編輯成冊保留下來,可惜後來失傳了。這裡還想補充,黃鶴樓題詩的崔顥也是河南開封人,李白跟河南有解不開的情結。

03

我把沉重的筆觸輕輕滑過長安,這個李白的傷心地。公元735年,李白是在心情沮喪的等待中度過的。這次來長安,抱著建功立業的理想而來,帶著失望的憤懣而去。《大獵賦》沒有打動玄宗,干謁求告也全部泡湯。李白像一顆流星划過長安遲鈍的夜空。公元742年,經玉真公主引薦,玄宗徵召李白入京,命為翰林院供奉。這正是「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的出處。

但朝中生活遠非李白所期待的那樣,作為文職幹部,李白對御用文人生活日漸厭倦,開始借酒澆愁,這時能與他傾心交談的,只有賀知章。他和賀知章等人結「酒中八仙」之游,玄宗呼之不朝。這還得了?上班遲到早退也就算了,領導打電話也不接,也不上班,也不請假,你想幹什麼?本來,李白受寵已引起一些人的不舒服,他放浪形骸的行為又被翰林院學士張坦所誹謗,尤其是他曾奉詔醉中起草詔書,非要高力士給他脫靴,公開挑戰小人與權貴,把自己置於非常危險的境地,這樣連玄宗也對他失去了信心,只好「賜金放還」。這裡給我們的啟示是:一個人,不管你本事再大,靠山再硬,說話辦事能力再強,只要你不合大眾的胃口,只要你得罪了小人,你就只能以悲劇收場。小人從不會因為君子的善良而放棄自己做人的醜惡原則。小人要得志,那好人就不會有好報。懂得了這一點,有助於認清自己保全自己。

峨眉山月還掛在蒼老的天際,它像故鄉投來的一抹關切溫情的目光。兒時的李白就是個愛月探月的好孩子:幼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又疑瑤台鏡,飛在青雲端。後來他對月思鄉: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後來他陪著月亮喝酒: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他知道「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的道理,但他仍「唯願當歌對酒時,月光長照金樽里」。回想這「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的一生,他只有「我寄愁心與明月」了,那一抹清輝、一團皎白把人世間的是非恩怨參透,留給李白的,是一段誰都知道不是事實、但誰都希望成為事實的傳說。這個傳說出自五代人王定寶所著的《唐摭言》:「李白著宮錦袍,游採石江中,傲然自得,旁若無人,因醉,入水捉月而死。」這樣的傳說不僅有人深信不疑,而且添油加醋,說李白並沒有死,而是騎上一條大鯨騰空而去,羽化登仙了,這隻能理解為人們表達善良的願望罷了。

而我的理解是,李白會不朽,他活在他的詩中,他活在我們的心中。如果你要忘記他,我只能說:「難,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

———————— # 征 稿 啟 事 # ————————

詩詞歌賦投稿請註明詩體類型

(近體詩|現代詩| 古體詩)

特別鳴謝:豫南鄉愁拾遺集編委會(以筆畫為序)

三支筷子 | 幹練老成 | 平常心 | 竹笛聲翠 | 孫傑 | 沄洋

青衣 | 孤帆遠影 | 施麗宏 | 席本領 | 浩淼 | 魯明 | 黎峰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鄉韻 的精彩文章:

詩家清景在新春/光軍專輯

TAG:鄉韻 |